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司法人工智能的重塑效应及其限度 下载:98 浏览:501

马长山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司法应用,开启了从"接近正义"迈向"可视正义"的历史进程,引发了司法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通过司法过程场景化、司法规则代码化、司法决策建模化、司法服务管理智慧化重塑着司法过程,大大提升了智慧司法的社会效能。但司法人工智能亦有其内在限度。算法决策要达到绝对的客观和精准并非易事,面对复杂疑难案件,其能够促进形式正义,却很难实现实质正义。发挥人工智能对司法的优化重塑效应,应与对人工智能的风险防范同步进行。需针对算法决策设立相应的规制和救济机制,注入公开、公平和责任理念,进而兴利除弊,促进科技向善和打造良性发展的智慧司法,更好地实现"可视正义"。

新时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要义 下载:82 浏览:481

胡玉鸿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社会公平正义"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高频词汇,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决定着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问题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尺,在初始条件上,要保障每一个公民都有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与条件;在补足条件上,国家应积极投入,为公民获取机会和增长能力提供条件;在分配正义层面,要通过国家法律、政策的推行,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十九大报告就竞争公平、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重点问题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当代中国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主要制度着力点。当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并非一蹴可就的事业,要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作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步骤。

“绳环与木杖”——《汉穆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权标溯源 下载:46 浏览:256

欧阳 晓莉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在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石柱上方的浮雕中,太阳神端坐于宝座上,手持两件看似圆环和木杖的物品;国王汉穆拉比以祈祷的姿势站立在他对面。国内教科书通常把上述两件物品描绘为两河流域王权的象征物,但它们最初在公元前三千纪晚期是作为测量工具出现的。到汉穆拉比的时代,这对物品才开始与掌管司法的太阳神形象相结合。它们最终演变为王权的标志物则是在公元前1000年之后。

“社会批评”的笔法——以鲁迅《“题未定”草》系列杂文为例 下载:62 浏览:391

李国华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鲁迅的杂文笔法有很多套,本文解读鲁迅《"题未定"草》系列杂文,大概识别了其中一套,即遵循弱者正义的话语法则。本文认为,鲁迅以此将一己之个性浸润杂文,于复杂的文学生产关系中形成其"社会批评"的"笔"与"相",像刺客一样勘破现代中国语词背后的话语秩序,写下现代中国的"诗史",打破"作品"的自足自治,吁请读者的情感相与,询唤读者的抗争意识。

重审劳资交换的正义论争:马克思反对艾伦·伍德 下载:54 浏览:437

王广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艾伦·伍德提出"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甚至认为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的观点,是由于误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文献,并窄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体理解而得出的。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文本论述,会发现他反对伍德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认为,劳资交换包含两个在本质上决不相同的过程,无论从工人方面、还是从资本方面来看,都不是平等的等价交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与正义的真正看法,一是不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二是不止于以不正义之名谴责资本主义,三是要"揭示"正义背后的资本主义历史规律。

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同意论对道德义务的重塑 下载:65 浏览:411

张胜利1,2 冯华南3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现代实践吁求道德义务的解释新论,过往的经验论、超验论、神令论、功利论、边际约束论的解释方式皆存在一定的缺陷。借助挖掘隐伏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同意论,为重塑西方道德义务观的内在生成机理确立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在回溯霍布斯及洛克的"契约论"、康德的"德性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础上,发现同意论视角下的道德义务观既具有契约主义的理性,又兼具责任伦理的底色。洛克提出的"自愿同意"假设作为道德义务的确认程序完成了对个体意愿的观照,同时依据罗尔斯主张的正义制度的规制作用,保障了群体意志的在场。在技术加剧伦理冲突的当代社会,同意论的重拾和完善对于道德义务理论重塑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的伦理秩序建构皆彰显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试论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 下载:62 浏览:221

王国良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孟子一生提倡王道,提倡和平,反对霸道,反对攻城略地的不义战争。他对于推翻暴政、解民倒悬的正义战争,对于平定内乱,恢复和平秩序的吊民伐罪战争表示赞同,并认为"仁者无敌",表现出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孟子只考虑战争的正义性,忽略国家规模、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使王道仁政理想难以真正实现。即使实现,可能也要付出沉重代价。总结孟子战争与和平的思维教训,为王道战胜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径,对现代国家确立正义的战争观、捍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财产权批判与正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下载:44 浏览:419

高广旭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是现代性法权正义的核心内涵。黑格尔的思辨法哲学不仅剖析了财产权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以"生命的权利"和"贱民的反抗"向财产权的合法性发起挑战。黑格尔的挑战揭示了法权正义的内在缺陷,构建了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进路。马克思以财产权批判切入法权正义批判的理论视角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在批判重心上实现了从"权利"到"资本"的转换。通过把财产权批判诉诸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马克思得以透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剖析法权正义的社会存在基础,开启了在资本批判中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逻辑进路。

马克思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 下载:59 浏览:440

董艺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自塔克-伍德命题提出之后,马克思是否具有正义理论成为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历经了思辨哲学批判、转变时期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对西方正义理论的扬弃,在批判中逐步构建了以唯物史观为视域、立足实践基础的正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作为构建中国公平正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公平正义奠定制度保障;解放发展生产力,夯实实现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全方位多层次优化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为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注入强大的动力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及其正义悖论——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看围绕“塔克-伍德命题”的讨论 下载:80 浏览:259

王峰明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在前者,资本家作为货币商品的占有者,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占有者,他们之间是普通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而在后者,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工人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前者,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遵循商品等价交换规律,既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因而是正义的;而在后者,工人则必须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因而是非正义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正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不了解和把握这一点,就会要么像塔克和伍德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拒绝承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胡萨米那样只能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杰拉斯那样指责马克思在资本剥削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和不一致的。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规范正义——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 下载:75 浏览:413

