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光伏型太阳能热泵膜蒸馏装置及其性能分析 下载:39 浏览:37

雷学俭 陈东 谢继红 金程 《装备技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在介绍光伏型太阳能热泵膜蒸馏装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从海水中制取淡化水为背景,给出了装置的特性方程。计算并分析了当太阳能光照强度变化时,海水进膜组件温度、膜组件性能指标、热泵性能指标、装置总体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光伏型太阳能热泵膜蒸馏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熔盐塔式太阳能发电站与熔盐吸热器的研究 下载:31 浏览:379

汪琦 张慧芬 俞红啸 汪育佑 《装备技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讨论了熔盐塔式太阳能发电站的结构型式和运行过程,分析了熔盐循环供热系统的工艺流程,研究了熔融盐吸热器的结构型式和吸热管的布置方法,最后总结了该系统的工艺流程。

界面修饰策略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下载:31 浏览:302

孟凡宁1 刘彩云1 高立国1 马廷丽2,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认证效率已达25.2%,被认为是下一代最有希望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候选者。但通过溶液加工方法制备的钙钛矿薄膜不可控的形貌与较差的结晶性是制约器件稳定性提升和大面积生产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们通常在电荷传输层与钙钛矿层之间进行界面修饰。本文从界面修饰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不同界面修饰策略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界面修饰在低成本和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

塔式光热发电聚光场截断效率的光线追迹和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方法 下载:75 浏览:470

胡亮 张平 奚正稳 彭雷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太阳能镜场溢出损失以及其光线追迹计算法,溢出损失是指未落入吸热器采光口的能量,直接与吸热器相关。然后,提出了与RBF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介绍了神经网络训练样本以及网络参数的选取等。光线追迹法计算结果较精确但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难以进行大型镜场计算分析,也不适合用来做镜场优化等大量重复计算。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在镜场优化等需要大量重复循环的过程中,计算时间大大缩短。本文使用坐标变换矩阵推导了光线追迹法的公式,推导了神经网络输入参数的计算公式,并使用C++编程实现了这两种方法,将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给出了误差曲线。

界面钝化策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下载:35 浏览:302

王蕾1,2 周勤1,2 黄禹琼1,2 张宝1 冯亚青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近年来,新兴起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突飞猛进,在短短十年里其光电转化效率从3. 8%迅速发展到目前25. 2%的认证效率,被视为最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阳能电池之一。虽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很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已与多晶硅薄膜电池相媲美,但是电池的长期稳定性仍是阻碍其商业化的一大挑战。钙钛矿表面和晶界存在大量的缺陷,界面钝化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策略。二维钙钛矿材料是有机胺层与无机层交替的层状钙钛矿,具有体积较大的有机铵阳离子,与传统的三维钙钛矿材料相比对于环境的稳定性较好,并且结构灵活可调,在三维钙钛矿表面修饰二维钙钛矿层钝化缺陷,在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同时又保证了稳定性,另外,合适的钝化剂分子也能够非常有效地钝化缺陷。本文总结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不稳定因素,归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钝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二维钙钛矿材料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寻找合适钝化剂分子的原则,期望能够为获得高性能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而实现商业化提供有益的指导。

太阳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下载:55 浏览:357

张兴超 王陆 《中国设备》 2019年2期

摘要:
太阳能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优势,智能建筑中的发电、照明、热水、供暖、制冷及空调等各类太阳能应用系统。将太阳能技术与建筑智能化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智能建筑,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节能环保效益。

光热转换材料及其在脱盐领域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399

郭星星1 高航1 殷立峰2 王思宇3 代云容1 冯传平1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光热脱盐技术在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减少水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已吸引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光热脱盐主要是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将吸收的太阳光能直接、高效地转化为热能,以蒸发水分实现含盐水脱盐和水质净化,其效率取决于光热转换材料的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如金属基材料、碳基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聚合物材料、复合光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光热转换机理,并介绍了光热转换材料在脱盐领域的应用进展。基于上述分析,对光热转换材料在未来脱盐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应针对光热转换材料的低强度全光谱吸收和高效转化利用、光热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提高,以及光热脱盐系统的热传递损失最小化和热量利用最大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

