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下载:36 浏览:243

王若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境遇。现有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教育、生育育儿、国家干预和文化建构四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能够推动新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但目前缺乏将母亲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并且存在研究意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基于身体维度的体育性别审美诠释 下载:63 浏览:170

孟欣欣 《体育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化浪潮席卷社会的每个角落,消费行为以市场为先导,通过大众媒体的强化,把原本先赋性的性别特征置换为市场行为中的消费对象,成为社会大众自我创造、自我选择的商品。同时,由于消费行为使个体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因此性别形象也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

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读《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 下载:52 浏览:347

罗雅琳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作品通过重新理解女性的城市境遇、书写浪漫女性的成熟过程,尝试使"新女性写作"实现"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歧路复返"意味着女性写作者在刻意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差异之后,重新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主流议题。这要求作者首先理解性别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再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去。"自我引渡"意味着女性文学角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对于"新女性写作"的讨论,并非要将参差百态的文学作品塞入一个狭窄的概念,而是对目前文学状况的更高要求。

再写女性——从“新女性写作专辑”论当代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与文化策略 下载:49 浏览:352

李蔚超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论文以当代重要的文学期刊《十月》组织发表的"新女性写作专辑"的文本为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文化研究方法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等方式,将这一组当代重要的女作家放置在当代文学史女性写作的历史脉络和当下社会文化整体情境中考量。论文认为,在当下的"新女性写作"中,尽管女作家们并没有标举鲜明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但是她们延续了百年汉语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传统,以个案的方式呈现当代社会文化中与主流价值和男权—父权秩序形成"差异性"的女性经验。通过女性写作,女作家在限度中实现了对室内化、中产阶级家庭标准、新左翼叙事等问题的反思与改写。

在言说与文本之间——“新女性写作专辑”的一种读法 下载:47 浏览:352

贺嘉钰1,2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新女性写作"的概念在具体的书写与思考中逐渐明晰,它源自号召,成型为一次集体行动,基于对"性别观"的自我审视,多位当代女性作家以新近创作的文本推进着她们对性别、对自我的理解。本文意图以集结在《十月》杂志"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具体文本为样本,在细读中一窥当代女性作家如何在自觉的性别观念认知之上展开写作,完成对女性价值、女性生存处境、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和反思。

从性别政治谈曹禺早期戏剧观念 下载:39 浏览:404

段沛1,2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摘要:
在中国社会男权制度的影响下,文艺创作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一直是不能规避的现实问题。曹禺早期的戏剧作品蕴含着鲜明的性别政治叙事特征。他将叙事视角放在女性角色身上,通过展现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反映女性心灵的压抑与苦闷;又依靠人物关系与空间属性的变化,表现女性人物独立的品格与不屈的意志,赞扬她们为追求自由而勇于反抗的精神。

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时空流变 下载:48 浏览:344

艾尤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空间视野思考身份问题,是台湾女性小说性别叙事的一大特色。从日据时期至今,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台湾女性小说的空间、身份书写也随之改变,性别、省籍、国族等导致的空间身份问题更趋复杂,暗含了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流转。综观台湾女性小说的发展历程,性别叙事中的空间书写、身份书写呈现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特征,并且三者之间联系得愈发紧密,以空间思考性别,以身份反映空间特征,三者间的互动也逐步呈现多元趋势。

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家国想象与性别建构 下载:57 浏览:369

侯东晓 《当代艺术》 2020年6期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黄梅调电影席卷港台及东南亚地区。这一时期,黄梅调电影中性别建构成为独特的表现。黄梅调电影中男性气质被解构,女性角色拥有强势的主体意识,但又被父权意识所规训。现实中冷战意识形态造成的空间区隔,造成了境外华侨身份认同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无力感。但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框架下,黄梅调电影中男性的"胜利"、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成为观众对银幕形象的想象性满足。黄梅调电影中独具特色的性别展演,成为邵氏黄梅调电影中性别文化建构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对转型期香港社会的镜像映现。

