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抗美援朝时期人物通讯的现实借鉴意义 下载:67 浏览:397

王利民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一说到人物通讯很容易联想到魏巍脍炙人口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查阅当年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发现,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是中国典型报道的一次集大成者,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回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通过研究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能更好地为新时代写好典型报道提供经验和借鉴。

“文化工业”理论向足球领域蔓延现象的分析 下载:20 浏览:206

陈亦开 李苗 《体育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文化工业"理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文化工业"理论向足球领域蔓延的过程中,对足球运动带来了诸多影响。"文化工业"对足球运动的影响一直存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变得尤为明显,带来由点到面与由内而外的诸多影响。从产业宏观思维上的功利主义,到个人风格、球队战术、民族球风的变迁与颠覆,从各国俱乐部的运营到各支国家队的表现,均打上了非常深刻的"文化工业"烙印。

从太平洋战争时期的《读卖新闻》看战争中“新闻失守”现象 下载:70 浏览:401

伍素文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读卖新闻》是日本五大全国性报纸之一,同时也是目前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其上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争议。本文将时间定格在太平洋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将《读卖新闻》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主要从其所处的办报背景、报道立场与方式等方面,研究以《读卖新闻》为代表的日本媒体在战争期间的报道表现,从而考察媒体在战争中的宣传作用与战争责任,反思战争中的"新闻失守"现象。

议程设置下中国媒体应对泰国涉华负面舆论的策略 下载:52 浏览:422

陶云 莫蓝翔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1期

摘要: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需求,中国与泰国各行为主体接触日渐频繁,政治体制的碰撞、经济组织的博弈、个人与团体的跨国经验型接触等,促使两国利益交织与延伸,与此同时,泰国社会近几年厌华情绪日见端倪,民众对中国负面评价渐增,针对当前中国在泰的负面舆论,大众传播机构可通过议程设置制定相关议题改善国家形象,修正泰国民众对中国的既有成见,以促进中泰两国关系更为亲诚惠容。

政务微信中政治修辞现象探究 下载:55 浏览:349

刘诗萌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以《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一书中对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和手段分类为依据,以中国政府网、共青团中央等政务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对政治修辞在政务微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 下载:46 浏览:383

李震 《中国文学》 2018年7期

摘要:
《山花》是"文革"后期的1972年在陕北延川创办的文学小报。它聚拢了一群回乡知青和北京知青,孕育了路遥、曹谷溪、史铁生、梅绍静、陶正等一大批"文革"后的重要作家、诗人。它与同时期河北的白洋淀诗群构成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知青文学据点,但却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血脉和知识谱系,也走上了不同的文学道路。目前各家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对白洋淀诗群有着大篇幅的论述,而对《山花》及延川作家群却只字未提。本文就此提出质疑,并试图在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中来分析、认识《山花》现象及延川作家群的文学史意义。

延川《山花》的历史考察(1972—1976) 下载:58 浏览:355

马佳娜1,2 《中国文学》 2018年6期

摘要:
陕北延安市延川县《山花》文艺小报创刊于1972年,其"前史"却可以追溯至1970年由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创作组编选的工农兵业余作者诗选《工农兵定弦我唱歌》。作为"文革"后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山花》无疑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所刊发之作品,应和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诉求的占据主导地位,但因历史和地域文化原因,这些作品也有着浓厚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较之单纯口号、标语式写作,多一层民间的鲜活气息。也因此,作为工农兵写作在"文革"后期实践的重要代表,《山花》具有沟通"十七年"文学及民间传统,并表征意识形态的文学实践及其可能的文学史意义。

