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19 浏览:293

王卓彦 叶浩生 《心理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感觉运动模拟理论属于概念隐喻理论范畴,是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的具身效应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与感觉运动信息无关的抽象概念通过快速学习建立的隐喻也具有了具身效应,没有以往经验为基础的抽象概念也能引起感觉运动的模拟。除了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外,文章还介绍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与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对比,提出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面向未来的理论心理学 下载:36 浏览:239

陈简 叶浩生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理论应当是任何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科的基础。相应的,理论心理学也应当是心理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下,心理学对于理论心理学缺乏重视,在这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也有来自理论心理学本身的问题。但总而言之,无论具体是何种原因,实际上都对理论心理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即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理论心理学对于当下的介入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实时接收当代各思想话语的影响,用以武装整个心理学科并回应各思想话语提出的问题;二是对当下心理学中的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讨论,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理论心理学要想在未来心理学的发展中大放异彩首先应当保持对当下的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为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发光发热。

六祖惠能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蕴涵 下载:26 浏览:332

李炳全1 杨慧2 张旭东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中蕴涵着丰富且深邃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其旨在解脱心灵、远离尘世烦恼的终极目标及其蕴含的生命的大智慧与当代积极心理学思想高度契合。其积极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认知、积极人生态度、积极自我以及积极关系等方面,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因此,通过对惠能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可加强传统心理学思想与现代主流心理学的融合,既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者关注传统心理学文化;又推动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使得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思想,从而更好地生活。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 下载:47 浏览:424

姚若松 郭梦诗 《心理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基于积极心理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并基于希望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借此构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希望与社会幸福感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社会支持和希望及其各维度,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社会支持通过希望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水平。研究结果证实了希望在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的心理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参考建议。

基于教育时间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下载:51 浏览:472

夏雨璇 叶平枝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时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时间利用的低效、专业发展时间的孤立和零碎,幼儿园教师陷入时间掣肘,出现专业发展的空心化、封闭化和碎片化现象。教育时间的目的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整体性等结构特征,正好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过程、持续过程以及系统过程。因此,从教育时间的视角出发,幼儿教师应以教育时间效益为目的,加强时间管理:管理教育时间节奏,明确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目的性;调整教育时间密度,确保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厘清教育时序,强化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

“一带一路”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转型 下载:50 浏览:490

李家新1 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7期

摘要:
在"一带一路"之新的经济、环境、合作、发展驱动力的作用下,我国传统的以"学习—赶超""请进来"等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将被以"融合—创新"为宏观特征、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为微观特征、以全面均衡与引领发展为内部特征、以主动作为与促进融合为外部特征的新型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取代。

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高等教育 下载:49 浏览:517

汤晓蒙 刘晖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7期

摘要:
台湾高等教育起源于1918年日本殖民者建立的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医学专门部,其产生涉及日本对台殖民政策的转变、向南侵略的更大企图和台湾学制系统自身生长逻辑等因素。日本殖民者最终建立起包括1所大学、5所专门学校和3所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殖民地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存续27年,呈现出显著的殖民地教育和南侵政策工具等特征。

小学生21世纪技能现状调查及学校对策研究 下载:54 浏览:510

姚冬琳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但对此开展的实践调查并不多见。采用问卷测验法考察广东省某城市多所公办学校小学生21世纪技能的发展现状,结合访谈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小学生21世纪技能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其中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发展水平良好,但学习与创新技能发展水平比较薄弱。进一步提升小学生21世纪技能整体发展水平,学校应侧重培养学习与创新技能中的批判性思考技能、交流技能以及其他技能领域的个别技能。

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下载:58 浏览:398

徐凤婷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备受关注。为更清晰地把握国内近十年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发展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345篇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集中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研究关注度较低。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四个热点研究主题:技术应用、智能环境、教育体系、学习路径。基于LLR聚类方法,对聚类的时间跨度、节点连线及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形成三个研究演进趋势,分别是人工智能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的学习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对中小学学生欺凌问题的思考 下载:82 浏览:528

王帅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学生欺凌概念的明晰界定是认识、研究和应对中小学校学生欺凌的前提,界定中小学生欺凌的定义、要素和性质并将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和近似行为区分开来,才能为中小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对中小学生欺凌提供理论指导。学校是应对中小学生欺凌的主要可控场域变量,突显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是应对中小学生欺凌问题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思考 下载:55 浏览:391

欧佩玲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2. 0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所呈现的巨大推动力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切入点。如何优质化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亟待探究与思考的焦点话题。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做出了一定的概述,并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客观事实,从教学主体、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防疫抗疫中的教育担当 下载:70 浏览:436

谢翌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防疫一直未被纳入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后疫情时代需要重新定位。防疫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社会的总动员。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国家进行"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在社区层面,可以考虑研制面向全民的、普及性的社区防疫课程;家庭在本次防疫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成了亲职和亲子防疫教育的关键人物;个体的自我教育也是防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防疫课程:“三全育人”的路径探索 下载:66 浏览:426

程雯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全民居家隔离使得家庭成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防疫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科学的家庭防疫课程。家庭防疫课程应以守护生命健康为核心目标,以防疫为主题,融入多学科内容,以过程哲学为导向,多路径、立体化实施课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全民防疫中的自我教育:基于“新冠肺炎”的反思 下载:54 浏览:384

陈婕 程雯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拉锯战席卷全国。防疫教育是全民抗疫战争成败的关键,而自我防疫教育是全民防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个体应该积极进行自我防疫教育,具体可以从革新卫生习惯、提升生活管理能力、培养信息领导素养、践行职业伦理精神、开展自我生命教育、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六个方面进行,促进全民防疫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近十年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基于CNKI数据分析 下载:57 浏览:500

廖婷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劳动教育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领域。梳理国内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献,从其文献类型、研究者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可见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大致情况。国内劳动教育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内容: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作用;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对策。今后研究需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方面有所改进,尤其需要关注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论教师的无意识离间及其教育影响 下载:60 浏览:427

张楚然1 蔡辰梅2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5期

摘要:
师生关系的紧张往往源自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教育方式时常是教师的无意识行为。现代教育场域中,鲜有教师以热暴力手段规训学生,规训手段基本转型为软暴力。有一种方式通常不被察觉,且被认为是正常的教学手段,即教师的无意识离间。按照教师在离间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行为表现方式,教师无意识离间的形式可分为:孤立式离间、控诉式离间和比较式离间。教师的这种行为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别心,破坏班级团结;让偏见心遮蔽了教师公正;让学生在从众心理和教师权威的驱使下变得盲从,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