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刑事辩护率:差异化及其经济因素分析——以四川省2015—2016年一审判决书为样本 下载:85 浏览:492

左卫民 张潋瀚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对四川省2015-2016年五万余份上网刑事一审判决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辩护率的整体情况,更展示了辩护率在法院层级、地区、审理程序、犯罪类型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特定的法律、经济、社会等因素所决定,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因素。为提升刑事程序的公正性,必须控制乃至消除经济因素对辩护率的影响,减少不适当的辩护率差异。具体的策略是继续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将被告人的经济状况作为"应当"指定辩护的重要指标。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府院互动 下载:88 浏览:470

章志远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近十五年来,府院互动活动在我国行政诉讼实践中的开展,更新了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传统认知,促进了行政审判制度化解纠纷、支持与监督行政等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存在运行规范性欠缺的问题。以审判为中心和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观念引领下的个案处理型府院互动,旨在实现纠纷解决的司法目标。合法性底线论和行政过程论观念引领下的法治促进型府院互动,旨在实现政策实施的司法目标。新时代行政诉讼府院互动的继续生长,既反映着人民法院对社会治理政策变迁的回应和优化司法环境的努力,也源于行政任务导向下司法功能适度拓展的需要。行政诉讼中府院互动积极功能的发挥,尚需从完善法解释适用、加强过程公开化和保障救济实效上完成法治建构,把中国特色行政审判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国民事自认的非约束性及其修正 下载:24 浏览:250

段文波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我国于2001年设立了以英美法为样板的自认制度,但其并非诉讼体制转向当事人主义的一环,而是法院提高诉讼效率、简化审理的手段之一。从立法规定和司法运作来看,我国法上的自认具有非约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适用对象泛化、成立场域扩大化与拘束效力单向化。这不仅导致当事人在庭审中倾向于一概否认对方陈述,抑制了辩论的活性,自认的争点压缩机能也随之丧失殆尽。从法律移植的便宜性、亲缘性而言,完善自认制度应当借鉴大陆法系的相关经验,并以辩论主义为理论基础。在以争点为中心的新型两阶段审理模式中,自认应限于争点整理程序期日,并以主要事实和重要的间接事实为对象,同时注重当事人排除争点的意思要素,以保障当事人自由主张和辩论。

民刑交叉诉讼关系处理的规则与法理 下载:86 浏览:473

张卫平1,2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在民刑交叉诉讼关系的处理上,"先刑后民"一直被视为一项原则。但从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原理以及法律的规定来看,"先刑后民"都不应作为一项处理民刑交叉诉讼的原则。在具体处理民刑交叉诉讼时,应当首先考虑彼此之间是否有先决关系。在相互之间存在先决关系时,作为前提的诉讼可先行,另一诉讼应予以中止,等待前提诉讼的审结。将先决关系作为原则,考虑的是社会对裁判一致性的认同与追求以及司法制度的现实。但先决原则不是绝对的,诉讼效率也是民事诉讼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不可以因为具有先决关系的前提诉讼的迟延而使另一诉讼受到过分迟延。拥有管辖权的法院可以独立行使审判权,包括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在民刑主体交叉的诉讼中,当民事诉讼对刑事诉讼具有先决关系时,由于诉讼主体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能在并行的民事诉讼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可以考虑将民事案件移至刑事审判庭,在同一审判庭适用不同程序,实行"先民后刑"的审理,以维持同一事实认定的一致性。这一做法需要修改法律,将其程序法定化。

审执分离原理及其展开——以肖建国教授关于审执分离的论述为中心 下载:66 浏览:404

宋春龙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民事执行与民事审判间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现阶段,应当在维护民事执行与审判共通性的基础上,侧重民事执行与审判的差异性,并以此指导具体民事执行制度的构建,从而做到民事执行权与民事审判权的分离、民事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的分离、民事执行主体与民事审判主体的分离,并编纂单行的民事执行法典。

家事审判程序启动与审判范围的法理分析 下载:63 浏览:406

柯阳友 李琼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对家事审判的研究热潮。家事案件因其身份关系上的特殊性,适用不同于其他民事财产权案件的审判程序和程序法理。在家事诉讼案件中,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等诉讼原理的适用受到了限制。家事审判程序的启动,除了适用传统的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也适用家事诉讼程序和家事非讼程序的程序启动法理,还适用家事案件的统合启动之程序法理。对家事案件审判范围的确定,应根据不同的案件范围进行具体分析,并交错适用不同的程序法理。

