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神圣存在者是“有限的”吗?——《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的一个问题 下载:58 浏览:424

舒远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在《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术语:endliche heilige Wesen。按照流行的译解,这是指与"无限的神圣存在者"(神)相对的"有限的神圣存在者"。关于该术语,国内学者有如下几种理解: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所有人;达到最高道德阶段的智者或圣人;康德宗教学著作中的耶稣或圣人理想;人和天使;天使。但是,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偏离了康德的比较框架,未能准确把握endliche heilige Wesen在道德状态上的超人性,以及相对于人类道德进步的终极意义。笔者认为这个术语应该被翻译和理解为"终极的神圣存在者"。

卢梭的三组范畴对现代文明的重写 下载:62 浏览:460

田冠浩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卢梭开创了现代政治哲学的三个重要例外。他将自然的简朴、自足和恒久视为评判文明的标准和塑造文明的范本;他深刻意识到了理性的脆弱,转而强调德性对于政治社会和幸福人生的根本重要性;他蔑视和抨击古典经济学,主张保留经济的道德和政治品性,并通过重塑公民的欲望和荣誉感,使现代经济回归对简朴幸福和高尚人生目的的追求。卢梭思想的这些独特方面对反思和挽救现代文明的危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释“达”——玄学的生命情态论 下载:61 浏览:439

李磊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达"是玄学的重要范畴,它用以表述理解能力、指向物我关系、描述内在形上空间的理想状态,而且隐含朝向未来的过程性。"达"的基本义是到达,引申为通达德义,再引申为达命。这一范畴的演进与经术"失本""丧真"有关。针对礼容教化,玄学家以"达"倡导德性自觉,以"独"自得,以"安同异"处人。嵇康阐发心的认识能力与选择能力,阮籍关注性之至淳。二者体道途径不同,但追求与道合一的方向相同。元康及东晋玄学虽在"任情极性"上继承阮籍,但物我二分而"傲达","达"之德性自觉的社会意义由此终结。

“思修”课程资源中大学人文教育因素研究 下载:30 浏览:440

王磊 许惠芬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思修课"与大学人文教育的可接榫之处,指出利用中西方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性和爱等课程资源蕴含的人文精神理念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思修课的理论性,更好应对全球网络化下课程变革面临的冲击。

体知及其教育意蕴 下载:46 浏览:503

李霞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体知是中国传统智慧所在,是一种身心之知,践行之智,德性之成。其精神内涵与现象学哲学和当代心理学的"具身认知"说相契合。体知视野下的教育知识观表现为身心入知,教育方法论体现为践行履知,教育目的观为德性成人。

大学的伦理德性与内部治理 下载:87 浏览:486

赵荣辉1 金生鈜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7期

摘要:
大学的伦理德性是大学在追求文化理想和实践大学的道德使命过程中所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的伦理德性渗透在大学精神、组织文化、治理方式、教学实践、社会责任、科学研究等方面,是大学作为道德性组织的重要象征。大学要注重伦理德性的养成,不断建构大学完备的道德生态系统,彰显大学卓越的道德品性。大学的伦理德性及其生成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途径、方式与结果,是大学发展的构成性条件。伦理德性的卓越是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

对亚里士多德“善”理念中的伦理学内涵分析——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 下载:93 浏览:905

刘种林 《国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亚里士多德的“善”概念作为其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有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善”理念从人的活动中得以确证其属人性,通过人与相关自然生命、不同人的生活选择的区分,将作为至高善的“幸福”与实现的现实需要“合德性的生活”进行揭示,探索出来了一条从“善”的活动到善的生活的道路。

德性伦理视角下的道德榜样教育 下载:44 浏览:435

​张晟辉 《国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榜样教育都被看作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方法,然而今天人们对榜样教育的质疑和思考也层出不穷。对此,我们对道德榜样教育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当下道德榜样教育存在忽视学生主体、脱离学生现有生活和实施过程中机械化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借助德性伦理学的视角展开讨论,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以期解决当下道德榜样教育之流弊。

风险社会下德育课程实践策略 下载:230 浏览:2469

李钦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由于全球化的进程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风险对于我们而言不再陌生,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风险社会。人们需要生存安全感以及良性社会氛围,作为正义之德的普遍规则应运而生。大卫·休谟从情感到道德情感,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道德理论与具体德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休谟道德哲学中注重情感的理论特征并认为道德属于实践哲学。根据道德是实践的观点,当我们不断实践正确的道德品质或德性,在习惯与道德趣味的基础上就会形成某种道德品质或德性。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