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戏剧的第五次审美变迁——兼论戏剧现代性概念提出的当代意义 下载:31 浏览:316

张福海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戏剧第五次审美变迁是继历史上宋、元、明、清四次大的审美变革之后而发生的,本次戏剧审美变迁的直接推动力量是戏剧实现自身的现代性。现代性是戏剧审美进化的最高阶段,也是戏剧的最高成就;戏剧现代性的思想是指向意识,是意识的感性显现。从古典到近代型的戏剧是形式的模式化转换,现代性戏剧是一个场域;古往今来的全部戏剧创作方法和手段并不因为戏剧的现代性废止,而以接纳的态度在现代性场域中获得新生命,燃放现代光彩。中国戏剧现代性自有其独立道路,应该追溯到五百年前并承续汤显祖以"心"为本体的古典戏剧精神;重建再造中国戏剧,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

现代卫生与国家建设——以山东农村托儿组织为场域的考察(1949—1961) 下载:14 浏览:182

朱丽丽 万笑男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为进一步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国家主导下,山东农村托儿组织广泛地建立起来。此后十几年间,农村托儿组织的主要职责逐渐从"安全育儿"转变为"卫生育儿"。这个转变不仅体现了儿童培育工作的进展,也反映了国家将现代卫生观念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议程的努力。尽管农村托儿组织于1961年在形式上退出历史舞台,但国家所提倡的以注重卫生保健为特点的现代育儿方法,却逐渐改变了农村家庭传统的育儿方式。

协同视角下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的机理研究 下载:62 浏览:443

吴玉浩 姜红 孙舒榆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10期

摘要:
由协同视角切入,构建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时间维度阐释协同系统的组成要素,剖析协同转化过程;从空间维度揭示场域、惯习与资本在知识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合场域-惯习理论建立知识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模式。明晰了两者之间的协同转化路径,揭示了协同转化场域的空间运行机制,并以此为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过程的保障机制提出建议。

践行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治理:价值内涵、实践场域和行动取向 下载:42 浏览:383

颜玉凡1 叶南客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在公共文化治理中践行文化自信。这种系统治理以文化治理理念的变迁演进和建构价值理念自信为国家制度场域,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建构文化生活自信为文化生活场域,以重塑文化产业的公共精神和建构文化生产自信为文化生产场域。它需要在文化行政中坚持意识形态引领,发挥公共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治理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围绕居民文化诉求,通过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来展开文化生活治理;在文化生产中秉持公共价值关怀,发挥文化生产治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并在多层面协同治理中合理定位参与主体的主要角色,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共治。这种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建构性功能,能够不断巩固文化自信。

彼岸世界场域中的主体解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佛教个案考察 下载:63 浏览:360

刘恩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理论一般地具备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二重分立的矛盾结构,这是宗教服务于现存统治而掩盖现实矛盾的必然要求。因此,佛教哲学也一定包含了彼岸世界的维度,这具体表现在其"六道轮回"的宇宙观、"涅槃寂静"的解脱观和"善用假名"的真理观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把宗教视为一种异化力量,其核心规定在于人丧失主体性而陷入客体化的地位。但是,佛教解脱论在理论表达上始终把人描述为发挥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能动主体,这是佛教哲学区别于一般宗教学说的重要特质。当然,佛学的主体解脱论有其特定的边界和限度,一旦超出这个限度,佛学的主体

彼岸世界场域中的主体解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佛教个案考察 下载:58 浏览:350

刘恩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理论一般地具备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二重分立的矛盾结构,这是宗教服务于现存统治而掩盖现实矛盾的必然要求。因此,佛教哲学也一定包含了彼岸世界的维度,这具体表现在其"六道轮回"的宇宙观、"涅槃寂静"的解脱观和"善用假名"的真理观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把宗教视为一种异化力量,其核心规定在于人丧失主体性而陷入客体化的地位。但是,佛教解脱论在理论表达上始终把人描述为发挥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能动主体,这是佛教哲学区别于一般宗教学说的重要特质。当然,佛学的主体解脱论有其特定的边界和限度,一旦超出这个限度,佛学的主体性特质就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并最终发挥其统治现实世界的异化功能。

