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长期施肥与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及其分形特征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78

林清美 廖超 林戴齐 唐茹 孙钰翔 谢丽华 黎丽娜 《中国土壤》 2019年1期

摘要:
以198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红壤性水稻土为材料,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耕层土壤微团聚体组成进行分析,以探究长期施肥(高量有机肥+化肥(2/3 OM)、常量有机肥+化肥(1/3 OM)、单施化肥(NPK))和地下水位(20 cm、80cm)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分布、分形维数及特征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土壤2~0.25 mm团聚体含量表现为2/3 OM> 1/3 OM> NPK,而微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2/3 OM <1/3 OM

昆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 下载:56 浏览:335

吴雪1 张英1,2 何佳1 张坚1 周鸿斌1,2 和萍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2期

摘要:
文章以昆明市为例,分析了昆明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总结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表明,由于长期未受到充分重视,昆明市地下水已呈现出污染加重的趋势。近年来,昆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监管能力不足、监测网络覆盖不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磷石膏堆场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试点和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的对策建议,为昆明市和其他南方城市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典型氯代烃污染场地地下水化学氧化修复实验分析 下载:53 浏览:368

余湛 郑阳 胡佳晨 王欢 刘继东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12期

摘要:
以某在产电子加工厂场地内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分析了Fenton试剂、过硫酸盐在不同添加比及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对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氯乙烯和顺-1,2-二氯乙烯浓度超出修复目标值;Fenton试剂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过硫酸盐,但稳定性较过硫酸盐差,实际原位化学氧化修复过程中可能在未能渗透覆盖到整片污染羽时已经分解;而针对过硫酸盐,通过延长反应时间能将地下水污染物浓度降低至修复目标值以下。因此,在实际原位化学氧化修复过程中,建议采用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

新疆奎屯河流域高砷、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下载:59 浏览:366

戴志鹏 罗艳丽 王翔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10期

摘要:
以中国大陆第一个砷中毒病区新疆奎屯地区为研究区域,测定了该地区95个水样中砷、氟的含量和主要水化学因子。结果表明:奎屯河地表水为低砷低氟水,地下水中高砷水占61.36%,高氟水占28.41%。该地区高砷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奎屯河流域下游的西北部和中北部。高砷、高氟岩石是奎屯河流域地下水中砷、氟的原生来源,水文地质环境和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中砷和氟逐渐富集,地下水的碱性和还原环境有利于含水层中砷和氟的释放。

某焦化厂旧址氰化物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实例分析 下载:59 浏览:368

刘继东 胡佳晨 王欢 汪海军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9期

摘要:
介绍了某焦化厂旧址氰化物污染地下水原位注入修复工程。前期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确定场地污染现状、修复目标及修复工程量。通过修复技术比选,确定适合项目的修复技术路线。小试试验确定适宜的氧化药剂(二氧化氯)及药剂添加范围。现场中试试验,确定单井注入影响半径、注入压力及药剂的最佳投加比。修复施工完成后,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修复工程进行采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修复效果。该项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能够为其他类似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提供参考。

土壤和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下载:61 浏览:337

殷乐宜 魏亚强 陈坚 文一 李璐 牛浩博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9期

摘要:
土壤和地下水在水分运移、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方面高度相关,基于数值模拟预测土壤和地下水耦合污染趋势可以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工作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文章综述了土壤和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水流和溶质运移的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并对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渭河流域西安段水体中DBP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58 浏览:428