图式论:图像思维与视觉修辞分析 下载:87 浏览:519

刘涛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图式是一种通往心理表征的"算法"体系,一种抵达事物形式与特征的"建模"结构,其功能就是为认识活动提供一种"加工"依据,使得我们的知觉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在视觉思维体系中,建立什么样的视觉轮廓,形成什么样的视觉特征,不过是既定图式结构的意向性"再现"。在康德哲学那里,图式是一种被发明的"中介"或"媒介",其功能就是使范畴应用于经验,从而在先验演绎维度上实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视觉认知活动的图式工作,主体上是沿着形式建构与意义建构两个维度展开,前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完形图式,主要指整体论视域下视觉形式加工的组织规律,如整体加工法则、主体识别法则、认知补偿法则、相似与联想法则、同构与转换法则;后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意象图式,强调视觉意义建构的认知模式,而视觉修辞实践的两大基本修辞模式——视觉转喻和视觉隐喻,都存在一个基础性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在"视觉形式"维度上提供了一种抵达"文化形式"及其本质的认识路径。

谁在定义未来——被垄断的科幻文化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 下载:72 浏览:466

吴福仲1 张铮1,2 林天强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科幻文化是全球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聚焦当下全球科幻文化产业的现状,重点回答中国是否、以及为什么要深入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的生产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提出科幻文化的社会功能绝非止于单一品类的文化产品,而是在科技预言、社会批判与产业激活三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的全球格局来看,当前的科幻文化生产被西方世界所垄断,创造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失衡直接引致西方世界的"幻想垄断"。本文认为,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国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生产将推动科技创新、重塑核心价值并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未来议题提供中国方案。因此,中国进一步激活科幻文化生产具有充分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必要性。沿此逻辑,笔者初步提出"未来定义权"的概念框架,用以分析参与科幻文化生产的重要意义、权力逻辑与现实指向。

IT之外:文化科技分野与融合的实践与想象 下载:35 浏览:405

张铮1,2 吴福仲1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文化科技融合"的提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融合什么、怎么融合等关键问题亟须厘清和阐明。本文通过对2012年以来我国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相关国家政策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以探究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对其融合的对象与机制进行呈现与阐释。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这一技术门类在政策中得到了凸显,而其他技术类型处于相对弱势和缺席的状态;同时,科技扮演着支撑和驱动的角色,而文化扮演着引导和制约的角色;除此之外,政策还强调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双向融合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笔者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实践,对政策的局限和启示进行评价,并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议。

制造同意:随意点赞、惰性消费与社群文化的消解 下载:23 浏览:412

蒋建国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点赞"已成为网络上最为流行的交际符号,在网络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意见表达和情感互动作用。但是,用户随意使用"点赞"符号的行为,会制造出"同意"的虚假表象,体现出惰性消费的诸多特点,并造成意指空泛和情感缺失,不利于相互沟通、群体团结与文化共享,也难以有效地增加社会资本。因此,我们要善用而不滥用"点赞"符号。

身份·人伦·集体: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的伦理记忆 下载:58 浏览:326

郭增强 杨柏岭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在电影伦理学的语境下,以符号叙事为方法,诠释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梳理出伦理记忆的文化意涵。在代际叙事的聚合与组合关系中,父辈以漂泊体验体悟着身份焦虑的记忆;子辈以情感形式确证着身份认同的记忆。在家庭结构的能指和所指的叙事维度中,家宅作为伦理感知的记忆之场,婚姻出入于伦理宿命的围城,伦理观念被社会建构。在家庭场域的外延与内涵的功能叙事中,家庭与社会的互文性,融合着导演的创作记忆,影像作品储存着社会凝聚性结构的时代记忆。

贾平凹与中国叙事传统 下载:58 浏览:440

李震 《文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在中国叙事传统日渐式微的当代小说中,贾平凹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切入和赓续,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贾平凹在40多年的写作中,逐步融通了中国叙事的几大主流传统:从汉语汉字中找到了中国叙事的象征思维根基,并由此切入了诗骚传统;从佛道哲学中进入了中国叙事的静观美学和空间建构传统;从笔记、志怪中承续了将日常生活趣味化、传奇化的文人小说叙事传统;从明清小说和民间方言中习得了使用活态口语的白话小说叙事传统。在近十几年的写作中,贾平凹自觉将各种叙事传统汇流到了作为中国叙事主流的史志传统之中,书写出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小说。