林育川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立足于历史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一切规范正义,而是反对那些自称普适的和永恒的规范正义;他们所认同的规范正义同样不是某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历史地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规范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澄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正义的确切态度来挖掘他们文本中的规范性价值观,并借鉴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的有益思想资源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适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正义理论,是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主义因素的现实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正义理论;同时它也是规范的而非描述性的正义理论,是能够从狭隘的分配领域之调解延伸至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革的规范性正义理论。

论共享理念与消费主义的矛盾及化解之道 下载:53 浏览:398

田月容 赵玲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是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人民主体观的再诠释和新发展,是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深层追问和现实观照,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主动谋划。而与此相比,消费主义弃置以人为本,背离公平正义,阻滞可持续发展,二者明显存在抵牾。为了消除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就应遵照共享理念,使消费者回归消费主体性;坚持共享原则,以推进消费正义;拓展共享思维,以增强消费协作性;用共享理念为人们的消费提供理性引导,使人们摆脱消费主义的影响。

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共享发展的双重逻辑 下载:25 浏览:479

李志祥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共享发展是新发展观的价值指向,其基础是"共享"理念。"共享"理念包括三个基本问题:谁来共享、共享什么和如何共享?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追问:共享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共享的理由和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享的方式。共建共享以自由主义的选择—责任理论为基础,认为共享的依据是共建行动(即选择—责任、付出—回报),因而要求以参与共建的方式确定共享的方式。共生共享以共同体主义的公民权利—义务理论为基础,认为共享的依据就是成员身份(即共同体—成员),因而要求具有平等身份的共同体成员平等地参与共享。任何一个社会的共享都需要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相互补充、相互助益,没有共生共享的共建共享有可能导致贫富悬殊,部分人无法生存;而没有共建共享的共生共享有可能导致普遍贫困,社会发展动力不足。

民法典中的形式逻辑与正义——一种法技术视角 下载:64 浏览:369

耿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成文法下立法对法律规则的表达,是按照一定的形式逻辑关系将符合正义的规则加以表述与编排,从而形成合理的规则体系。经过法律人的努力,符合形式逻辑同时也符合正义的情形是常态情形。但是,成文法的局限性决定了成文法规则中符合逻辑但不符合正义、不符合逻辑但却符合正义,甚至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正义的情形也时有存在。要克服这一局限性,就必须在法解释与法运用中坚持实质正义标准,而非机械地唯逻辑论。机械执法是法律的大敌。

平等是正义的表现——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下载:54 浏览:440

段忠桥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十章"道德和法。平等"中表明:一切人,或者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者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平等要求是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观念中引申出来的;平等观念是一种规范性价值判断,是正义的表现;现代平等要求是资产阶级首先提出来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只停留在政治权利的平等上;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则要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平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城市权利的法理意蕴 下载:47 浏览:383

胡杰 《法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城市因人民而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并确立城市存在的基础范畴,人民的城市权利则构成了城市存在的核心价值。建设改造自己和自己城市的自由是最宝贵的权利,也是迄今为止被我们忽视最多的一项权利。城市化进程中折射出的问题是公民与市民之间关于利益的多元性以及主体的多样性之间的平衡与断裂。城市权利的话语构造了城市理论以及人的尊严理论的关联耦合。法治建设的核心推动力及主战场是且只能是城市。只有在城市空间中,利益的表达、权利的聚合、自由的汇总以及社会的多元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权利的种类和内容才有可能渐次得到更新与发展,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从文本到行动、从理念到现实的有机协调。认真对待城市权利将成为我们构筑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以及法治发展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自我批评与正义继承的道路”——新旧版《心灵史》对读 下载:52 浏览:461

李松睿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心灵史》作为张承志最重要的作品,既是解读作者内在思想脉络的关键,也是理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钥匙。本文通过对读《心灵史》及其改定版,并结合作者90年代以来各类文学创作,从激情的消退、宗教观念以及思想道路等三个维度,分析作者思想的演变轨迹,并由此探究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这两个版本之间的距离与差异,既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的演变历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显影了近三十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自媒体网络舆情特点与非正义性的表现分析 下载:31 浏览:328

张颖 《管理与科学》 2020年7期

摘要: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话语权的垄断。而在海量信息与公众有限的注意力的矛盾现实下,部分自媒体人为了增加网络流量,对于新闻的传播偏向于言辞激烈、个性鲜明的评论,有时为了追求时效性,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全貌不做考察,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自媒体乱象。从自媒体的特点与影响力出发,探究自媒体网络舆情特点与非正义性的表现,并初步分析目前中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现状。

环境正义视野下的机场噪声污染纠纷研究——以东部L机场为例 下载:67 浏览:480

李璇 刘礼鹏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航空交通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而机场的新建、扩建及改造导致机场噪声扰民的问题也不断加重。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激励下,相关部门往往忽视了深受噪声影响的居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机场周边居民的环境非正义,加剧了机场与周边居民的矛盾。运用环境正义的相关理论,对东部L机场及其周边的HD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机场噪声污染的非正义现象并就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光电混频器研究 下载:50 浏览:230

顾晓文1,2 吴云1,2 曹正义1,2 王琛全1,2 《光电子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研究了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GFET)的光电混频器(Optoelectronic Mixer,OEM)。器件采用叉指电极结构,增大了器件的光吸收效率,并避免了顶栅结构栅金属对光的反射作用。采用基于7.62 cm硅基GFET的圆片工艺,实现了栅长为1μm共8指的器件制备。测试结果表明,器件的工作频率达到20 GHz。在20 GHz工作频率下,器件光探测响应度达到2.8 mA/W,光载20 GHz射频变换到1 GHz中频的混频效率为-15.87 dB。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