跨越场域的情感共鸣——《寻梦环游记》文本内外的场域解读 下载:36 浏览:249

高超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摘要: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在类型范式、艺术创新、观众参与度等方面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创作思路。影片之所以能在中国大陆掀起观影狂潮,关键在于故事中两个世界的交互建构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契合,以及文本内外跨越场域和超越类型的情感共鸣。文本之内,人类世界与亡灵世界交互建构,跨越了两个世界的情感交融;文本之外,超越生死的永恒亲情及对人类生死的终极拷问,跨越了地域文化的藩篱,直击人类灵魂。

席慕蓉文学创作场域意识的追寻与重建 下载:86 浏览:499

李莉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席慕蓉在绘画、诗歌、散文三大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少数民族文学中少见的具有经典地位的作家。走向经典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席慕蓉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场域意识。其创作中突出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乡愁情思与异地想象促使其文化场域不断重建,其创作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第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距离促使其审美场域不断重建,其创作具有独特的生态美学意识。第三,民族情怀的坚守和性别意识的突围促使其心理场域不断重建,激励其创作成就节节攀升。

三重场域下中国基层法官离职类型探讨 下载:49 浏览:262

徐清 《法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通过对基层法官为何离职这一组织现象的层层剖析,勾勒出当下中国基层法官日常生活中身处的三重场域及其生存状况。受到权力场域和社会场域的交互影响,司法场域中的基层法官只能拥有"有限"的司法判断权,既需要面对来自权力场域中的日常政治,又需要考虑并解决深嵌于社会场域中的各种人情世故,陷于法律人、公务员和社会人三种身份的定位混乱。相关调研分析表明,权力场域主导下的基层法官在行动中分别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角色和离职类型,分别是权力持有型法官的高原型离职、权力依附型法官的瓶颈型离职以及通常不会选择离职的权力边缘型法官。

移动新媒体场域下高校青年消费观的异化与重塑 下载:40 浏览:446

卢宁 高世杰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移动新媒体与消费主义形成耦合共生系统,移动新媒体构建的消费主义景观不断对受众产生刺激与吸引,而消费主义在移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广为传播。二者的联袂"路演"让高校青年呈现出一种消费异化现象。当然,这种现象的形成也与大众媒介社会责任淡化、人文精神缺失和消费教育长期缺位相关。重塑高校青年的消费价值观,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育他们科学理性的消费心态,更要打造一批传播正确消费观的新媒体品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

基于场域状态研究的叙事性规划设计——以浙江台州岭下村为例 下载:93 浏览:507

吴锋 田达睿 蔡忠原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摘要:
场域,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复合概念,以"场域状态"的形式被斯坦艾伦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然而场域状态是复杂的,不同层级对应的是不同的要素与结果,场所、场地都是场域中基础性的所指。该文通过场域状态中不同层级要素认知、提取及凝练过程与方法的总结,结合"叙事语汇、叙事结构、叙事语境"的叙事学研究要素进行了人文要素强调的框表梳理及规划方法探索,并以浙江台州岭下村为例进行了规划设计的运用与实践。

基于场域理论的扬州佛寺空间解析 下载:85 浏览:503

宋桂杰1,2 韩卫然2 王军1 《中国建筑》 2018年5期

摘要:
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研究扬州地区汉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其载体——佛寺空间的转换和演进。通过对扬州佛寺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建构佛寺空间场域体系。并结合惯习理论,研究扬州佛寺空间形成及发展的机制和动因,阐释佛寺空间发展与佛教仪式活动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扬州佛寺空间环境、城乡、建筑、园林意境的4个梯阶场域,探索及解析佛寺空间与历史文脉关系的新方法。

