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朱子易学在南宋后期的流传与发展 下载:67 浏览:363

谢辉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从朱子辞世至南宋灭亡这一历史时期,朱子易学作为一门新兴之学,已经广泛地传播开来。朱门后学成为传习朱子易学的主要力量,但已开始分化为尊朱与不尊朱两派。非朱门后学的学者,则以不盲从朱子,发明补正朱说为特色。搜集整理朱子文集、语录中论《易》遗文的著作,在此时期纷纷出现,成为研究热点。此外还有学者开展了将程朱易学著作合编为一书的尝试。以上几方面内容,均下启元代的相关研究。

作为对孟子哲学曲解与误读的朱子学 下载:38 浏览:220

洪元植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朱熹重新发现了被遗忘千百年的孟子,并将其归至孔子正统继承者。但他没有以原有的形式来继承孟子,反而是依据自己的哲学将孟子曲解变形后予以继承。由于朱熹的原因,孟子的民本王道政治论大幅缩水,而他则以一种殷实的道德哲学家的姿态重生,甚至付出了就连道德哲学都被曲解变形的代价。归根究底朱熹确实误读了孟子,并且笔者认为这种误读的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积极地有意图性的,所以可以将之形容为"创造性误读"。如果不承认或忽略这种误读,孟子与朱熹哲学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不清,导致在哲学的世界里既没有孟子也没有朱熹的结果。

作为对孟子哲学曲解与误读的朱子学 下载:41 浏览:218

洪元植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朱熹重新发现了被遗忘千百年的孟子,并将其归至孔子正统继承者。但他没有以原有的形式来继承孟子,反而是依据自己的哲学将孟子曲解变形后予以继承。由于朱熹的原因,孟子的民本王道政治论大幅缩水,而他则以一种殷实的道德哲学家的姿态重生,甚至付出了就连道德哲学都被曲解变形的代价。归根究底朱熹确实误读了孟子,并且笔者认为这种误读的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积极地有意图性的,所以可以将之形容为"创造性误读"。如果不承认或忽略这种误读,孟子与朱熹哲学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不清,导致在哲学的世界里既没有孟子也没有朱熹的结果。

牟宗三的哲学贡献与朱子思想新诠 下载:80 浏览:356

杨祖汉 《国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其对朱熹的诠释有可商榷和完善的地方。依康德,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是互相函蕴的:从法则契入,需肯定自由意志;从自由意志契入,也需承认道德法则。此一区分可用来说明宋明理学中心学与理学的区分,朱子重格物穷理,是要从对道德法则的"真知"而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象山、阳明所主张的"先立其大"与"致良知",则如同康德所说的从自由意志来开始。心学与理学是互相蕴涵的两个义理型态,虽可区分,但并不能偏重。

简论理学从朱陆到阳明的发展脉络 下载:84 浏览:437

毕游 《国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理"的实质内容是道德信条,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在朱学中,道德也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在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期的发展中,道德的这种客观性越来越弱,主观性则越来越突出。道德信条的存在本体,在朱学中是"性",在陆学中是"心",在王学中是"知",道德的实践性越来越强。道德在朱学中是知识,但到了王学中已经变成本能了。与此相应的是,朱学视道德为博深的知识体系,但在陆学和王学中,却是简易的常识。

同中有异:陈淳对朱熹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下载:52 浏览:490

曾振宇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陈淳师事朱子二十余载,但并非一味墨守师说,而是有着自己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发明。在理气关系上,朱子晚年主张"理在气先",陈淳则强调"理不外乎气"、理气合一;在天理与四德、五常关系上,朱子提出"仁包四德",陈淳则别出心裁地论证"五常一体"、五常互包。值得注意的是,在证明仁是"天理自然流行"的基础上,朱子和陈淳又异口同声论证仁属于人的"自然权利"。仁是天理"自然本有之理",内在先验自足。自然权利属于自由思想范畴,由此可以发掘与梳理宋明理学内在的自由思想资源。

朱、张思想异同及理学演变——《癸巳论语说》之辩与《四库提要》之误 下载:72 浏览:258

许家星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张栻《论语解》是在与朱熹的切磋中反复修改而成,由此形成了癸巳初本与淳熙改本之别,四库馆臣无见于此而得出的朱张意气之争、朱子之辩未足为据等观点不合事实。朱、张《论语》之辩反映出二者为学之别:南轩尚固守谢、杨之矩步,囿于以理学解经;朱子则突破洛学,会通汉学,着手建立融理学与经学、汉学与宋学为一体的经学新典范。朱、张之辩启示我们,应以历时动态的眼光来理解学者的思想演变,对理学思想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持有相应的认识,如朱张学术理念的差异即直接影响了理学思潮之消长演变,且于今日儒学之述作仍具参照意义。

宋代礼、理融合视野下的《中庸》诠释 下载:58 浏览:396

殷慧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中庸》为阐发礼义而作。在汉唐经学中,"中和"一直属于礼学诠释的范畴,主要着眼于圣王如何用中、执中,强调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宋代以降,随着理学话语的形成与发展,"致中和"的群体从圣王向士大夫扩展,强调从下而上的自我培养。宋代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进一步发明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理",强调体认天理,发明本心,主敬涵养,克制私欲。程朱的《中庸》诠释继承性与创新性并重,既有沿袭以往重视社会秩序、节制情欲的一面,又拓展出重视个人修养工夫的一面,强调礼乐刑政与道德性命的融会贯通。程朱并非舍礼言理,而是强调礼与理的有机统一。

朱熹《周易》研究得失论 下载:63 浏览:381

周山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著易学著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单子论的逻辑中断与朱熹理气论的现象学重建——兼论一门气的现象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下载:86 浏览:414

方向红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莱布尼茨不允许主动的力参与到物质的创建中并成为其构成性的要素,这造成了其单子论体系的第一个逻辑中断;而从有机的自然直接跳跃到力学与几何学的自然,则构成了其体系的第二个逻辑中断。胡塞尔通过意向性理论和类型学概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莱布尼茨式的两次中断;但在讨论"原自我"和"原非我"间类似于呼吸的关系时,却依然陷入了逻辑中断。本文认为,通过现象学重建,朱熹的理气论可以很好地弥合以莱布尼兹和胡塞尔为代表的西方单子论体系中的逻辑中断;并由此提出,建立一门气的现象学,不仅在学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完全有可能成立。

“戏剧化教学法”在朱熹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46 浏览:696

董华珠 《中文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戏剧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且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这种方法以戏剧为媒介,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并体验学习内容。在朱熹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戏剧化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论朱熹古诗词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创新 下载:80 浏览:828

江丽 《当代中文学刊》 2024年7期

摘要:
朱熹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阐释朱熹古诗词;通过创新,我们可以将朱熹古诗词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传承并发扬光大。

航空电气系统中故障电弧的分析 下载:81 浏览:1256

朱熹哲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3年4期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航空电气系统中的故障电弧。 在电弧理论的指导下,从空气电弧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对可能的波形进行模拟分析,并指出如何应用到航空电气系统中。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