请选择 目标期刊

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性变速原则研究 下载:24 浏览:292

张文君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音乐创作在地理与文化因素影响下与西方国家音乐结构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中西方不断流传这种组织结构差异的过程中,促使不同音乐结构促使音乐创作逐渐扩大发展空间。在此情况下,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家需要不断研究与分析最新创作技法,促使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形成完整理论系统。

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性变速原则研究 下载:28 浏览:296

张文君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音乐创作在地理与文化因素影响下与西方国家音乐结构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中西方不断流传这种组织结构差异的过程中,促使不同音乐结构促使音乐创作逐渐扩大发展空间。在此情况下,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家需要不断研究与分析最新创作技法,促使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形成完整理论系统。

滇剧“竹派”艺术的发展与特征 下载:29 浏览:299

吴戈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滇剧"竹派"艺术发展于"守成"与"创格"的辩证关系运动中,创立和流传时间将近百年。从滇剧"竹派"形成之前到"竹派"艺术在云南的流传和影响,其转益多师、跨界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其获得了更强的发展能力,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既是滇剧"竹派"的艺术追求,也是其成就的支点。"竹派"传承,历经三代,其艺术特点在传承发展中的表现主要有:"竹派"旦角艺术、三代传承人对滇剧声腔的改造创新、行腔的"滇腔滇调"和念白的"滇声滇韵"。

心理声学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下载:24 浏览:308

王智1 李帆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是以光波和声波为介质,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为手段,刺激接受者的视听感官,使受众产生不可忽视的生理反应,继而产生某些心理效应的。影视创作遵循心理学法则,从心理声学的声音心理属性和听觉感知经验两个层面出发,通过控制和改变声音的物理参量,引发听者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效应,获得某些观影效果,以实现其创作目的。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下载:63 浏览:405

曾静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历史的回眸 时代的前瞻——改革开放40年云南舞蹈创作综论 下载:64 浏览:393

曾金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的舞蹈创作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生活与艺术的探索时期;智慧与才华的巅峰时期;事业与产业的同构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时期。云南的舞蹈创作从舞剧、舞蹈诗在全国赛事中的频频摘桂,到单、双、三人舞及群舞的大量获奖;从民族歌舞作品的层出不穷,到旅游歌舞晚会的方兴未艾等,开辟了中华民族舞蹈创作百花园中的一片彩云天地,抒写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云南篇章。

改革开放40年云南美术创作的成就及其影响 下载:62 浏览:394

汤海涛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美术的发展在中外传统艺术的交融和学习中实现了自主性的现代性变革。在中国画创作中,"云南画派"的产生是云南美术的第一个高峰;在油画创作中,地域性的探索打开了油画如何本土化创作的窗口;在版画创作中,"绝版木刻"的出现关键性地解决了油印套色版画技法上的重大创新问题;在水彩粉画中,以彩性代替水性的绘制手法已不再局限于即时即兴的表现;在美术理论研究中,云南民族地域作为研究对象的专史著作成为主要的撰写形式;在与东南亚美术交流中,云南省美术馆和博物馆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与南亚、东南亚交流中重要枢纽的角色。

在七彩土地上耕耘——改革开放40年云南设计的演进与发展 下载:69 浏览:399

陈劲松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云南设计经历了以美术思维"画设计"的美化装饰满足进出口行业对设计的被动需求,经历了传统的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变,逐步发展到云南相关行业对设计价值的认知,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从简单的符号表象运用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体现,从被动的消费需求到民族文化设计品牌塑造,这是一个敢于创新、担当和传承发展、质疑反思的过程。云南设计虽经历曲折与困惑,但在文化传承上,从回避、远离民族文化到自觉追寻其文脉的有机传承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设计探索与实践,这是极为可贵的。放眼未来,依托人类对生态环境、绿色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认识与转变,云南设计应更自信从容。

从泰斗栗成之的成就看滇剧崛起 下载:68 浏览:401

杨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滇剧在民国二三十年代通过改良崛起,戏班众多、名伶辈出、演出兴盛。其中最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就是"滇剧泰斗"栗成之。他吸收百家之长,借鉴京剧、川剧等其他剧种,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声腔流派;他创办第一个滇剧改进科班,培养训练滇剧人才;他对滇剧声腔和表演艺术做了非常精要的理论总结,出版12辑《滇戏指南》;他录制滇剧唱片,行销海内外;他还深得龙云等政要的赏识和西南联大刘文典、钱穆等知名教授的追捧,成为"滇萃"文化的代表。通过栗成之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滇剧在民国期间迅速成长、成熟,进入"黄金时代"的路径;也可发现一个地方剧种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产生的交融、再生、传播、生根的文化影响。