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少先队主阵地建设探析 下载:76 浏览:499

武英凤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3期

摘要:
布迪厄场域理论中对场域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分析,为分析与建设少先队主阵地提供新思考。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从少先队主阵地的空间场域、关系场域以及文化场域等三个方面进行客观探究与剖析,探索少先队主阵地建设的优化路径,即:把握少先队主阵地建设的空间外延与本质特征,构建少先队主阵地的和谐互动人际关系网络,打造少先队主阵地的特色文化。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变化的逻辑——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的考察 下载:89 浏览:520

钟云华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7期

摘要:
实证分析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求职渠道选择正由非正式渠道不断向正式渠道转变,但在特定的求职场域中非正式渠道仍广受大学生青睐;劳动力市场类型与发展阶段等求职场域因素对大学生求职渠道选择的影响持续增加,惯习和先赋性因素则影响不一;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渠道选择的影响不断增加,但社会资本影响的增长幅度更大。总体而言,求职场域形塑了大学生求职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的轨迹,大学生的资本总量与资本结构则解释了其求职渠道选择的时空差异,大学生求职渠道选择变化受场域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共同支配。

场域理论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力的审思与提振 下载:43 浏览:450

孙瑞芳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作为发展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乡村青年教师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存在内驱力不足、吸纳力弱、互惠力缺乏以及转化力退化等问题。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下,教师学习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场域、教师惯习与主导资本。提振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学校场域为教师赋权增能,在关怀中唤醒教师的学习内驱力;培育教师共同体惯习,在对话中生成教师的学习吸纳力和互惠力;凸显乡土文化资本,在实践中创生教师的学习转化力。

高校场域对教师专业化惯习的形塑研究 下载:62 浏览:386

曾茂林 曾本友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从本体论角度看,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高校场域与教师专业化惯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体现出了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认识论角度看,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存在着概念误读、研究不连续、理论与实践错位等问题。因此,从实践论角度看,需借助制度调整和重建高校教育场域的内部关系,重塑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惯习,才能为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试论统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的知识选择 下载:47 浏览:417

李英英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4期

摘要:
统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的知识选择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具有国家性、全面性、衔接性、建构性。较"一纲多本"下的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些许新变化,一是完善了知识类型,表现为增设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知识、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知识,减少识字、写字量,增加阅读量,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价值导向,建构学科素养,达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效果;二是重构了内容结构,表现为调整汉语拼音、识字顺序,增设"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利于降低幼小衔接坡度,促进家校共育,实现学科育人。同时,教材的统编统用给家庭及学校带来新的育人机遇与挑战,这需要两个场域重审关系网络,建立与新教材使用相适应的型构。

当代学习环境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下载:64 浏览:489

王牧华 普煜 宋莉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习环境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建构优质、高效、便捷的学习环境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难题。因此,对当代学习环境进行研究,从追溯起源到把握当下研究热点,对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近年来学习环境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指出学习环境研究的变化趋势,包括研究视角从单一走向多元以及研究内容从工具取向走向学习取向,并审视目前研究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探讨学习环境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的学习环境研究需要厘清概念的逻辑关系,丰富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跨学科、多层次和宽领域研究协同推进,关注学习环境中空间、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场域的实验式——动画艺术的空间探索和语言策略 下载:296 浏览:3129

王津津 《当代艺术》 2024年1期

摘要:
实验动画是现代动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类,在动画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验动画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思维和多样的表达方式,且实验动画具有探索性的特征,本文从实验动画的发展历程及动画艺术内空间和外空间语言探索来反映实验动画的多种可能性。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场域服务现状分析 下载:107 浏览:1202

李俊玮 欧志伟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体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高校校园青年群体,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变愈发明显。高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到这一变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引导,践行社工“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和实践原则,打造校园互动平台,促进校园建设。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