论民国《戏杂志》的时代特征与传播价值 下载:60 浏览:347

曾建辉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诞生于1922年、由姚民哀主编的《戏杂志》是一本能够集中体现民国时代特征和具有重要戏曲传播价值的刊物。它在编辑风格上高度重视运用图像,图文并排,以图释文;在内容上凸显娱乐性、商业化的趋向;在主题思想上深刻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潮的交锋。作为期刊媒介,其承载的大量信息,特别是对当时的名伶活动的报道和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戏曲批评理论和实践的集中探讨,体现了重要而又独特的传播价值。

共享性策略:中国新军事动作片类型修辞研究 下载:74 浏览:350

寻茹茹1,2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中国新军事动作片一方面借鉴了好莱坞及香港等动作片、枪战片的创作元素,以类型审美原则塑造了吸引受众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承继了中国"主旋律"军事电影的历史传统,以主流意识形态原则引导受众的内在感觉,形成主流价值观多元表达的中国特色的"新主流"电影。围绕类型修辞与主流表达互文编码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分别从架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逻辑与满足大众审美期待的影像语态两大层面,剖析军事动作片的类型修辞,以期为中国新军事电影共享性发展提供借鉴。

古装大女主剧的女性困境认知与想象性抵抗 下载:59 浏览:327

涂俊仪1 刘寒2 《当代艺术》 2020年8期

摘要:
大女主剧中难以突破的生活场域极度限制了女性的生存方式:"斗"成为剧中女性的生存规则,婚姻家庭被表述为女性安身立命之本,政治权力不可能为女性所欲求。对此,大女主剧通过从白莲花到黑莲花的自我道德形象的认同转变体现出想象性的抵抗。但是,古装大女主剧始终没有涉及对秩序的改造或革命,存在以善恶对立替代性别身份的根本性困境,以及性别形象的阶层分化等问题。

鲁迅神话题材小说的“去神化” 下载:87 浏览:478

张岩 2018年8期

摘要: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取材自神话的四篇小说《补天》《奔月》《理水》《铸剑》在题目与内容上都存在着一个偏差角。而这种偏差角的呈现反映出作品的主题在神话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穿行,投射出鲁迅对神话英雄形象的消弭与重建的复杂心境,体现出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及其对于自我的内在剖析。

用户目标作用下在线产品视频信息传播价值分析 下载:34 浏览:328

刘尊礼1 鲁成2 王丽丽3 《管理与科学》 2020年8期

摘要:
产品视频信息已成为在线零售企业或电商平台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以往研究强调视频信息比图文展示更具形象性、更容易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然而,依据用户目标不同,电商平台可以更有效地选择信息传播形式,以最大化平台和商家的收益。实验一研究发现,仅是图片叠加而成的视频信息不会对消费者偏好产生影响,也不会因用户目标不同而产生差异。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发现,场景与功能相结合的信息中,用户目标不明确(娱乐浏览)时,会对视频(而非图片)呈现的产品产生更强的偏好,而用户目标明确(产品搜索)时,产品偏好不会受到产品信息传播形式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在线零售企业设计基于用户目标场景的在线产品信息传播形式,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下载:215 浏览:2380

赵静超 《中国新闻传播》 2023年11期

摘要:
新闻传播与课程思政无论在问题导向亦或内在理念及培养目标上具有着深刻的契合点。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为经过历史洗礼后的优质文化基因的沉淀,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新闻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力提升策略 下载:216 浏览:2330

郭歌 《中国新闻传播》 2023年3期

摘要: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力,社会舆论环境也因此得到改变,时政新闻传播也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变革时政新闻传播理念,不断增强时政新闻传播效力,已经成为众多新闻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