云南京剧班社格局之变迁 下载:63 浏览:405

张俊卿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京剧流入云南,经历了从众多班社市场竞争到形成以关肃霜为中心的格局,体现了政权的更迭引起的演出制度、戏剧观念、艺术生存环境一系列的急遽变化。云南京剧前后整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剧在云南开辟了市场,奠定了演员阵容,拥有了广泛的观众;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院的重组向外展示了云南京剧强大的实力,创造了时代的辉煌。但人为铲除商业化市场,以导演制全面代替提纲幕表制,以政治标准编演新戏取代大量传统剧目,无形中破坏了京剧生存的根基和环境,为后来的不景气埋下了隐患。

拿来并接受: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的传承模式 下载:64 浏览:407

江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年,即1910年代至1930年代,在地方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滇剧艺术仍能在很多方面保有与外界学习对话的基本精神而不受时风左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至于在行业内外,人员的吸纳与接续也极力做到了灵活多样与资源最大化整合,并且通过专业与业余互存的方式加固了滇剧的民间基础、提升了滇剧的专业水准。不以地方中心主义自限,既能以云南地区为根基,又能不断地吸取着外来"营养",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着自身的内涵——这就是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形成乃至发展中呈现出的开放的传承模式。

德昂族“水鼓乐舞”的符号化意象考察 下载:63 浏览:401

申波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水鼓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民俗仪式重要的精神内容,水鼓乐舞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德昂族自我文化认同和欲与天地相亲和的心理诉求,在特定时空环境中沉淀着德昂族与生活、习俗、行为共生共存的经验世界,是他们通过"艺术的手段"在时空的穿越中以"身体体验"孕育"他们的"文化的重要母题。对于无文字的边疆地区人口较少民族,鼓声所蕴含的象征性隐喻具有在现实领域沟通人际、在信仰领域沟通人神的功能。水鼓乐舞的存在作为一种空间图示,它不仅填充了空间本身,而且通过民族的观念、行为、情感影响着民族的听觉经验,展示了德昂族远古的文化记忆及其面向他者的民族文化表演。

“地方化”语境中的“象脚鼓”乐器家族释义 下载:95 浏览:493

申波 冯国蕊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南传佛教区域的象脚鼓乐器家族作为同一文化圈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制和音响表达,折射出人们与神灵沟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心理寄托。其在现实中沟通人际、在信仰领域沟通人神的音响逻辑,为同一信仰、不同族群的人们提供了同一性的"形式"表达。象脚鼓具有传播文化学"他感宣示"性质,共同的信仰、仪式、声音行为三位一体,构成南传佛教文化圈信仰特征。象脚鼓作为一种"地方化"的身体文化,信仰成为其传播与传承的内在张力,认同成为人们通过象脚鼓音乐实现价值取向与审美创造的外在标识。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话剧的坚守与突围 下载:95 浏览:491

杨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回顾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和当代话剧发展的100多年历程,从20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社会改良运动,到抗战烽火中蓬勃的爱国救亡,云南话剧从来都是"边地"与"前沿"的共生体。在今天"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之路上,云南地理和文化的特殊区位使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历史再次给云南话剧开启了"看世界"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坚守与突围"成为云南话剧在新时代光荣的双重使命。

浅谈云南彝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下载:258 浏览:2589

常砚溪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7期

摘要:
我国云南的彝族民歌如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通过研究彝族民歌,可以了解到彝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可以为我国民歌这一领域丰富内涵,增加优秀内容,彝族民歌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在我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彝族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本文着重探讨云南民间歌曲的音乐形式和特点,以期更好地展现彝族民歌的丰富魅力。

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分析 下载:322 浏览:3223

常砚溪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7期

摘要:
在我国云南,彝族民间音乐在民族音乐乐坛中占有一席之地。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下孕育出云南彝族独特的民间音乐风格,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彝族民歌种类繁多,音乐形态极具民族特色。本文将通过对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展开具体分析,探究民间音乐文化对传承彝族民族文化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

玉溪市城市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 下载:95 浏览:494

谷永丽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文章以玉溪城市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规划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状湿地资源的基础上,探讨玉溪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空间格局,分析玉溪湿地生态核、湿地生态节点、湿地生态廊道等方面的规划策略和实施措施,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云南贫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调查分析 下载:53 浏览:487

李盖启 《农业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当前,地方政府机构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是参考执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并没有较好地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其效率比较低下。事实上,各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常住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个人素养等因素就是农村最大的实际,任何时候分析村民的文化需求都应当以此为基本参照。

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探究 下载:236 浏览:2245

李超 《中国艺术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气息和韵味,在古筝演奏艺术更是对气息的调整和韵味的表达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演奏中只有将气的内在动力和韵的细节表现加以充分的掌握,才能够将古筝的艺术特征加以生动的表现。气赋予艺术生命,韵是艺术的灵魂,在演奏中需要将两者统一结合,提升艺术效果。

浅析音乐对社会的功能与作用 下载:268 浏览:3137

吴浩 《交叉科学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音乐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对丰富人们的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以音乐的社会价值为出发点,分别从音乐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音乐疗法对高校学生焦虑情绪的作用以及音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