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转型 下载:50 浏览:467
摘要: 在"一带一路"之新的经济、环境、合作、发展驱动力的作用下,我国传统的以"学习—赶超""请进来"等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将被以"融合—创新"为宏观特征、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为微观特征、以全面均衡与引领发展为内部特征、以主动作为与促进融合为外部特征的新型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取代。
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高等教育 下载:47 浏览:491
摘要: 台湾高等教育起源于1918年日本殖民者建立的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医学专门部,其产生涉及日本对台殖民政策的转变、向南侵略的更大企图和台湾学制系统自身生长逻辑等因素。日本殖民者最终建立起包括1所大学、5所专门学校和3所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殖民地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存续27年,呈现出显著的殖民地教育和南侵政策工具等特征。
小学生21世纪技能现状调查及学校对策研究 下载:54 浏览:479
摘要: 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但对此开展的实践调查并不多见。采用问卷测验法考察广东省某城市多所公办学校小学生21世纪技能的发展现状,结合访谈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小学生21世纪技能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其中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发展水平良好,但学习与创新技能发展水平比较薄弱。进一步提升小学生21世纪技能整体发展水平,学校应侧重培养学习与创新技能中的批判性思考技能、交流技能以及其他技能领域的个别技能。
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下载:58 浏览:378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备受关注。为更清晰地把握国内近十年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发展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345篇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集中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研究关注度较低。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四个热点研究主题:技术应用、智能环境、教育体系、学习路径。基于LLR聚类方法,对聚类的时间跨度、节点连线及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形成三个研究演进趋势,分别是人工智能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的学习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对中小学学生欺凌问题的思考 下载:82 浏览:506
摘要: 学生欺凌概念的明晰界定是认识、研究和应对中小学校学生欺凌的前提,界定中小学生欺凌的定义、要素和性质并将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和近似行为区分开来,才能为中小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对中小学生欺凌提供理论指导。学校是应对中小学生欺凌的主要可控场域变量,突显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是应对中小学生欺凌问题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思考 下载:55 浏览:374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2. 0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所呈现的巨大推动力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切入点。如何优质化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亟待探究与思考的焦点话题。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做出了一定的概述,并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客观事实,从教学主体、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防疫抗疫中的教育担当 下载:70 浏览:418
摘要: 防疫一直未被纳入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后疫情时代需要重新定位。防疫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社会的总动员。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国家进行"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在社区层面,可以考虑研制面向全民的、普及性的社区防疫课程;家庭在本次防疫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成了亲职和亲子防疫教育的关键人物;个体的自我教育也是防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防疫课程:“三全育人”的路径探索 下载:66 浏览:407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全民居家隔离使得家庭成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防疫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科学的家庭防疫课程。家庭防疫课程应以守护生命健康为核心目标,以防疫为主题,融入多学科内容,以过程哲学为导向,多路径、立体化实施课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全民防疫中的自我教育:基于“新冠肺炎”的反思 下载:54 浏览:365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拉锯战席卷全国。防疫教育是全民抗疫战争成败的关键,而自我防疫教育是全民防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个体应该积极进行自我防疫教育,具体可以从革新卫生习惯、提升生活管理能力、培养信息领导素养、践行职业伦理精神、开展自我生命教育、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六个方面进行,促进全民防疫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近十年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基于CNKI数据分析 下载:57 浏览:484
摘要: 劳动教育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领域。梳理国内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献,从其文献类型、研究者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可见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大致情况。国内劳动教育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内容: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作用;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对策。今后研究需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方面有所改进,尤其需要关注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论教师的无意识离间及其教育影响 下载:60 浏览:406
摘要: 师生关系的紧张往往源自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教育方式时常是教师的无意识行为。现代教育场域中,鲜有教师以热暴力手段规训学生,规训手段基本转型为软暴力。有一种方式通常不被察觉,且被认为是正常的教学手段,即教师的无意识离间。按照教师在离间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行为表现方式,教师无意识离间的形式可分为:孤立式离间、控诉式离间和比较式离间。教师的这种行为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别心,破坏班级团结;让偏见心遮蔽了教师公正;让学生在从众心理和教师权威的驱使下变得盲从,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 |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
![]() |
联系电话::400-188-5008 |
![]() |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
![]() |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