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智能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下载:54 浏览:394

李明1 姚美菱2 闫岩3 张星2 《中国仪器》 2019年2期

摘要:
智能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本地监控站(现场控制层)3部分组成。本文重点介绍了智能换热站现场控制层的硬件设计,结合换热站的主要调节参数二次侧的供水温度、供回水压差和回水压力,给出了智能换热站主要控制策略。

建筑地基验收检测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处理案例 下载:79 浏览:497

刘兵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11期

摘要:
建筑地基工程质量检测结果与设计有偏差,是工程设计人员经常面对的问题。某项目虽然地基处理检测不合格,但并未简单要求按原设计补强,而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利用压板载荷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基于变形模量和压缩模量的基础沉降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评估基础的安全性并采取简便易于实施的设计调整,为业主求得最优解决方案。

喀什体育中心游泳馆钢结构设计 下载:73 浏览:475

王燕燕 邹恩葵 唐熠斓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2期

摘要:
新疆喀什游泳馆的钢网架屋盖为矩形双坡屋面,周边支撑在泳池上方38根混凝土柱顶。钢网架与混凝土柱通过弹性球形钢支座连接,与混凝土柱相互约束,共同承担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本文介绍了钢屋盖的设计和结构特点,分析了钢结构设计中温度作用对结构的影响,进行钢结构和主体结构的整体模态分析,并从主要杆件的应力比、钢屋盖的竖向位移和支座的设置等多方面说明钢结构屋盖的安全、可靠。

扭转“客观限制”为“主观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探索——以巢湖市张疃村为例 下载:24 浏览:252

陶莹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联系近年来突破生态环境"高压线"的违建热点新闻事件,文章探讨在生态红线"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寻求"主观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一种"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新逻辑。并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为落脚点,在不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的前提下,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将"闲置农房"演变成"大学村"筑巢引凤,引导村庄走向良性循环,共同谱写传统村落新篇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济南市东梁村为例 下载:50 浏览:365

张志敏 何乃翔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在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特大城市远郊乡村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特大城市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本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带来的规划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的多维转型[1],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以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太平街道东粱村为例提出了特大城市远郊村庄绿色发展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引领新时期村庄规划,以及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大城市周边山区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以西安临潼区三个街道办为例 下载:67 浏览:270

赵博田雨轩张丹丹李明磊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小城镇成为城镇化前沿阵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小城镇发展成为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一部分发展比较快,还有一部分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大城市周边滞后小城镇崛起,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与支撑,是发挥小城镇集聚功能和集聚效应的前提。文章以陕西省西安市三个街道办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认为通过区域城镇联合、差异协作和产业分工,推动小城镇间产业协同发展,使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升级与大城市经济联系,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快速助推周边小城镇发展。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山东省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下载:26 浏览:279

韩帅1 姜兰婷2 《中国城镇》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从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发展规律、现实需求,以及山东省自身特点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山东省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更是破除山东省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后从城乡融合视角切入分析,认为当前乡村发展困局归因于一是乡村自身特质难以融入城镇主导的经济体系,二是因为城乡之间生产效率的巨大鸿沟而产生的城镇端的虹吸效应,三是长期以来的城乡政策和体制机制对于城乡融合的阻碍。最后,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上,本文提出应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根本着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明晰政府和市场边界,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双轮驱动,以实现山东省乡村振兴。文章的创新点在于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深入到体制机制层次,剖析乡村困局并提出振兴路径。

“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技术浅谈——以新疆阜康天池农业特色小镇为例 下载:41 浏览:289

曾永生 李国新 郑岩 潘丽 《中国城镇》 2018年5期

摘要:
"农字号"特色小镇应在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要求下,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以产城融合为理念,以资源集聚为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通过三产融合、三生共建、多元投入、共享共赢等方式综合统筹、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重点提出"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并以规划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为此类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文旅型小城镇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省青木川镇为例 下载:31 浏览:327

崔羽1 王英帆2 崔栋3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旅型小城镇在特色小镇建设及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各类型层次的规划又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城镇建设思路难以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如何建构一套可持续的规划体系,持续性地科学引导城镇发展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文旅型小城镇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优先、包含、系统、动态"的逻辑关系,结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十年间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实践案例,总结可持续规划体系建构的要点为:以文化为价值内核、以保护为传承内核、以传导为目标内核,通过以保护为导向、深挖地域文化、精确传导机制,来实现文旅型小城镇价值、精神和管控的可持续。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视角下郊野单元控规地位作用及管控重点探索 下载:32 浏览:335

