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的肝癌细胞体外生长模式研究 下载:46 浏览:403

方敏1 陈梦圆2 刘璐璐2 应航洁1 陈明1 《肿瘤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建立肝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模拟在体肿瘤微环境,在体外研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特点。[方法]基于Matrigel制作三维基质模型,跟踪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形态并三维重建,同时利用荧光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实时监测HCCLM9的形态学以及动力学特征。[结果]在该三维培养模型中,HCCLM9细胞呈现出典型的肿瘤侵袭多步骤特征,包括:克服衰老,局灶性增生活跃,优势克隆侵袭。HCCLM9细胞在接种后不同时态,细胞及细胞间展现出不同形态,呈现出血管拟态及不规则克隆,同时伸出伪足,促进细胞变形,并向四周浸润生长,证明肝癌细胞具备自身变形能力。[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体外人肝癌细胞培养三维模型,表达MT1-MMP的伪足以及血管形成在肝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液体培养观察菊粉对青春双歧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296

刘添1 刘昶君1 苏寸霞1 田全华1,2 贺志雄2 赵旭1 黄燕1 魏凌云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1期

摘要:
菊粉替换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对青春双歧杆菌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测量培养液吸光度、pH和滴定酸度的变化,考察了菊粉对青春双歧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探讨了实验室简单易行的观察方法。所有培养液菊粉组吸光度均大于相应空白组的吸光度,说明菊粉能够促进青春双歧杆菌生长。但不同培养基的观察效果有区别。唯一碳源培养基菊粉组吸光度的平均值0.376相对较低,但其菊粉组与空白组的比值1.584、糖发酵培养基的比值1.404均显著高于PTYG培养基的比值1.248(P<0.05)。PTYG培养基营养丰富,空白组中的双歧杆菌也能较好地生长,菊粉组的优势不明显。唯一碳源培养基的构成为无机盐加待测底物,液体呈透明状,便于观察具体的生长情况。如果要培养观察双歧因子的促生长效果,建议采用唯一碳源培养基。

双酶法制备薏米多肽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下载:47 浏览:351

林栋1,2 李习美1 周玛丽1 田丹1 张丽芳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11期

摘要:
以薏米蛋白液为原料,采用双酶协同酶解的方法制备薏米多肽。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薏米多肽的制备工艺;利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和铁氰化钾还原法评价了薏米多肽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薏米多肽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选用胰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双酶协同酶解(酶活比6:4),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50℃、酶解pH9.0、底物浓度3%、加酶量1000 U/g,在此条件下,薏米蛋白液的水解度为18.05%。薏米多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均显著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薏米多肽对3种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39、0.22 mg/mL和3.33 mg/mL。

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下载:80 浏览:486

秦修远 曹珂璐 王雨辰 王雨晴 崔欣悦 谷瑞增 鲁军 刘文颖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3期

摘要:
以玉米低聚肽和亚硒酸钠为原料经螯合工艺制得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对其水分、粗蛋白、酸溶蛋白、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然后从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3方面对螯合原料和螯合物进行抗氧化功能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螯合得率为53.02%±0.17%,水分含量为7.46%±0.07%,酸溶蛋白占粗蛋白的比例为77.38%,分子量分布在1000u以下的比例超过85%。螯合原料中亚硒酸钠仅对OH自由基有较强清除能力;玉米低聚肽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均有一定清除能力,且具有一定还原性;螯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能力及还原能力均比玉米低聚肽强,且具有剂量依赖。

体外模拟消化对萌发红小豆的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下载:86 浏览:497

唐琦 胡广林 刘金芳 余赛西 李凯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体外模拟消化不同萌发时间的红小豆测定其萌发前后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讨萌发对红小豆活性物质生物有效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未经体外模拟消化的萌发红小豆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FRAP)也降低。体外模拟消化后,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比有机溶剂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降低,比未经消化提取物中偏高,生物有效性增加。模拟胃消化后总多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总黄酮含量变化不大,模拟肠消化后总多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呈逐渐增加趋势,总黄酮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变化较大。萌发能增加红小豆中总多酚、总黄酮的生物有效性,增大抗氧化活性,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能促进萌发的红小豆中活性物质的释放。