高管团队性别多元化对创新型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密集度的视角 下载:60 浏览:324

贺新闻 王艳伦 博颜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2期

摘要:
一个企业的绩效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管理团队的性别多元化也会影响到企业具体绩效。本文从企业技术密集度的视角出发,以其为调节变量,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分析实证研究高管团队性别多元化对创新型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管团队中,性别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好,在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企业中尤为突出,性别多元化明显促进了企业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戏剧音乐化:论《伊尼什莫尔岛的中尉》中的朋克音乐与暴力隐喻 下载:19 浏览:374

王晶 陈红薇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摘要:
戏剧和朋克音乐的结合是爱尔兰当代戏剧家马丁·麦克多纳创作的显著特色,也是当代文学创作文化性转向的一个典范。在其代表作《伊尼什莫尔岛的中尉》中,麦克多纳运用"戏剧音乐化"的叙事策略,将碎片化的音乐歌词镶嵌于戏剧文本之中,同时吸取朋克音乐中的暴力美学、虚无主义及性别跨界等内涵,从而使该剧表现出鲜明的音乐化特征。通过对朋克音乐的跨媒介效仿,麦克多纳以暴力隐喻的方式戏谑地再现了"北爱冲突"这一重大事件,并表达了一个和平主义者的政治诉求。此外,麦克多纳对戏剧兼容不同艺术门类的实验创新,表明大众文化不仅能为精英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导和刺激源泉,而且为当代戏剧获得更大的展演空间提供了跨媒介想象的可能性。

民国时期男性影星的审美性研究 下载:38 浏览:382

徐丛丛1 朱善智2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男性影星作为明星群落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被看的视阈下多处于被动地位。民国时期,男影星的诞生比女影星要早,但其关注度不及女影星。男性影星的或显或隐凸显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透过众多银幕形象,可以观察大众审美观念的差异与变化,并剖析男星群落代表的审美文化符号、性别文化标签和社会意识之内涵。在民国影像的"秩序场"内,男星群落为中国早期明星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审美辐射与审美价值更彰显出潜在的"美感"。

初中生风险决策表现的认知建模分析:自尊及性别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424

刘笑笑1 辛涛2 林喆1 刘彦楼3 孙小坚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选取山东省某初中308名学生,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使用"效用-固着"模型对决策包含的动机、认知、反应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建模分析,探究自尊水平和性别对初中生风险决策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初中生的风险决策表现不佳,对损失不敏感。在控制年级的影响后,分层回归分析表明:(1)自尊水平和性别对决策的动机过程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男生无论自尊高低对收益都较为关注,女生中高自尊者更加关注收益。(2)决策成绩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更多选择有着较高损失值的不利选项,而女生更多选择损失频率较低的有利选项。(3)自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机和认知过程,高自尊水平者在动机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对损失的规避,在认知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维持之前的决策选择。

初始信任对个人互联网理财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兼论性别、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下载:46 浏览:244

孙赫1 任金政1 王贝贝2 《当代管理》 2020年3期

摘要:
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其中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类理财产品最为引人瞩目。以行为理论模型为框架,初始信任为研究出发点,引入性别、受教育水平、使用经验等调节变量构建了三阶段模型,基于301位互联网理财用户的有效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初始信任的行为理论整合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用户的互联网理财使用行为;初始信任是用户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间的显著性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比例为总效应的54.0%;性别与受教育水平在使用意愿的不同影响关系中起显著性的调节效应;使用经验在初始信任与使用意愿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从动态角度来看,初始信任能够持续稳定地影响使用意愿。研究结论为互联网理财供给方提高产品竞争力、培育忠诚用户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撑。

高等教育劳动力的性别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Solow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 下载:82 浏览:482