石华 高慧智 王瑒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基于空间逻辑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以浙江省雅治街村为例 下载:66 浏览:383

张志敏1 孔斌2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慢生活理念下的海滨乡村景观更新——以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为例 下载:362 浏览:428

刘彦 张静 林昊炅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野,回归生活的本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黄沙村规划实践结合乡村现状与发展,村民参与设计,在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与风格引导、景观风貌要素更新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更新,以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凝练出一套体现海岛乡村文化的村民公约,以人文力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特色塑造研究——以杭州云谷小镇为例 下载:67 浏览:351

杨晓光 赵佩佩 江勇 刘彦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创建已经从浙江推广到全国范围。本文基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融合"的方式塑造新型特色小镇,充分彰显小镇特色。其中,业态特色是基础,生态特色是本底、文态特色是灵魂、形态特色是载体。文章还结合杭州云谷小镇案例,具体介绍了如何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展现"四态"特色,塑造适应新兴产业生长、集聚的新空间、新载体。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恩平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实施路径探讨 下载:68 浏览:416

李宏志 王苏宁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3期

摘要: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首先基于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系统开展基础评价,分析广东省恩平市乡村发展的现状特征,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的乡村建设目标和美好图景,进而提出以发展特色产业、三产融合为基础构建乡村空间体系、塑造特色风貌、提升设施服务水平等一系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路径。

大数据视角下特色电商小镇产业遴选与评价方法探究——以徐州市沙集小镇为例 下载:73 浏览:449

韩冰1 唐潭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在特色小镇持续降温的大背景下,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选择和培育既适合本镇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又有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成为各地当前的紧迫任务。本文选择村镇中小型电商企业众多的特色电商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企业大数据研究这一类镇区优势产业的评价及遴选方法,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手段的普适性方法,以期为同类小镇提供有益思考。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大尺度复杂地形山区风环境模拟——以石溪乡为例 下载:67 浏览:396

裘国平1 章俊屾2 杨振文2 孙易吟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常会涉及到"环境品质""绿色通廊""人居环境"等概念,这些都需要对风环境的研究及应用。本文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石溪乡为研究对象,围绕近地表低空区域,模拟山区乡村区域的风速场,并对其风环境特征的规划设计展开相应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模拟区域的地形复杂、计算范围广,仍可通过分步计算控制法对大尺度模型进行CFD模拟分析,并给出合理的风场结构;不仅如此,在山区乡村规划设计中,人居活动区应尽量远离在山体附近,减小环境风回流区对人居安全带来的风险,进一步证明了山体对建筑表面风速分布的影响不容忽略。最后,本文认为"风环境"可作为山区乡村规划的一个评价指标,提供一定的定量分析及参考依据,为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提供规划设计思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下载:74 浏览:403

赵华勤 江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从非农化到城镇化:工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下载:73 浏览:438

李建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3期

摘要:
珠三角众多小城镇依托"三来一补"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工业专业镇及特色产业集群。然而,长期"重产业,轻城镇"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空间供需错配,制约其转型升级。本文分析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需求及供需错配的困境,认为城镇化的"量高质低"导致空间无法集聚转型升级的要素是目前制约工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总结珠三角多个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资本三次循环与城镇化及产业升级的关系,认为应加快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推动发展模式由"以业兴城"向"以城兴业"转变。在空间营造路径方面,提出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品质,营造城镇生活方式,吸引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植入生产型服务设施,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植入或更新产业空间,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建构跨地域协调机制,提供产业协作机制保障,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考核指标的演进观浙江小城市培育之路 下载:67 浏览:375

翁加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一直以来,浙江省非常重视小城市的发展,并于2010年开展了首轮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而2017年则是浙江第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开启之年。本文以浙江省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中指标体系的传承与演变为切入点,剖析小城市培育指标考核体系的演化规律,从而把握小城市培育的重点方向。研究发现,三轮指标体系对小城市的综合集聚能力、社会民生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尤为关注;指标体系的设计在重视考核工作延续性的基础之上,亦看重其新背景下的时效性和适应性。

有限目标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思考与实践——以慈溪市周巷镇天元集镇为例 下载:64 浏览:370

厉华笑 谢浩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空间有机更新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小城镇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剖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浙江省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破解之道,即:深入调研,精准把脉,瞄准核心问题;多规衔接,统筹协调,着眼整体提升;有限目标,民生导向,突出整治重点;创新机制,多方筹资,保障整治效果。同时提出三方力量协同、四个维度联动、四个层面支撑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并以慈溪市天元集镇为例,探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机制,以期为其他地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