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 下载:61 浏览:403

曹宁宁1 卢松涛1 姚锐1 李慧敏1 秦伟2 吴晓宏1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太阳能作为最重要的可再生新型能源,具有储量巨大、分布广泛以及清洁安全等诸多优势,研究太阳能利用技术具有丰富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意义,其中太阳能光-热转换是实现太阳能直接利用的最简单高效的方式。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太阳能新能源的重要性与优缺点,系统地论述了近年来在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集热器用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基本类型、作用机制及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最后,指出了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

人工光合成制氢 下载:58 浏览:398

陈雅静1,2 李旭兵1,2 佟振合1,2 吴骊珠1,2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氢气的燃烧热值高(285.8kJ/mol),且燃烧时只生成水不生成任何污染物,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载体。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光催化分解水制取氢气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工光合成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人工光合成制氢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人工光合成制氢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太阳能光热电站熔盐管道及其防凝设计 下载:72 浏览:487

臧平伟 《中国电气工程》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太阳能光热电站涉及的高温熔融盐管道系统及其防凝设计,包括管道布置方法及注意事项、管道附件典型电伴热及保温结构等,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和运行人员借鉴与参考。

高温腔式太阳能吸热器强制对流热损模拟分析 下载:73 浏览:480

丁路1,2 奚正稳1,2 李维成1,2 孙登科1,2 《中国电气工程》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塔式太阳能腔式吸热器的对流热损特性,分析了关键因素如安装倾角、外界风速及风向对对流热损的影响规律,并根据计算结果就强制对流努塞尔关联式进行了拟合,对腔式吸热器的优化设计和实际运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熔盐蒸汽发生系统整体布置研究 下载:79 浏览:482

金姗 李有霞 臧平伟 程虎 肖欣悦 奚正稳 孙登科 《中国电气工程》 2018年10期

摘要: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中蒸汽发生系统是整个项目的关键,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传储热介质和做功工质的能量传递,并为汽轮机提供做功介质。本文针对50 MW熔盐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利用PDMS软件对蒸汽发生系统进行整体布置及建模,对系统中设备管道及其他附件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布置,并对系统布置的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为项目后续开展的施工设计工作做准备。

基于风能的太阳能电池板清洁机器人的研究 下载:70 浏览:435

马宏1 王强1 杜娟1 孙葆欣2 庞永俊1 张洁1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为实现直接利用风能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自动清洁作业,研究基于风能的太阳能电池板清洁机器人,由风力捕获系统、风速放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和传感控制系统组成,风力捕获系统设置有两个且左右对称分布,风速放大系统设置有两个且左右对称分布.系统设置有空气过滤系统,保证清洁效果,还可以将风速放大一定倍数,可以实现在微风状态下工作.

户外运行17年单晶硅光伏组件性能失效研究 下载:88 浏览:441

赖海文1 韩会丽1 黄伟宏1 董娴2 李冰之1 沈辉1,2 梁宗存1,2 《新材料》 2019年3期

摘要:
本工作对一批由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M55单晶光伏组件在深圳海边户外运行17年后的电性能失效原因进行了探究。944块组件的平均最大功率(Pmax)衰减23. 35%,电性能参数变化主要表现为填充因子(FF)和短路电流(Isc)明显下降。观察组件的EL和红外热图像发现,主栅处发亮和电池中间黑区是EL图像中的主要缺陷,而电池脱焊可能是造成这批组件填充因子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SEM与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电池表面细栅线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电池黑区部分正面细栅处有醋酸铅等针状物质形成,导致银栅线接触电阻和金属电阻增大。旧组件光伏玻璃表面受到污染后,靠边框部位有粘附性积灰,导致光伏玻璃透光率下降,而边缘处玻璃透光率下降更为显著,从而使得组件的Isc下降。同时采用正常片、EL正常的高串阻与云片高串阻三种电池片制备样品组件,并通过湿热实验来模拟电池制备因素对脱焊的影响,发现EL正常的高串阻电池组件进行湿热试验后,主栅处EL图像出现发亮现象,红外热图像显示EL发亮处温度相应较高。这说明EL正常的高串阻电池在湿热环境下可能会增加主栅处脱焊和腐蚀的风险。