胡卫星1,2 刘晓宇3 陈贝4 陈爱侠1,2 李萌1,2 王雪平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解渭河流域西安段地表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污染状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于2018年1、5和8月检测分析了渭河流域西安段地表水中DBP的含量和污染分布特征,并采用物种敏感分布曲线法(SSD)对水体中的DBP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1、5和8月流域水体中DBP浓度分别为nd~58.28("nd"表示未检出)、2.78~42.61和1.45~39.34μg/L,平均浓度分别为15.60、12.87和12.71μg/L。受点源污染和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影响,泾河水体中DBP含量最高。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渭河干流及4条支流全年水体中DBP存在的风险大小为泾河﹥皂河﹥渭河干流﹥灞河﹥沣河。与国内外其他流域水体中DBP含量比较,渭河流域西安段地表水体中DBP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污水厂废水排放、工业污染和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是流域水环境中DBP的主要来源。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铁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下载:71 浏览:481

刘畅1 余香英1 郜志云2 罗育池1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2期

摘要:
为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铁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了375组地下水样品。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铁含量范围0~68.60 mg/L,平均值1.64 mg/L,总体上,深层地下水铁平均值高于浅层,丰水期地下水铁平均值高于枯水期,2013~2016年地下水铁平均值较2005~2006年略有升高。采用空间趋势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本区地下水铁含量受氧化还原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大,氧化还原电位越低,铁含量越高,且铁含量较高点相对集中于人口集中的河网密集区,受水质较差河流补给及农业面源三氮淋溶作用等影响。补给径流条件、pH值和海水入侵对区内地下水铁含量影响相对较小。

光热转换材料及其在脱盐领域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409

郭星星1 高航1 殷立峰2 王思宇3 代云容1 冯传平1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光热脱盐技术在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减少水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已吸引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光热脱盐主要是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将吸收的太阳光能直接、高效地转化为热能,以蒸发水分实现含盐水脱盐和水质净化,其效率取决于光热转换材料的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如金属基材料、碳基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聚合物材料、复合光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光热转换机理,并介绍了光热转换材料在脱盐领域的应用进展。基于上述分析,对光热转换材料在未来脱盐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应针对光热转换材料的低强度全光谱吸收和高效转化利用、光热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提高,以及光热脱盐系统的热传递损失最小化和热量利用最大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

郑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下载:28 浏览:247

胡珊 李纯洁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郑州市是国家中心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郑州市地下水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超采区范围分布等,提出郑州市地下水资源存在超采和管理短板等问题。从节约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地下水压采管控措施、水源涵养等4个方面提出治理对策,以采取十项制度和开展三项重点工作作为管理对策,为郑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赣州兴国盆地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研究 下载:30 浏览:242

李林波 易绍林 黄国芳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赣州兴国盆地及周边303处地下水中氟浓度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绘制氟浓度等值线图和氟富集模式图对其地下水中的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展开研究,确定了兴国盆地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是含氟矿物溶解,受水动力条件影响,其含量普遍较低,溶解到地下水中的氟离子随地下水径流进行迁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饮用水合理开发提供氟浓度方面的参考,对居民饮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苏家屯地区地下水源地水质调查与聚类分析 下载:34 浏览:323

侯纪荣1 葛鹏1 金碧2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取样测定分析了苏家屯地区20个饮用水水质点相关水质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Trophic State Index)对区域水质季候特征进行综合评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水质影响因素,通过自组织神经网络(Self-Orhainzing Map SOM)对各水体质量进行聚类。结果表明:该区域水质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其优劣程度综合排序为秋、春、冬、夏,但均符合安全饮用标准。区域水质受pH值、TN、TP等理化性质影响较大,是水质安全的控制因素。SOM聚类分析表明,区域水质点综合质量存在差异。

哈密伊州区地下水压采机制 下载:47 浏览:381

李森1 程艳2,3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2期

摘要:
哈密伊州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资源为其经济社会用水的主要来源。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地下水资源超采日益严重,严重超采区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到70 m。有效的地下水压采监督管理与保护机制,是遏制与修复地下水超采导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建立地下水压采管理体制、完善监测监督网络、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宣传等方面对伊州区地下水压采的合理机制进行了分析。此机制有利于区域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化工项目地下水事故源强计算与污染预测 下载:56 浏览:434

