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广西南宁市部分腹泻标本诺如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60 浏览:391

农皓 刘昊晖 杨丞尹 刘江 詹鑫婕 秦剑秋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了解南宁市部分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感染情况,分析南宁市诺如病毒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9年3月南宁市部分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标本1 199份,采用实时荧光PCR进行诺如病毒GⅠ型和GⅡ型检测,Excel2007整理信息数据,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5月-2019年3月,南宁市部分腹泻人群中诺如病毒总阳性率为19.85%,GⅠ型占9.24%,GⅡ型占88.24%,GⅠ型和GⅡ型混合感染占2.52%。3月和11月阳性率高,武鸣区阳性率最高33.18%;各年龄段、性别、标本类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GⅠ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74,P=0.015)。31岁~组阳性率最高。结论南宁市GⅡ型的感染比GⅠ型更加广泛,流行时期是早春和秋季。监测范围应覆盖全市,规范样品采集数量和质量,对阳性率高的年龄组进行重点采集。开展部分腹泻人群诺如病毒基因测序,为我市诺如病毒预防和控制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

燕麦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对难溶性无机磷源的吸收利用差异 下载:43 浏览:485

赵攀衡 齐冰洁 贺鑫 《农业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为明确燕麦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对不同无机难溶磷源供磷的活化利用差异,选择燕麦磷高效基因型56和磷低效基因型60为试材,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Al-P、Fe-P、K-P单一磷源供磷条件下,植株磷含量、地上部磷含量、根系磷含量、根冠比、根际土壤无机磷含量及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供磷条件下,燕麦磷高效基因型56的地上部磷含量高于磷低效基因型60;3种无机磷源对两种燕麦基因型的有效性为K-P>Al-P>Fe-P;燕麦磷高效基因型56活化吸收土壤中OH-Pi、dil.HCl-Pi的能力强于磷低效基因型60;燕麦磷高效基因型56对3种单一磷源的吸收效率都要高于磷低效基因型60。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研究 下载:42 浏览:281

张华斌 《英语教学》 2018年8期

摘要:
翻转课堂始于21世纪初,现已成为全球信息化教育研究一大热点。其主要依托平台为教学微视频和网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和知识内化,强调先学后教。然而,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曾受到一定的质疑,如易导致学习者的焦虑情绪等。本文拟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其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活动促成了强势模因的形成和传播,提高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正确性、流利度和灵活度,保证了教学反馈的时效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 下载:91 浏览:508

​赖尚科 刘晓飞 王卫军 赖上坤 崔小平 《农业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为明确淮北麦区最新育成品种的抗倒情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来自不同地域的62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茎秆特征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产量、株高、穗长、节间长度、穗鲜重、节间鲜重以及倒5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0.3%、7.6%、11.9%、8.7%、22.0%、16.3%和34.4%。按籽粒产量聚类后,高产类群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倒伏指数均显著大于中产和低产类群品种,而中、低产类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供试小麦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籽粒产量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能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且高产品种倒伏风险显著高于中低产品种,其主要原因为高产品种较高的株高和较重的穗鲜重导致其弯曲力矩显著增大所致。

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阴阳性判读标准的建立及灰区样本的基因型分析 下载:105 浏览:526

吴蓓颖 顾燕英 范臻佳 蔡刚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的阴阳性判读标准,同时探讨灰区样本的特性及应对措施。方法采用FCM检测132例腰背关节痛患者外周血HLA-B27的表达,以流式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rSSO)法检测患者HLA-B位点的分型。结果 FCM和Flow-rSSO法检测HLA-B27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73.48%。根据FCMHLA-B27试剂盒推荐的判读规则,灰区样本45例,经Flow-rSSO法验证后,HLA-B27全部为阳性。通过对不同d值(荧光强度的均值与校准磁珠中位值的差值)范围样本的基因型分析设定判读规则,即d>2均判读为阳性,d≤-7为阴性,-7

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的关系 下载:81 浏览:518

​范海燕 郭慎全 陈运昌 张炘 李西锋 何旭英 段传志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25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为试验组, 同期250例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检查证实无颅内动脉瘤的住院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的基因型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AG、AA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 GG基因型所占比例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等位基因A所占比例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动脉瘤破裂112例, 未破裂138例。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rs6565666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相关。

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下载:39 浏览:378

何志然1 胡宏辉1 冯上乐1 李家乐1 白志毅1,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龄时,分别测量两地各家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在5月龄时分别为0.18±0.07、0.19±0.03、0.22±0.09和0.18±0.09,在17月龄时分别为0.26±0.22、0.30±0.16、0.30±0.09和0.23±0.25,两月龄组均属中等遗传力;5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84±0.02)~(0.96±0.07),表型相关范围为(0.56±0.02)~(0.92±0.04),17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52±0.03)~(0.97±0.06),表型相关范围为(0.45±0.02)~(0.91±0.01),表明各生长性状可间接选择;5月龄时两地三角帆蚌各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为(0.53±0.14)~(0.57±0.12),17月龄时相关系数为(0.27±0.08)~(0.31±0.09),表明生长性状在两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各家系在两地表现不同,其中,F24、F25号家系在两地均表现优良。研究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有较好的选育潜力,在该品系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牙鲆“鲆优2号”不同养殖地点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下载:77 浏览:499

李仰真1,2 杨英明1,2 刘洋1 卢昇1 吴垚磊1 赵玉柱1 马腾1 程向明3 程佳禹3 陈松林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为比较牙鲆"鲆优2号"在不同养殖地区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实验利用连续多代对生长性状和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的结果筛选出的亲本,建立28个"鲆优2号"家系,在河北(Site 1)和山东(Site 2)进行对比养殖试验,利用混合线性动物模型对生长和存活性状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Site 1和Site 2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5和1.2 g/d,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1.4%和82.2%,"鲆优2号"在两个养殖地点的生长和抗病性能均表现优异。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57 (<0.7)和0.82 (>0.7),说明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但是不同养殖环境间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表明,牙鲆"鲆优2号"新品种在不同养殖地点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均表现良好,为保证良好的推广效果,需要对牙鲆的制种方案进一步优化,针对不同的养殖地区进行"鲆优2号"苗种生产,或培育具有普适性的"鲆优2号"苗种,保证在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快速生长和高存活率优势。

壳白长牡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分析 下载:98 浏览:494

邢德1 李琪1,2 张景晓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为探索壳白长牡蛎品系的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利用巢氏设计构建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分成两组分别在乳山和荣成海域进行养殖。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REML法分析11月龄壳白长牡蛎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及G×E效应。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法)估计壳高和L*两个性状的育种值,并通过加权获得综合育种值来筛选优良家系。结果显示,乳山组和荣成组的壳白长牡蛎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不同,分别为(0.14±0.08)~(0.62±0.18)和(0.01±0.03)~(0.78±0.19),可能存在尺度效应。以不同环境为固定效应,综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为(0.02±0.02)~(0.51±0.09),然而由于部分全同胞家系缺失和模型不收敛的原因,估计模型中未包括母本/共同环境效应和显性效应,上述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本研究中生长和壳色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为(–0.47±0.40)~(0.75±0.18),均小于0.8,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的生长和壳色性状都具有明显的重排效应,壳白长牡蛎品系其选育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培育不同适应性的选育家系。综合育种值排名前20的个体其家系来源比例表明,家系G1和G21对于乳山海域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而家系G4、G22和G5对荣成海域环境具有特适性,家系G2则对两个环境具有普适性。研究为壳白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