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明代交椅与萨文纳罗拉椅之比较 下载:72 浏览:386

高琪 王一如 姜超 《设计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交椅作为明代家具中折叠坐具之代表,萨文纳罗拉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典型的折叠椅,两者在结构、造型、使用阶层、功效用途及家具设计史上之地位等诸多方面,有广泛共通点。通过初步分析,两者应是在各自文明体系内独立发展形成,18世纪前没有相互影响,可作为中西传统座椅的典型。本文以这两把椅子为例,通过文献探讨和图像分析,比较明代和文艺复兴这两个特定文明历程中的家具,在审美认知、制造工法、设计理念、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探讨不同文明形态下所凝结的工匠传统,及对当前产品设计理念的影响。

明代先医祭祀考述 下载:20 浏览:166

刘桂海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明代先医祭祀的命运颇显曲折,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一是洪武四年,朱元璋出于维护道统、抬升儒学的需要,废黜了三皇通祀;二是嘉靖朝,因朱厚熜喜好、礼制改革、医学发展等因素的合力作用,先医复入祀典。明代先医祭礼既有对元代的延续,也呈现出一定的革新与变动。整体而言,明代先医祭祀的演变,除受政治影响外,背后也隐藏着儒学与医学的博弈,其变迁轨迹亦是医学地位从抬升到回归技艺的写照。

简论明代的商业政策 下载:35 浏览:164

何孝荣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明代尤其是明代初期,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同时也有恤商、通商之举,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后期确立恤商、通商政策。明代恤商、通商政策使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及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超越此前各个朝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先进强国。但是,"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流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并且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影响并妨碍了恤商、通商政策推行,延缓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渐失去了领先世界的机遇。

《居家必备》的编纂和社会生活史价值研究 下载:82 浏览:396

孙新梅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明代张一栋编纂的丛书《居家必备》收录与居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其编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民众提供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应急之法和解决之道。与专类居家文献相比,《居家必备》涉及的生活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教化、占卜、治生、饮食、养生、娱乐等诸多方面,可谓一部居家百科全书。同时它也全方位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明代临淮郭氏家族若干史实辨正 下载:42 浏览:203

黄阿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明代临淮武定侯郭氏与徐氏、沐氏并称明朝三家铁帽公侯之族,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由于郭氏家族卷入胡蓝之狱、靖难之役两次政治大事变,以及家族内部发生长期的袭爵之争,加上武定侯郭勋瘐死狱中等复杂情形,①史籍关于郭氏家族史实的记载语多不详,真伪并存。本文就临淮郭氏家族中的巩昌侯郭兴、武定侯郭英子嗣名,郭玹袭爵,武定侯郭勋生卒年岁、加太保等基本问题,进行考证辨析,以廓清历史事实。

明代商业伦理的建构——以明代商书为例 下载:360 浏览:243

魏志远1 李园2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作为专门针对商业活动的指导用书,明代中后期刊刻的商业类书中包含了许多商业伦理的内容。商书的编撰者倡导以义制利的经商原则,将儒家的伦理规范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主张通过践行诚实守信、守礼谦忍、勤俭持家等商业伦理规范来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儒家伦理与商业活动的结合,不仅使儒家伦理凸显出实用化与功利化的特征,而且也有利于道德秩序在商业领域的构建。

明代宗藩制度的调适与演变:以藩王移国为例 下载:68 浏览:272

宋永志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藩王移国是明代宗藩制度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宗藩制度的局部调适。自洪武至弘治朝,藩王移国屡有发生,但在不同时期藩王移国的原因却不相同。通过考察明代藩王移国历史过程,揭示藩王移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其伦理因素,可以为宗藩制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明代市场演变与货币流通格局的变化 下载:64 浏览:407

赵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明代的货币政策几经演变,初期出现了"钱楮并用"货币流通格局,中后期又形成了"银钱兼行"的新格局。上述货币流通格局的出现及其更替,无疑是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行为是首要推手,"大明宝钞"在市场上渐渐不为民众所接受,完全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禁银"到"驰银"再到普遍用银,皆与市场这一推手有重要关系。而明前期大数用钞、小数用钱,中后期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二元流通格局的相继出现,无疑是小农经济由恢复到发展、大额交易由萎缩到拓展的客观需求。

明代儒学气学传统的回归及走向——以“太虚”诠释为中心 下载:47 浏览:332

肖永明 王志华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内涵是一个逐渐深化丰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反映了明代儒学演进历程中对以往气学传统的继承。梳理这一过程,不仅为理解明代学术变迁及宋明儒学转承的内在理路提供一个视角,也可为解读儒学内部的气学传统及儒学史的演进开辟新的面向。