周梦甜1 韩龙喜1,2 陈博1 刘甜甜1 张奕1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1期

摘要:
以南通市某化工项目为例,分析地下水事故的主要污染途径,进行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提出源强计算方法。利用Visual MODFLOW建立三维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选取特征污染物COD为预测因子,模拟预测事故发生后污染物在地下水的迁移与浓度变化。研究表明,20 a后污染物超标范围已超出厂区,对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厂区应做好分区防渗,建立监控体系等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大连市地下水水质超标原因分析 下载:37 浏览:485

王主华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大连市地下水污染超标现象较为严重,本文采用单因子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2019年大连市41处地下水井监测资料进行了全指标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41处地下水均出现超标现象,其中微生物指标污染最为普遍和严重,其次是金属元素、含氮化合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以及碘化物。超标原因主要是人为污染(农业、生活、养殖业)和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地理条件、气候)共同作用导致。

河北坝上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及地下水硝态氮特征研究 下载:64 浏览:423

姜新宇1 张红娟2 李壮壮3 裴宏伟2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近30年河北坝上地区农业集约活动强度增加,灌溉农业快速发展和大量水肥投入,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升高。为分析河北坝上中部核心区地下水硝态氮分布特点,并评价不同地块土壤硝态氮累计情况,在该地区进行了地下水样品(14个)和土壤样品的采集(3个)。结果显示:1)区域内地下水平均硝态氮含量为18.60mg N/L,84.61%符合Ⅲ类水质标准(20mg N/L),超标率(>10 mg N/L)和严重超标率(>20 mg N/L)分别为46.15%和15.38%;2)硝态氮含量与距离菜地位置以及井深有关,菜地区域平均地下水硝态氮含量(59.42mg N/L)远高于远离菜地的农户家中(11.15mg N/L);旱地区域深层地下水硝态氮平均含量(5.83mg N/L)低于浅层地下水(18.37mg N/L)。3)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依次为菜地(26.03mg N/L)>草地(10.04mg N/L)>旱地(9.98mg N/L)。4)菜地区域包气带深度增加硝态氮含量整体均高于草地、旱地区域,而草地和旱地硝态氮积累呈现相似性。通过研究,以期探究污染原因并找到既能保证农作物高产,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下载:64 浏览:455

杨林 朱明 何愿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在该流域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时所取得的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对其进行了地下水质量和污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可直接饮用(Ⅱ~Ⅲ类水)的占82. 12%,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和不能直接饮用(Ⅴ类水)的分别占9. 27%和8. 61%,流域整体上处于轻度污染,局部地区污染较重。

基于变密度地下水流模型分析预测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下载:38 浏览:430

张野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辽宁大清河发生的海水入侵一方面是由于潮汐作用下的海水沿河道上溯,并向四周补给低水位地下水所产生的入侵;另一方面是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形成降落漏斗,降落漏斗中心水位远低于海平面,海水沿水力坡降方向入侵。本文采用变密度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模拟该区域海水入侵过程,从监测井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来看,该模型识别所得参数基本符合该区域的海水入侵的实际情况,效果较好。

母猪河地下水库可行性分析 下载:64 浏览:441

范玲玲 宋振振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威海市区(含文登区)位于山东半岛东端,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弥补水资源不足,缓解灌溉、城市及工业用水供需矛盾,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率,本文在充分论证母猪河的自然地形及地质条件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兴建母猪河地下水库方案,并进行了方案比选和确定。母猪河地下水库建成后,可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反硝化菌在地下水中除硝酸盐的应用进展 下载:76 浏览:480

白也1 张多英2 曾伟民1 赵丹丹1 张彦龙1 张淑梅3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地下水是我国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由于化肥使用量增加,我国地下水存在农业氮的面源污染、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的问题。地下水中硝酸盐过高,可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对保障居民供水安全至关重要。该文从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机理及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生物脱氮技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反硝化菌在地下水中去除硝酸盐的应用进展,并对目前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展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