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下载:26 浏览:403

岳红岩 《设计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互动理论,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发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互动性的缺失和不足,明显不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基于此,研究从"人与景观"互动、"人与空间"互动、"人与人"互动三个方面,提出了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互动性设计的策略。

老年公寓公共空间疗愈性设计研究——以亲和源老年公寓为例 下载:32 浏览:231

荣惠 宣炜 《中国设计》 2020年7期

摘要:
探索疗愈环境的设计方法在老年公寓公共空间的具体应用。首先从疗愈环境的设计要素入手,归纳为自然疗愈、人文疗愈、空间疗愈的三方面的因素。接着,选取亲和源康桥老年公寓和亲和源迎丰老年公寓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到疗愈性设计特点。总结出老年公寓公共空间中的归属性、安全性、便捷性、互动性的四种疗愈性设计原则和方法。探讨出的疗愈性设计因素和设计原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增强自尊、自重、自爱感受的居住环境,增加社会联系,适宜新时代。

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的特点分析 下载:27 浏览:243

闫国 《当代艺术》 2019年6期

摘要:
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的实践兼有物质性和文化性。在物质性的实现过程中完善、塑造视觉性突出的物象空间较为直接和明显;文化性的实现过程较为隐性、间接和复杂,它涉及嵌入文化资本、客观文化资本、体制文化资本的形成。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是艺术、地缘、公众三者共同参与下的地方性公共文化营造和在地文化身份的重新建构,它包括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下地方文化生产方式的完善与创新;公众作为在地公共文化参与和创造主体的文化想象、认同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文化——知识现代产权制度下在地文化认知与创造生产方式的生成等。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 下载:52 浏览:250

张艳玲1 张堃2 刘渌璐1 杨卓熹3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多年来困扰社会的难题,垃圾分类及后期处理工作对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内主要旅游区域进行现场调查,观察及记录村民与旅客处理垃圾的行为;通过访谈,了解垃圾处理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管理方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村民与旅客对当前小洲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全面调研小洲村的生态环境卫生情况,分析目前小洲村环境管理不佳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善小洲村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建议,供其他传统村落参考。

基于文化传承的聚落公共空间整合策略探讨——以汨罗江流域长乐镇为例 下载:74 浏览:409

郭嘉宝1 李果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5期

摘要:
面对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聚落文脉断裂、聚落文化可识别性和社会凝聚力降低等问题,以公共空间整合为导向的思路可以对聚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以汨罗江流域典型聚落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为例,从自然山水文化、聚落聚居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三个方面探讨长乐镇公共空间整合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长乐镇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全面推进聚落的紧密关联和文脉传承。

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解析 下载:74 浏览:449

张璎瑛1 赵秀敏2 石坚韧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摘要:
本研究基于空间形态学、体育学、行为心理学等,对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研究,提出促进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本文通过对空间活力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提出假设:当空间具备畅通的可达性、良好的可视性、恰当的功能混合、适宜的空间形态、充足的绿化量和安全性这六个空间要素时,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活力和质量能够很好地被改善。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将六种空间活力指标外化成为空间活力模式语言,形成积极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高校公共空间与公共雕塑研究 下载:48 浏览:430

刘苏萌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校园环境的整体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点之一。公共雕塑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艺术发展由来已久,公共雕塑出现在西方现代主义时期。进行校园公共雕塑设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公共性",并对校园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其次,在设计中要避免出现三种问题。最后,设计创新是校园公共雕塑设计发展的重点。

依托旧厂区改造的文化创意园外部公共空间研究——以南昌699文化创意园为例 下载:52 浏览:468

郑云扬 杨通 胡莎莎 《中国建筑》 2020年10期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带来的变化将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无限可能。而文化创意园作为其载体在各城市旧厂区改造中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外部公共空间作为文化创意园区创意人群创作、展示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在文化创意园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南昌699文化创意园为研究对象,对园区整体布局,园区交通结构组织,外部空间组成要素,以及比例尺度进行分析,探索文化创意园区外公共空间的建设方法,为中国文化创意园区外部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考。

通用设计理念应用于台北地下步行街的评价研究 下载:68 浏览:469

黄媖露1,2 《中国建筑》 2020年8期

摘要:
研究将通用设计理念应用于台北地下街评价要素研究为目的。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整理出影响地下步行街空间设计的五大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性、可及性、舒适性、可识别性和包容性,同时归纳出五大因素下所涵盖的29项可能影响因子,最后通过模糊德尔菲法选出9项评价准则,以作为地下步行街管理改善的设计依循和未来方案设计的参考。