抗菌肽Cec4的结构改造及抗菌活性研究 下载:71 浏览:488

彭建1,2,3 赵行行2 吴兆颖2 王涛3 尚小丽1,2 国果3,4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对抗菌肽Cec4进行结构改造,并评估优化小肽的稳定性及溶血性。[方法]采用序列截短、氨基酸替换的方式来改造Cec4。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改造后的Cec4对各类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并评估不同因素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溶血实验检测其安全性。[结果]①截短后的Cec4失去抑菌效果。②Cec4氨基酸替换后的Cec4-1、Cec4-2未能提升抑菌能力。Cec4-4的MIC值为Cec4的50%。③在24h,时间-杀菌曲线显示,Cec4-4的抑菌活性较Cec4高30%。④血清会影响抗菌肽活性,并且高浓度胰蛋白酶(1. 0 mg/m L)会抑制Cec4-4抗菌活性。⑤溶血实验表明Cec4-4在1 mg/m L浓度下无溶血反应。[结论]截短使Cec4失去抑菌活性,氨基酸替换后的Cec4-4对各测试菌的抑菌活性较母肽提升了1倍,且抗菌肽在1mg/m L浓度下对人体无溶血反应。

面向组织工程应用的再生丝素/海藻酸钙海绵:制备、表征及体内、体外性能研究 下载:77 浏览:444

石敏 陶思洁 李丹 王鑫 徐水 朱勇 《新材料》 2020年6期

摘要:
以再生丝素和海藻酸钙为主要原料,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再生丝素/海藻酸钙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八组材料断面的内部结构与形态进行了检测。同时,实验测定了材料的吸水率、保水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这八组材料均具有相互连通且均匀分布的三维多孔结构,孔径位于50~300μm之间;吸水率在589.09%~1 908.31%之间;保水率在227.34%~1 542.93%之间;所有的材料均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以及较快的吸水速率;湿态环境下的抗拉强度在0.066 9~0.237 5 MPa之间;断裂伸长率在0.628 2~1.809 2之间。通过复合材料的SD(Sprague-dawley)大鼠体内埋植试验发现,所有材料均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拟南芥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与棉子糖合成酶的体外催化活性比较 下载:82 浏览:26

郑小芬 李晓霞 黄金兰 余方回 刘妙玲 范芳 黄迎娣 张玲 周英彪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纯化后比较拟南芥的2个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及2个棉子糖合成酶的体外催化活性,为微生物法或酶法合成棉子糖尊定基础。[方法]RT-PCR克隆拟南芥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1及GolS3)与棉子糖合成酶(RafS1及RafS5)的基因,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菌株,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酶,电泳检测及蛋白定量后进行体外酶催化反应,HPLC分析产物。[结果]克隆到GolS1与GolS3及RafS1与RafS5的基因,原核表纯化获得纯酶,以反应体系中目标产物生成速率衡量,GolS1与GolS3催化速率分别为0.51和0.28mmol/(mg·min),RafS1与RafS5的催化速率分别为0.45和0.21mmol/(mg·min)。[结论]拟南芥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1及GolS3)与棉子糖合成酶(RafS1及RafS5)基因经异源表达后具有良好酶活,其中GolS1酶活是GolS3的1.82倍,RafS1酶活是RafS5的2.14倍。