李倩 许海平 许能锐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劳动力内部的性别分化现象日益突出;然而,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尚不明晰。本文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分性别高等教育劳动力及其共同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女性的拉动作用更大;男性与女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样本区间内整体上是互补的。建议在区域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不仅要大量引入高等教育劳动力,更要重视性别平衡,以最大化发挥互补效应。

朋友圈社交行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认同与内化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下载:29 浏览:318

刁雅静1,2 何有世1 王念新2 王志英2 《当代管理》 2019年3期

摘要:
朋友圈社交行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是有效实现社交商务活动的重要前提。基于修订的社会影响理论构建了社交行为对购买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系统地研究了朋友圈情景下社交行为对购买意愿影响的作用机理。通过对微信朋友圈的问卷调查发现:认同机制与内化机制在朋友圈社交行为对购买意愿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以性别为调节变量验证了女性人群中认同机制和内化机制发挥着中介作用,而男性人群中内化机制不具有中介效应,且性别在内化对认同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社交商务平台有针对性的设计交互功能促进商务活动,有助于商家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提高收益。

国外品牌性别研究进展探析 下载:53 浏览:428

白琳 王佩 张晓吉 《管理与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消费者对品牌性别的偏好和选择是表达自我概念的方式之一,而企业对品牌性别的定位和塑造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性别的感知,进而影响了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也影响了品牌资产。本文阐述了品牌性别的内涵,梳理了国外相关研究者对品牌性别维度的划分以及量表的设计,介绍了品牌性别的前置因素以及后置影响;阐述了品牌性别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启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社会排斥对女性消费者奢侈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及权力水平对该过程的调节作用 下载:52 浏览:467

王芳培 周颖 吕魏 《管理与科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研究奢侈品消费过程中社会排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通过3组实验研究发现,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社会排斥会增强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其机制在于面对奢侈品销售人员的社会排斥,与男性消费者不同,女性消费者的关系需求被激发,自我关注度降低,归属需求增强,进而增强了女性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购买意愿(实验1、实验2)。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女性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这一过程中,权力水平通过自我关注度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相较于高权力的女性消费者,低权力的女性消费者面对销售人员的社会排斥时,自我关注度更低,对该品牌产品的购买意愿更强(实验3)。最后,本文就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机器仿生眼的多任务学习人脸分析 下载:73 浏览:396

樊迪1 Hyunwoo Kim1 陈晓鹏1 刘云辉2 黄强1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智能机器人中人机交互的性能至关重要,人脸分析可以使人机交互变得更友善.文中提出可以同时进行笑容识别和性别分类的多任务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同时学习存在内在相关性的任务,提升单个任务的性能.在Celeb A数据集的测试集上,文中网络在笑容识别任务和性别分类任务中均获取较高准确率.在设计的机器仿生眼上验证文中模型,获得良好的笑容识别效果和性别分类效果.文中对人脸分析进行的研究可以提升与机器仿生眼人机交互的能力.

品牌拟人形象性别一致性和品牌态度关系研究:品牌热情与能力类型的调节作用 下载:46 浏览:363

杨慧1 王舒婷2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三个实验检验了品牌拟人形象性别与目标消费者性别一致性的积极效应以及品牌热情-能力定位对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出于社会认同动机,当性别刻板印象未被激活时,消费者对于拟人形象和自身性别一致的品牌态度更加积极。而当性别热情-能力刻板印象被激活时,性别一致性的积极效应被品牌热情-能力定位调节。具体而言,对于男性消费者,相对于能力型品牌,热情型品牌由于和男性高能力低热情刻板印象不同,男性消费者对男性拟人形象的社会认同降低,品牌拟人形象与消费者性别一致性对社会认同和品牌态度的积极效应消失;而对于女性消费者,与传统刻板印象相反的高能力低热情的女性拟人形象并未对她们的社会认同及品牌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人的性别遗传”教学研讨 下载:84 浏览:484

​隋璐 《生物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以人教版8年级下"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教学为例,从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等3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