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专利分析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全球发展趋势研究 下载:22 浏览:238

郭伟1 陈丽娜2 刘雅辉3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基于Innography平台,本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全球专利进行检索和统计分析,从专利权人和国家地区分布、专利质量分析和专利文本聚类分析以及专利侵权风险等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美国综合实力最强,高价值专利量最多,最大的两家公司-罗氏和雅培各有一个庞大的专利家族对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保护。文本聚类的结果揭示:1)肿瘤标志物、心脏标志物的检测是热点应用领域; 2)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磁性微粒、固相载体等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技术。最后对中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坍塌事故风险演化复杂网络模型及消减对策研究 下载:42 浏览:346

罗秋实 杨高升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12期

摘要:
为预防坍塌事故,促进工程建设安全,采用事故案例分析法从116起较大及以上坍塌事故中识别出76个风险,提取出157条事故链,构建坍塌事故风险演化网络(CREN)模型;运用Pajek分析拓扑特性以明确坍塌事故风险演化规律;基于免疫理论对CREN的网络效率进行仿真,明确最优免疫策略和关键风险点;根据分析结果为坍塌事故的预防和风险消减提出针对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CREN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最优免疫策略是DC免疫策略;控制违章作业子系统可使CREN网络效率降低近40%;坍塌事故是多种类型坍塌事故衍生的结果。

1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下载:45 浏览:333

王湘连1 刘伟1 杜敏1 叶媱1 高洪波1 郑向鹏1 周道安2 《肿瘤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1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26岁。术前均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术后行病理学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6例给予术后放疗,肿瘤剂量50~59.4Gy。[结果] 11例患者磁共振检查T1均为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8例伴有钙化,10例伴囊变,7例伴血管留空影。全组患者ADC均值为603.27×10-6±175.69×10-6mm2/s(范围319×10-6~923×10-6mm2/s)。其中6例患者被误诊,原因是其发病部位、T1WI及T2WI信号特点与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疾病相似,因此需结合发病年龄、强化特点、钙化、囊变和ADC值,以及病理特点进行鉴别。11例患者组织学表现为神经毡样结构,间质血管丰富,核周空晕("煎蛋样外观"),免疫组化Syn阳性9例,NSE阳性8例,NeuN阳性11例,10例患者Ki-67为1%~5%,1例为10%。随访23~95个月,6例手术全切,5例次全切。全组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0.0%,5年PFS为77.1%,中位复发时间45个月。[结论] CNC在术前易与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疾病混淆。磁共振特征为肿瘤多伴有出血钙化、囊变、弥散受限。依靠磁共振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病理学特征为镜下核周空晕和神经毡样结构。免疫组化标志物Syn和NSE在准确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鼻咽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下载:20 浏览:195

陈涵波1,2 狄文忆1,2 张煜婕1,2 古亮1,2 陈杰1,3 何侠1,2,3 尹丽1,2 《肿瘤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鼻咽癌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放疗和化疗。近几年,尽管治疗方案有较多进展,但是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常常导致治疗失败。鼻咽癌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感染、肿瘤淋巴细胞浸润(TIL)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其配体(PD-L1)表达增加有关,这些都可能成为治疗靶点,因此靶向及免疫治疗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有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验证了靶向及免疫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具有潜力,特别是在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全文就靶向及免疫治疗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鼻咽癌治疗中的放疗联合免疫治疗 下载:40 浏览:260

丁燕鹏 陈梦戈 徐玉莲 曾亦菲 陈瑞 刘诺敏 於海军 《肿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鼻咽癌的临床治疗中,放疗和免疫治疗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只有部分患者受益于免疫治疗,这与T细胞的免疫应答等有关。放疗在鼻咽癌的治疗中有着极高的肿瘤控制率,但放疗的毒性作用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放疗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使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为鼻咽癌的治疗提出一个新方向。全文就放疗和免疫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两者联合应用的现况作一综述。

肿瘤来源外泌体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下载:17 浏览:236

余圆圆 方媛 骆莹滨 李雁 《肿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外泌体为体内活细胞释放的微小囊泡,直径范围为30nm~100nm,内含蛋白质、核酸、脂质等,作为细胞间信息交换的载体。不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由于其不同的微环境而发挥不同的作用。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荷瘤体的免疫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免疫促进或抑制,主要为抗肿瘤免疫。全文就肿瘤来源外泌体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肾意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诊治进展 下载:24 浏览:461

陈飞 黄仲夏 《肿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肾意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RS)是IKMG(国际肾病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研究组)在2012年定义的一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的疾病,其克隆来源于低度增殖的B细胞或浆细胞克隆。研究发现其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风险高于MGUS,经过针对其相应克隆化疗后肾功能可得到改善。MGRS不同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也不符合淋巴瘤或MM的诊断标准。2019年IKMG发表了关于MGRS的诊断共识,提出对小于50岁存在M蛋白血症和无法解释肾脏疾病的患者,建议进行肾活检,以明确MGRS的诊断。关于MGRS的治疗决策应遵循包括血液学家、肾病学家和病理学家参与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来制定,通常采用可以清除引起肾损害的单克隆Ig的B细胞或浆细胞克隆的靶向药物基础的化疗,符合条件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值得尝试。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的应用 下载:44 浏览:398

林阳1 万岁桂2 《肿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多发性骨髓治疗方法快速发展,对于该病的诊断、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及预后的判断有了越来越多的方式及方法,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通过细胞免疫表型的异质性及胞内轻链的克隆性,能够准确、客观的鉴别出良性及恶性浆细胞比例以及抗原表达水平,不仅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能够追踪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这对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全文将对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及预后方面进行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下载:64 浏览:386