明代渔政制度构成、运行及嬗变考释——以湖广地区为中心 下载:62 浏览:367

项露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明代渔政制度由河泊所制、业甲制和贡课制共同构成。经考证,河泊所沿袭元制,是受有司督管同时具备较强独立性的朝廷派驻机构,由河泊官与户、工、礼部对接,承担渔户管理与贡课征缴之责。明初湖广地区河泊所数量众多,因设置过滥、藩王侵占及垸田开发等因素,在宣德以后经历了三次裁革高峰;业甲制是以"赤历册"为基础的渔户组织和管理制度,"业甲"为社区单位,每"业甲"辖十二至十五"业户"不等。"业总"指"业户"之总,其职能更趋近于"吏";贡课制包括名贵鲜鱼、鱼产品上贡和鱼课的征缴。明代鱼课经历了先课米后课钞(包括实物、折色)再课银的演变。鱼课总额亦在嘉靖、万历年间急剧减少,出现征收范围扩大及转嫁田赋现象。

体察心性,生意盎然——明代中期画论中的意象创构 下载:67 浏览:355

田婧媛 《当代艺术》 2020年11期

摘要:
明中期画论家主张从体察心性和感通自然的角度创构绘画意象,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和批评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例证。在意象本源论中,画论家既主张实现自然的理想化,又重视主体心性的呈现,重树自然与心性的互通与和谐共生,明确了绘画艺术的创作主旨。在意象创构中,强调将师法自然、体会古画和自得心源相结合,实现了形而上的哲思与绘画实践的互通,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与成熟。在意象批评中,强调绘画意象将自然意趣与主体体验相联结,呈现出双向并行的批评观,促进了绘画批评的多元发展。由此,明代中期画论将天理与心性相贯通的绘画实践,一改明代初期重笔墨形式的创作方式,实现了文人画的中兴以及绘画理论的成熟,为明代后期绘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动力。

戏曲艺术在明代话本小说中的呈现 下载:67 浏览:332

伏漫戈 于展东 杨晓慧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明代话本小说呈现了戏曲艺术的核心内容,小说生动描述了戏曲班社、戏曲演出、戏曲剧目。涉及的戏班有民间职业戏班、家班两类,职业戏班的形式为伶人搭班制,昆腔班占据主流;艺人饱受歧视,内心极度自卑;脚色分工明确,末、副末、生、旦、外、大净各有特长。演出方式有个人雇请演出、在戏楼营业演出、赛神庙会演出三种;受传统观念影响,作者对戏价的交代含糊;明代中后期,折子戏日趋流行。一些元南戏与杂剧、明杂剧与传奇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作者巧妙利用戏曲艺术彰显其创作意图,揭示人物个性,推动故事发展。

明代整体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云南大理 下载:65 浏览:402

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在整体丝绸之路的视野下,一方面,明代云南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汇合点或称枢纽。这表现在南方丝绸之路主要包括的云贵川三省中,惟有从云南可以出境通往外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衔接,海贝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理以通行贝币而著称,以明末贝币为白银替代、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发展而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明朝大理人李元阳撰《黑水辨》,提出"澜沧江即《禹贡》黑水说",经过徐霞客亲历考察而验证,无异揭示了云南大理在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互通互联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多元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核心区。以上两方面在以往的丝绸之路研究中为学界不同程度地有所忽略,应该切实加强研究。

明代“洪熙通宝”钱考辨 下载:86 浏览:432

费磊 《金融研究杂志》 2018年1期

摘要:
作为明朝前期三大盛世之一——"仁宣之治"的开启者和明朝前期介于永乐与宣德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帝王,明仁宗朱高炽在其所统治的洪熙年间究竟是否铸造过"洪熙通宝"历来是学术界未解之谜与争议的焦点。本文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对洪熙年间是否铸造"洪熙通宝"及相关领域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究,提出了诸多创新性观点。

明代东南沿海士绅与海疆治理—兼论明代月港部分开禁政策蓝本的构画 下载:60 浏览:395

黄友泉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倭乱期间,以谢彬为代表的部分东南沿海士绅以其经验与智识,在助官弭定月港"二十四将"叛乱及推动海禁政策调整等海疆事件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明代东南沿海士绅有着多重身份与多元诉求,在不同海疆形势与政策环境下,呈现出差异化的态度、立场与作为,是影响明代东南海疆治理达成的重要社会力量之一,而官绅间的良性互动为实现海疆治理的有序化及海疆政策的合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代海外贸易政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下载:50 浏览:383

宋建晓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明代海外贸易时禁时弛,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对明代海外贸易的研究历来备受关注。本文围绕明代海外贸易的政策,着重比较分析了禁止海外贸易派和有限制地开展海外贸易派的主要观点,认为开放海外贸易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众的利益所在,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禁止海外贸易。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明代海外贸易弛禁政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主要是处理好开放与安全、合作与共享、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明代中后期商人服饰风尚与社会地位变迁考论 下载:154 浏览:1674

程佳丽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7期

摘要:
明初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商人备受歧视。统治者对其服饰穿着从款式、材质、尺寸及颜色等方面进行了严苛规定。明初商人们严格按照规制穿戴服饰。到明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士商融合使得阶层界限逐渐模糊,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提高,他们的服饰也变得精美奢华,异彩纷呈。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