分类构建家事及非讼程序基本原则探讨 下载:63 浏览:397

刘芝祥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学者们在总结非讼程序基本原则时,很少就适用非讼程序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案件分别进行探讨。本文主张:适用非讼程序审理古典非讼案件时,应当坚持职权审理、不公开审理、书面审理三个基本原则。适用非讼程序审理现代争讼案件时,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职权审理原则与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当事人进行主义并行,不公开审理原则,言词审理原则。间接审理、国家干预、程序权保障不是一般非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家事案件的审理适用非讼程序时,也区分为非讼与争讼两类不同的案件,适用相应的原则。

基层法院审判团队的现状及其优化——以S省基层法院为分析样本 下载:66 浏览:388

赵信会1,2 赵明悦3 陈淑君2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审判团队建设既是以去行政化为目标的司法责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建设目标的具体体现。于司法责任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之际,有必要对司法责任制背景下的审判团队建设予以实证化考察。借此,梳理实践中审判团队的组成模式、审判团队之间的分工模式、审判团队与院庭长之间的关系、审判团队与法官专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对S省四个市8个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的现实考察,表明现实中存在多元化的审判团队建设模式、不同的内部分工模式、考核模式,同时法官专业委员会的组建和运行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事实上,基层法院审判团队的组建模式必须和基层法院的案件审理形式相对应,并表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审判团队的内部应当以对审判权本质内核的理解作为基本出发点,而法官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应当以法官专业委员会设置的目标为导向。

家事审判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保护之探析 下载:63 浏览:402

李文超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从审判实践中4例典型案件入手,结合民法学、民事诉讼法理论,运用统计学分析、图表汇总法、对比分析法等,分析了未成年子女财产监护权运行机制缺位的4种类型,对德国、法国、日本等域外法及我们现行立法涉及未成年人财产监管的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了未成年子女财产保护中2个“层面”9个“类别”的财产范围构成;提炼了 4种正向“因素”和3种反向“情形”的监管人主体认定;区分不同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的行为效力,和公权力干预的5个路径,最后拟定了《未成年人名下财产监管实施办法》(建议稿)、《未成年人财产登记表》。

家事审判制度改革研究——以武城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改革试点为例 下载:60 浏览:414

吴广辉1 祖振2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家事纠纷是以身份关系为核心的特殊民事纠纷,具有显著的伦理性、强烈的隐私性、因素的复合性、关系的持续性、特定的公益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家庭结构的变迁,从调解机制、举证责任、诉讼程序、弱势群体的保护等多个方面,现行通用的民事审判制度已不能满足家事纠纷的审理需求,而当今社会的高离婚率、未成年子女抚养等家庭问题,也迫切需要新型的家事审判制度加以规制、调整。德国作为最早单独施行家事审判制度的大陆法系国家,具备完整的家事法体系,而且与我国在法律体系上相近,对于探索实现家事审判制度改革具有高度吻合、便于借鉴的重要意义。武城县人民法院综合考量国内与德国的经验做法,从建立专业的审判及辅助团队、构建家事调解模式、完善工作机制、转变庭审方式四方面进行家事审判制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论证家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互联网金融审判模式之构建和程序规范 下载:56 浏览:353

文小梅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采用实证比较研究法,从程序原理、法律经济学角度对杭州互联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和福田法院互联网金融法庭,在机构设置、审级、案件类型、案由范围、地域和级别管辖、审判方式等方面比较,分析互联网金融审判三种经验的优势与不足,重构互联网金融审判程序规则。建议重点应建立三级法院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法庭,从统一受理、泛地域管辖、送达等方面完善程序规则,刑事与民事、民事与行政实现实质审查的合并审理,并通过在线电子远程庭审提高审判质效。

土壤污染司法审判实证探析——以162份裁判文书为样本分析 下载:53 浏览:366

邵波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通过对土壤污染环境案件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现象普遍存在,耕地污染需要着重治理;案件所涉当事人农民居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土壤污染刑事案件判罚较为轻缓;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不到位;案件的上诉率较高,继而对提升环境审判质量提出了要求。为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此提出加强对农耕土地的治理、探索环境污染强制保险责任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土壤污染罪名的建议。

民事重复起诉的识别路径 下载:38 浏览:236

袁琳 《法学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以"诉讼请求"要素的规定方式为界分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47条实际上涉及两种重复起诉形态。其一,在前后两诉的当事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均相同时,两诉为"实质的一诉"。其二,在前后两诉的当事人与诉讼标的相同,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时,两诉是"不同的诉",基于避免矛盾裁判的目的,应剥夺后诉的合法性。界定识别要素的内涵是确立识别路径的前提。在适用旧实体法说诉讼标的理论的背景下,应对"诉讼标的""诉讼请求"两项客体要素作同义理解,二者均指向具体特定的实体请求权。在识别路径上,通过借助"审判对象"概念的双重功能分别论证两种形态的重复起诉在客观方面具有同一性。在"实质的一诉"形态中,客观方面的同一性体现为前后两诉实体上的审判对象即所依据的请求权基础及其构成要件相同;在"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形态中,客观方面的同一性体现为前后两诉的生活事实相同,但审判对象即所依据的请求权基础不同,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对同一生活事实作出认定将产生矛盾裁判,故将后诉视为重复起诉。