陈瑞 杨丽 张小茜 周洋媚 王雅丽 丁燕鹏 张孟贤 《肿瘤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人最常见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颅内原发肿瘤,其侵袭性强、进展迅速。尽管现已有标准的手术加放化疗综合治疗策略,但其预后效果仍然不佳。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免疫治疗方法有望应用到胶质瘤患者中。全文将对现兴起的GBM疗法——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ngineered T cells,CAR-T)疗法进行详解,并对其应用到临床GBM患者存在的问题作一总结。

PD-L1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下载:59 浏览:406

李岚1,2 宋启斌2 刘立柏1 《肿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PD-1/PD-L1信号通路是肿瘤免疫逃逸主要机制之一。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配体或受体结合阻断PD-1和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患者中疗效显著,但是只对部分患者有效。已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患者肿瘤部位的PD-L1表达量可能与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此,深入研究PD-L1的表达调控机制有利于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改进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全文将PD-L1表达调控分为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对近几年PD-L1表达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评价及进展 下载:44 浏览:412

黄芸 高建鹏 王辉 《肿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疗效显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肿瘤疫苗可分为全细胞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类别。2011~2017年间有15个肿瘤疫苗类新药获批上市,实现了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迈进,为肿瘤的治疗模式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革。全文就近几年肿瘤疫苗领域的新药从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远隔效应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进展 下载:40 浏览:219

徐唐鹏 胡梦雪 许斌 宋启斌 《肿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随着远隔效应概念的提出及放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关于如何促进远隔效应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投入研究。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促进原发及转移部位肿瘤消退。同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纳米颗粒技术、SRBs及肿瘤内输送技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减轻肿瘤免疫抑制及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

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评价及进展 下载:20 浏览:278

黄芸 高建鹏 王辉 《肿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疗效显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肿瘤疫苗可分为全细胞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类别。2011~2017年间有15个肿瘤疫苗类新药获批上市,实现了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迈进,为肿瘤的治疗模式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革。全文就近几年肿瘤疫苗领域的新药从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远隔效应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进展 下载:27 浏览:245

徐唐鹏 胡梦雪 许斌 宋启斌 《肿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随着远隔效应概念的提出及放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关于如何促进远隔效应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投入研究。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促进原发及转移部位肿瘤消退。同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纳米颗粒技术、SRBs及肿瘤内输送技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减轻肿瘤免疫抑制及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

肺癌患者免疫状况与手术的关系 下载:38 浏览:405

肖永光 王博 毛志福 《肿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免疫功能有所波动。除了创伤大小抑制免疫功能外,手术切除范围对患者免疫功能亦产生影响,且无论是根治性切除或者姑息性切除,经过手术切除肿瘤后均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手术创伤使得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术后早期遭到破坏,而术后随着机体恢复,使得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同时,围手术期输血和特殊药物均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

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策略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下载:21 浏览:310

马泰 顾康生 《肿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晚期胰腺癌预后较差,传统化疗临床效果甚微,胰腺癌特殊的肿瘤微环境决定了其对化疗不敏感。近年来,以肿瘤微环境为靶点的治疗策略在胰腺癌中做了许多探索,全文拟从缺氧微环境、免疫微环境和炎症微环境的角度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免疫检测点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19 浏览:455

杨潇 王艳清 鲜舒 程艳香 《肿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T细胞是杀伤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的重要成分。众所周知,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免疫检测点治疗是以T细胞的调节通路为靶点来提高抗肿瘤效应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免疫检测点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并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全文就免疫检测点与宫颈癌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胃癌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55 浏览:385

王春斐1 桂忠娜2 田强1 曲红梅1 宗蕾1 李登欣1 《肿瘤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Notch1及其配体Jagged1、下游信号Hes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距癌组织>5cm)中Notch1、Jagged1、Hes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otch1、Jagged1、Hes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三种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结果均显示Notch1、Jagged1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胃癌组织(P<0.05),Hes1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低于胃癌组织(P<0.05)。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与肿瘤脉管浸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Notch1与Jagge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032,P<0.05),而Jagged1与Hes1的表达呈负相关(r=-0.862,P<0.001)。[结论 ]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受体及其配体Jagged1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Hes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有望为胃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还原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分离和鉴定的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69 浏览:210

褚玉新 胡钦勇 宋启斌 《肿瘤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复发率高,容易远处转移,对治疗不敏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当前临床肿瘤免疫治疗不能有效清除缺乏分化抗原表位的肿瘤干细胞,需要灵敏而又特异的标记物来鉴定肿瘤干细胞。目前,从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离肿瘤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基于细胞表面标志的分离法和侧群细胞分离法。鉴定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的方法包括体外细胞成球实验和体内致瘤能力的鉴定。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分离和鉴定方法的研究将为研发抗肿瘤干细胞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从而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开辟新的免疫治疗途径。

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82 浏览:356

董丽娜 王静萱 《肿瘤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含顺铂方案的化疗是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方式,不耐受顺铂化疗的及一线标准化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有限,平均生存期约5~10个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在大型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持久的抗肿瘤效应和可耐受的安全性,为改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带来了希望。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是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一线免疫治疗药物。2种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3种PD-L1抑制剂Atezolizumab、Durvalumab和Avelumab,先后获得美国FDA批准作为含铂方案化疗进展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全文就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15]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