燃煤电厂烟气非常规污染物检测与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下载:23 浏览:239

洪志刚1,2 张杨1 刘永生2 朱跃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号召,燃煤烟气非常规污染物控制已逐步提上日程。研究人员不再把精力集中于常规污染物的脱除,而是逐渐开展对非常规污染物(如SO3、Hg、可凝结颗粒物等)脱除的研究。基于燃煤电厂烟气非常规污染物的特性,分析了当前各种非常规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以及在新的环保形势下,各种环保设备协同控制非常规污染物的研究现状,为下一步开展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应用 下载:23 浏览:246

郑开云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可应用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多种发电技术领域,作为新型的动力循环系统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汽轮发电机组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需要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及其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其与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余热等各种热源相结合的可行性,提出多种发电系统方案,可为今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参考。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不断成熟,设备成本进一步降低,其系统简化、结构紧凑、效率高等优势将更加突显。

基于太阳能热化学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学性能及碳排放分析 下载:23 浏览:237

刘泰秀1,2 刘启斌1,2 隋军1,2 张铁寅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分布式供能系统临近用户,具有灵活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优势。集成太阳能与清洁燃料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旨在实现太阳能与燃料的高效互补利用。提出了基于太阳能热化学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太阳能热化学转化与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将太阳能与甲醇以热化学的形式进行源头互补,把太阳能转化为合成气燃料化学能,进而通过内燃机发电机组和余热回收单元输出冷、热、电产品,以满足用户的负荷需求。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所集成的系统开展了热力学性能及CO2排放性能分析,研究了设计工况及变工况下运行性能,结果表明所集成的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供能系统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

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发电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 下载:32 浏览:259

张哲 旸巨星 潘信宇 杨宇 徐超 杜小泽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由于太阳能自身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提高太阳能发电并网的质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太阳能光伏-光热(photovoltaic/concentrated solar power,PV-CSP)复合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相比于单独的太阳能光伏(PV)和太阳能热(CSP)发电技术具有诸多优势,目前已有多种技术形式实现了商业化。介绍了PV、CSP发电技术及PV-CSP复合发电技术,通过一些典型商业化PV-CSP复合电站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分析了当今商业化PV-CSP复合电站的应用现状,并综述了近年来对PV-CSP复合发电系统的技术和经济性研究情况。

适合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中小型发电装置 下载:31 浏览:314

薛晓东1 韩巍2 王晓东1 隋军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combinedcooling,heatingand power,CCHP)系统是一种小型、临近用户的新型供能方式,可避免能量长距离传输过程损失,同时具有灵活、高效、环保特点,成为大规模、集中式供能方式的重要补充。中小型发电装置是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核心,制冷和制热也都围绕发电装置余热展开。对适合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2类中小型发电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热力性能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类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输入的中小型发电装置,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小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另一类是以发电装置余热或太阳能集热等其他热源为能源输入的中小型发电装置,包括有机朗肯循环、正逆耦合循环、热声发电机等。最后,对2类中小型发电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电装置选型、系统方案设计等提供参考。

地热能及与其他新能源联合发电综述 下载:24 浏览:247

李克勋1 宗明珠1 魏高升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将其用于发电领域,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缓煤炭等化石燃料引发的温室效应,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介绍了地热蒸汽发电技术、地热水发电技术、干热岩发电技术、岩浆发电技术等地热发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在适用范围、发电效率、发电成本、优缺点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同时,阐述了地热与太阳能、生物质联合发电技术;分析了地热发电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热能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