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与营造探究 下载:82 浏览:495

塞尔江·哈力克 阿曼古丽·艾山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该文通过分析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与营造形式,从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类型、空间元素、空间尺度、功能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绿洲村落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等,并得出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演进规律。发掘公共空间对传统聚落整体空间营造的组成作用,进而为当前类似绿洲聚落的公共空间发展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城市健身步道的地域特色塑造方法研究——以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为例 下载:59 浏览:481

李玲玲 刘梦萱 范兆祥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摘要:
当前城市健身步道正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建设好健身步道,发挥其潜在价值变得十分重要。该文从地域特色塑造角度出发,通过对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案例的分析,针对步道空间序列组织、活力空间营造、景观配置、智能科技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期指导今后的设计实践。

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替代性研究 下载:79 浏览:500

王宇光 杨豪中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摘要:
从承载空间活动的角度看,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可替代性"影响。该文从统一性、对立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四个方面分析了空间中可替代性活动的关系。并对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行、休闲娱乐、健身、商业、认知、交流等六大类活动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可替代强弱性,并提出了网络社会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参考意见。

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质研究——以渼陂古村为例 下载:69 浏览:490

高巍1 周清华2 赵玫3 《中国建筑》 2018年7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村古镇的保护规划日益受到关注,赣中地区传统村落虽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为完整,但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和整理的较少。该文以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1)的渼陂村为例,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测绘及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沿革、空间现状及空间行为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特质,希望对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有所帮助。

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莱州市三山岛村海神庙的个案研究 下载:64 浏览:508

王新艳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民间信仰活动逐渐复苏,各地庙宇纷纷重建。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空间载体,海神庙的重建意味着村落公共空间的重塑。重塑后的公共空间成为村落空间中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交汇的核心,也成为村民家族内部权力、本地村民与外地人、民众与基层组织或国家之间互动交流并实现村落群体认同的公共空间。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正是理解海神庙在社会的现代变迁中能够获得持续生命力并得以传承的内在原因。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许昌市公共文化空间为例 下载:41 浏览:456

张丁戈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5年1期

摘要:
“十四五”规划时期,国家对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出新要求,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20世纪80年代,许昌市曾成为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随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契机下,许昌摇身一变成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创新打造“点-轴-网”公共空间格局,成为其他省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优秀借鉴模式。本文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走访等形式,收集许昌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呈现其在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有益成果,并基于“点-轴”系统理论,解读该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点-轴-网”模式,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乡村公共空间水污染防治效果要点分析 下载:127 浏览:1419

刘金强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然则,最近几年乡村水体污染持续加剧,不仅干扰群众日常生活,而且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譬如阻碍乡村经济发展,破坏生态体系平衡等,对此,要积极开展针对性污染防治工作。文章围绕乡村公共空间水污染防治效果要点进行探讨,旨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确定水污染防治核心。首先,概括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状况,探明其中特点。之后,通过动态监测、终端修复等策略提高防治水平,优化治理成效。希望以下论述可以起到借鉴作用,为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城市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价值 下载:82 浏览:902

金海连 《中国设计》 2024年4期

摘要: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和气质。在我国,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设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重要价值日益凸显。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探讨 下载:179 浏览:1914

刘大华 《中国设计》 2023年1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落实,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城市化建筑住宅日渐增多。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在生活的追求方面,开始注重品质,讲究生活的舒适度。而且在住宅的购买上,考虑的因素也更加多元化,不仅考虑住宅户型与建筑的质量,还对住宅的公共空间设计更加重视。基于此,以下将针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部分展开全面研究,并分析当前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切实发挥住宅公共空间的作用。

体育场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究 下载:274 浏览:2872

刘振 《中国设计》 2022年6期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越来越完善,其中体育场属于公共性的建筑物,拥有非常多的功能,不仅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场所,还能给城市居民提供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空间。所以体育场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共空间建筑,但是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环境中如何将体育场建筑的人性化特点展现出来是我们当前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始终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在对体育场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充分按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基于此,本篇文章将主要针对体育场建筑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展开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帮助,仅供参考。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下载:91 浏览:1038

杨柳 《环境科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需求日益增加。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互动产生着深远影响。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通过揭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贡献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