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众化”之辨:“文协”与1940年代的文化政治之争 下载:63 浏览:384

殷鹏飞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摘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创会伊始将"大众化"视作其工作的重心,作为国共合作下的文化组织,"文协"对"大众化"问题的重视凸显了"大众"在国家政治当中的重要位置。而国共两党对"大众化"洽释和实践的迥异不仅牵连着国共两党对于"文协"乃至1940年代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同时也折射了两党在重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时,对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在抗战的背景下,文艺的"大众化"不仅牵涉了文学的形式问题,而且还涉及政党在进行"大众化"的文化实践时,如何在强化"文化控制"与拓展"文化参与"之间保持辩证统一关系的问题。

“左联”时期的“墙头小说”──以楼适夷、叶以群为中心 下载:57 浏览:391

阮芸妍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在"一·二八事变"激起的变动下,配合"左联"制定的"文艺大众化"方针,"左联"成员楼适夷在《文艺新闻》上开设"墙头小说"栏目并翻译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漥川稻子作品《千人针》,提供推广此大众化形式的平台与借鉴资源;叶以群编译川口浩著作而成的《文艺创作概论》则将中国的"报载墙头小说"实践,嵌入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脉络中,这些工作为"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切实支持。

表征的张力:农民叙事话语、文学修辞与数码语言 下载:44 浏览:315

南帆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文学修辞的特殊意义是劝导读者进入作者暗示的"价值领域"。文学语言"大众化"背后的"价值领域"是"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著名革命构想,文学史仿佛形成一个观念: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总是与乡村的农民语言联系起来。以赵树理小说语言为例,论文讨论了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内在差异,继而指出农民叙事话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遇的困境。论文认为,一批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小说可视为另一种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产物,论文具体分析了《创业史》的文学修辞。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中止,但是知识分子叙事话语意识到的问题并未消失,可以在张炜的《古船》之中发现相似的文学修辞,只不过这种文学修辞从社会学图景的想象退回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李子柒小视频的农村叙事提供的文学修辞建立于数码语言与小资美学的基础上,这种语言背后的合作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视野。新的可能正在出现。

“听众”的错位与诗歌大众化的内部危机——以延安诗朗诵运动(1938—1940)为中心 下载:52 浏览:354

刘欣玥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1938—1940年在延安兴起的诗朗诵运动,与这门"声音艺术"服务于抗战宣传、群众动员的特殊效果密切相关。在大众化的诗学构想里,延安为诗朗诵提供了为工农群众创作并获得其直接检验的机会;但正是在现场反馈与实际互动之中,这场运动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围绕柯仲平《边区自卫军》演出的评价,延安诗朗诵的"听众"构成呈现出暧昧的错位:其中固然有对于"大众"的想象与召唤,却也实际存在着普通群众与"超级听众"的分野。"听众"角色的引入与辨析,有助于我们对这场大众化实践的试验性质、历史评价、挫败与调整展开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讨论。

基于人民需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70年四重实践路径探析 下载:59 浏览:396

孙珊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着眼人民需求视角是服务型执政党的本质需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在新时代大众化过程中要立足于人民视角,充分考量人民需求,让人民在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认同、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条件下,基于人民需求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可聚焦以下四重路径:一是注重传统文化植入,与人民群众常识系统结合;二是加强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话语体系契合;三是紧扣实际需要,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融合;四是围绕目标导向,与人民群众愿望需求吻合。

基于需要视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索 下载:70 浏览:471

王欣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文章基于需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出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分析历史路径存在的瓶颈。伴随人们需要逐渐"具体""个性""多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要以文本的通俗化与分层化满足具体个性需要、以传播的具象化与多元化满足高质多元需要、以工作的实效性与前瞻性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后大众化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变化及发展策略 下载:41 浏览:454

韩锦标 贺兰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生源呈现出适龄人口总量逐渐减少、高考生源流失日益严重、非传统适龄生源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在未达到普及化之前就出现了停滞和波动。文章以后大众化理论为视角,分析生源变化的原因及地方本科院校开拓非传统生源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策略选择。

审美教育视野下美声歌曲的大众化 下载:74 浏览:455

张贤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美声是西方声乐艺术的主流唱法,于20世纪初引入我国,一百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传承努力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然而,受到各种各样原因的限制,尽管美声歌曲有着十分优美的旋律,却并不被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仍然属于小众化作品。这种情况与美声歌曲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是不相匹配的。本文从美声歌曲的发展及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美声歌曲大众化的现状及矛盾,围绕如何发挥美声歌曲优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美声歌曲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够为改变美声目前的窘迫状况提供一些借鉴。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下载:108 浏览:1215

李亦璇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1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之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在朝着理论大众化的方向不断努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所掌握到普通民众也能理解的过程,也是通过实践指导群众,使理论在群众中传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普通民众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所宣传、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局势和国情的深刻和复杂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阐述,以及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解释和解决新时代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随着深入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冲击给马克思主义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新时代有新气象,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新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使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人民群众能够熟练掌握好这个有力的思想武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探究 下载:160 浏览:1838

康金明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马克思,伟大的无产主义思想缔造者,与恩格斯一起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也不断地在实践和完善中,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特别是对于非党员群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人认为它有些遥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人们马克思主义素养,引导人们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参考了若干文献基础上,结合自身感悟,探究了如何定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