基于荧光法纸基器件在体外疾病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83 浏览:464

吴美容 赖琼宇 周佳 倪赟 吴琼 张承武 于海东 李林 《新材料》 2019年1期

摘要:
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由于缺乏医疗设备,很多疾病的诊断只能依靠医疗工作者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估诊,往往延误了治疗。每年仍有多达五亿的疟疾患者由于未显示出病症而没能在感染早期被诊断出来,导致更多人被传染。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亟需操作简单、廉价实用、可随身携带、无需辅助器材(如电、泵、光学器件等)的纸基器件检测常见疾病。纸基器件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比色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法、电化学发光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可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食品质量检测和环境监测。因此,纸基器件的高检测速率、高选择性、高灵敏性,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和无污染优势,使其受到体外检测及相关应用检测的青睐。然而,纸基器件检测仍存在一些问题,尚待突破。例如,如何提高纸基器件检测的多样性、稳定性、重复性以及检测设备的便携性等。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比色法是最直观、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显色反应,利用肉眼观察进行半定量分析,但通常会因为检测者的视觉感官不同而产生误差。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易受光线的影响,灵敏度和选择性不及电化学法。荧光法的选择性好、检出限低,但是在检测器件的便携性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化学发光法、电化学法以及电化学发光法在检测灵敏性、选择性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限于电极易污染以及背景信燥比高等原因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近年来,除了对纸基器件的材料性质和器件性能有所研究外,研究者在高通量快速检测多种疾病检测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归纳了建立在荧光纸基器件方法上的发展应用,分别对荧光材料包括有机染料、量子点、金属纳米簇、上转换纳米颗粒、碳点等进行介绍,举例说明其在体外检测中的应用。例如,核酸检测、蛋白检测、细胞检测等,同时也指出了其在应用中的不足。因此,设计新型的稳定型、高量子产率、抗漂白性、低毒、生物相容性好、斯托克位移较大的光学材料,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参与。最后,本文展望了作为疾病早期预防诊断的荧光纸基器件的应用前景。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设计与分析 下载:71 浏览:490

孙芳宁 夏玉峰 赵艳阁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针对某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自身质量问题和刚度不足的问题,采用增大截面法与体外预应力法进行加固设计与处理。利用SAP2000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不同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并采用ANSYS软件进行开裂分析,验证加固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增大截面法与体外预应力法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较好的加固效果。

3D打印医用钛合金的抗菌性能和体外生物相容性 下载:62 浏览:438

李改明1,2,3,4 刘思雨1,2,3,4 战德松1,2,3,4 刘蕊5 任玲5 杨柯5 王敬人1,2,3,4 王强1,2,3,4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应用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SLM)制备出3D打印医用钛合金Ti-6Al-4V和Ti-6Al-4V-5Cu,用平板共培养法研究测定其抗菌性能,用CCK8细胞增殖测定法、鬼笔环肽细胞骨架染色法和Annexin-V/PI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这种合金的抗菌性能和对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影响。结果表明,3D打印Ti-6Al-4V-5Cu合金具有较高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到(57.03±1.55)%。在CCK8细胞增殖毒性测定、细胞骨架鬼笔环肽染色实验和Annexin-V/PI双标记法流式分析三种研究中Ti-6Al-4V-5Cu表现的优越,具有更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对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空气混入”情况的排气处理 下载:44 浏览:502

钟宇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对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空气混入"情况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简便实用的排气方法,即首先将透析管路与患者分离,然后将血液透析机转为旁路模式,进行体外脱机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对血液透析管路进行补液、排气处理,直至空气全部排净,再次检测血液透析机是否出现空气报警,确保安全后将血液透析管路与患者连接,重新上机治疗。

3例冠脉旁路移植术联合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 下载:52 浏览:482

牛维维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总结3例冠心病合并肺癌患者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联合肺癌根治术手术前后的护理。术前做好病情观察、心理评估以及积极的术前准备,术后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护理措施,进行病情观察,出院指导,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非体外循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下载:54 浏览:495

蔡佳玲 邓露 《护理研究杂志》 2019年7期

摘要:
总结30例非体外循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手术配合。全面了解患者情况,熟知手术操作步骤,密切配合术中桥血管游离和吻合,缩短手术时间。术中温度的维持与生命体征的稳定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冲击波结合超短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 下载:35 浏览:346

吴顺军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评价冲击波结合超短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选取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超短波治疗,试验组予以体外冲击波结合超短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周后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4周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试验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分别为75.61%、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83%、2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结合超短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体外冲击波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下载:52 浏览:345

常江1 唐宁2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盐城大丰同仁医院住院的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和肌肉能量技术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月、3月,两组患者的Neer、UCL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组治疗后1月、3月的Neer、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效果良好。