追诉期限终点的法教义学解释 下载:51 浏览:372

柳忠卫 《法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关于追诉期限的终点问题,目前刑法学界有"立案时说""起诉时说""审判时说"和"结果时说","结果时说"具有合理性。从文理解释的角度,"追诉"应当被解释为"追究刑事责任",而追诉期限应当终止于追诉过程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或者是中间。"结果时说"反映了追诉权本身正常运行的要求,"结果时说"的正当性可以从追诉时效的本质和根据的角度得到阐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疑问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也是"结果时说"的重要支撑。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对《刑法》第88条第1款的反向解释是"结果时说"的立论前提,对《刑事诉讼法》第16条的解释是"结果时说"的规范确认。对《刑法》第88条第1款的反向解释确定了追诉期限终点的时间区间——"审判时",而对《刑事诉讼法》第16条第(二)项的系统解释则确定了追诉时效终点的时间点——"审判终结时"。《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终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尚未终结的一审或二审,而"宣告无罪"则应当是指已经审理终结但尚未判决的一审或者二审。既然二审终结前法院仍然可以因超过追诉期限而判决被告人无罪,这就意味着二审终结前追诉时效继续进行,没有终止,因此二审终结时才是追诉期限在逻辑上的最终截止... 更多

国外环境法庭管辖设置比较与借鉴 下载:391 浏览:406

刘夫磊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环境法庭是为解决日益突显的环境问题进行的环境司法专门化改革,这对传统审判模式带来了挑战。环境诉讼管辖与传统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的设置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这也成为环境纠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症结所在。在分析国外环境法庭设立及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环境法庭管辖设置现状,以国外各国实践经验为借鉴,对我国环保法庭管辖制度设计提出建议,以期发挥其应用之用。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类型化方案 下载:84 浏览:468

方乐1,2 《法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差异化"既是各级各地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的基本特征,也是审判委员会制度在实践运行中所整体呈现出的现实状态这虽然反映出不同的法院对于审判委员会制度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但这并非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各个法院内部利益诉求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审判委员会制度运行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法院审判权内部运行秩序混乱,才是审判委员会制度实践所展示的最大风险。审判委员会制度运行的问题并不是每个法院之间存在差异,而在于一个法院内存有明显的差异。要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的制度功能,就必须要忽视这种整体上的差异性,转而通过建构类型性的、差异化制度和机制来消除审判权运行的不确定性,通过"差异差异化"的方式来使得制度运行得以规范化。

浅析法国行政法院及对我国借鉴 下载:98 浏览:1393

汤婕 《争议解决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法国最先承认行政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通过行政法院构建了完整的行政法体系。本文对法国行政法院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结合我国现状、国情,研究行政审判体系,分析我国构建行政法院重要意义和可行条件。通过独立行政法院行使行政审判权,保障行政案件得到及时公正专业审理,促进依法行政实现,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新时代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下载:154 浏览:2475

毛文鑫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知识产权存续依赖于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一个多位一体的体系,由民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共同编织而成,其中,刑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该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现行刑法体系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的规制,受到立法初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罪名上仅仅针对知识产权初期的适用与发展,没有开阔眼界也没有与时俱进,针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件时有发生,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却有着较大的空白。我国亟需出台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尽快规制网络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分析 下载:152 浏览:2584

徐金良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虚拟财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持续增加,用户在享受网络交易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纠纷问题,为了保护虚拟财产不受侵犯,必须加强刑法保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简要概述了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重要性,结合刑法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保护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水平,为公民网络虚拟财产提供最大限度的刑法保护。

基于成都四十九中社会事件——对微博舆论的分析 下载:241 浏览:2252

秦文静 欧阳惠 廖远军 王志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如今,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微博作为舆论发酵的主要平台之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传播谣言的消极影响。本文基于成都四十九中事件,分析事件发酵的全过程、分析微博舆论存在的缺“乏约束力的个体传播”、“失真的传播事实”、“娱乐化的舆论场”的现行问题,提出了三条对于微博不同群体:政府、个人、平台的建议,从而探究信息时代的舆论产生源及其后续导向,以此来更好的指导实践,让舆论不再简单发酵。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