泰地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下载:81 浏览:513

林文 黄凯峰 杨涵 何春燕 陈雯静 舒文 汤荣 易峻文 刘庆中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革兰阳性球菌对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泰地唑胺的敏感性,并探讨泰地唑胺不敏感菌株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1 069株革兰阳性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0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29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115株、粪肠球菌206株、屎肠球菌55株、无乳链球菌159株和咽峡炎链球菌群菌株38株]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菌株对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MIC值的差异,比较2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泰地唑胺/利奈唑胺不敏感菌株的耐药基因。结果所有葡萄球菌(MIC≤0.5μg/mL)、屎肠球菌(MIC≤0.5μg/mL)和链球菌(MIC≤0.25μg/mL)均对泰地唑胺敏感,粪肠球菌对泰地唑胺的敏感率为94.7%,检测出11株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均不敏感粪肠球菌(泰地唑胺MIC=1μg/mL,利奈唑胺MIC=8μg/mL)。泰地唑胺的抗菌活性是利奈唑胺的4~8倍。泰地唑胺/利奈唑胺不敏感菌株只携带optrA基因。结论泰地唑胺作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但携带optrA基因的泰地唑胺不敏感肠球菌值得关注。

体外传代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毒株毒力的影响 下载:30 浏览:265

王丛旭1,2 潘晓艺2 周可欣2 穆雪娇2 姚嘉赟2 蔺凌云2 赵建华1 沈锦玉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研究不同代次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的病毒特性变化及毒力差异,采用攻毒试验、qPCR、TCID50及二代测序的方法,对LMBV分离株(LMBV-ZJDSS)F5、F35和F65进行致病性、组织中病毒载量变化、病毒滴度和不同代次病毒基因组测序,在LMBV全基组中筛选出4个毒力基因,并对不同地区毒株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攻毒浓度为108.5 TCID50/mL时,F5、F35和F65代毒株15d内引起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死亡率分别为60%、25%和5%;F65代毒株最早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大口黑鲈肝脏、脾脏和肠的病毒载量较高,不同代次毒株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96h内F6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48h内F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对F5和F65代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E3、TNFR和ICP18基因编码区未发生突变,遗传稳定性较高,ICP46基因编码区有一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酪氨酸。研究表明,通过病毒的连续传代,病毒致细胞病变的速度加快,病毒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减弱,病毒的毒力有所下降,毒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编码ICP46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且不同地区LMBV毒株毒力基因差异主要集中在TNFR上。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的体外抑制作用 下载:62 浏览:340

刘韵怡 戚建华 王年 郁小娟 何轩灏 刘轩明 宋增福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为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mnolipid)对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的体外抑制作用,开发水生动物水霉病的新型绿色防控制剂,采用倍比稀释法、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干质量法和孢子萌发试验对鼠李糖脂抑制寄生水霉的活性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寄生水霉菌体电导率,研究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和孢子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25、15.625mg/L;当鼠李糖脂质量浓度为15.625mg/L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9.84%、85.70%,且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随鼠李糖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电导率试验显示,鼠李糖脂使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15.625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孢子10h后,电导率升高了39.57%,以125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菌丝体6h后,电导率升高了68.10%;形态观察显示,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研究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制绿色新型水生动物水霉病防控制剂提供新的思路。

鳜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培养 下载:79 浏览:510

旷玉兰1,2 梁旭方1,2 蔡文静1,2 何珊1,2 徐晶1,2 高俊杰1,2 魏君冉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为了建立可行、高效的下丘脑神经元细胞技术,本研究通过分离鳜下丘脑组织,用Ⅰ型胶原酶将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并用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在培养的第3、4、5和6天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培养第3天时细胞贴壁量少,胞体小并且呈单个分布;在培养第4天,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多,且具有典型的神经元的形态,胞体饱满;第5天神经元胞体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大,突起增长增粗,许多分支互相交错连接而形成密集的神经纤维网络;第6天细胞活性减弱,开始凋亡。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显示,在培养第5天,细胞活性最高;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法和免疫荧光鉴定法对神经元细胞进行鉴定,经RT-PCR检测发现,培养的下丘脑细胞可以表达神经元特异基因noggin,经免疫荧光鉴定,下丘脑神经元细胞纯度为95.9%。研究表明,通过此培养方法能够获得纯度较高的鳜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在细胞水平研究鳜的摄食与能量代谢相关机理奠定基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