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背根神经节在骨癌痛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33 浏览:333

潘雅斯1 赵晨1 舒宇航2 宋启斌1 《肿瘤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癌症引起的疼痛是严重的慢性疼痛之一,而骨转移性癌痛困扰着大部分晚期癌症患者。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无论在解剖学结构还是功能学位置均位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交界处,具有传导和调节内脏感觉的作用,在骨转移性癌痛的发生及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全文综述了关于DRG在骨癌痛研究的最新文献,以期阐明两者的关系有助于寻找治疗或缓解癌症疼痛的有效措施。

平足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现状 下载:50 浏览:396

董熠 李营歌 姚颐 宋启斌 《肿瘤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平足蛋白(podoplanin,PDPN)作为淋巴内皮细胞的标志,在炎症的发生发展、淋巴管的分化形成及血小板的聚集等方面都起着一定作用。近来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中也有不同水平的PDPN表达,可作为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PDPN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可影响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全文对PDPN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PD-L1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下载:59 浏览:401

李岚1,2 宋启斌2 刘立柏1 《肿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PD-1/PD-L1信号通路是肿瘤免疫逃逸主要机制之一。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配体或受体结合阻断PD-1和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患者中疗效显著,但是只对部分患者有效。已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患者肿瘤部位的PD-L1表达量可能与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此,深入研究PD-L1的表达调控机制有利于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改进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全文将PD-L1表达调控分为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对近几年PD-L1表达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远隔效应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进展 下载:40 浏览:214

徐唐鹏 胡梦雪 许斌 宋启斌 《肿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随着远隔效应概念的提出及放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关于如何促进远隔效应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投入研究。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促进原发及转移部位肿瘤消退。同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纳米颗粒技术、SRBs及肿瘤内输送技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减轻肿瘤免疫抑制及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

远隔效应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进展 下载:27 浏览:238

徐唐鹏 胡梦雪 许斌 宋启斌 《肿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随着远隔效应概念的提出及放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关于如何促进远隔效应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投入研究。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促进原发及转移部位肿瘤消退。同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纳米颗粒技术、SRBs及肿瘤内输送技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减轻肿瘤免疫抑制及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

肺癌患者免疫状况与手术的关系 下载:38 浏览:401

肖永光 王博 毛志福 《肿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免疫功能有所波动。除了创伤大小抑制免疫功能外,手术切除范围对患者免疫功能亦产生影响,且无论是根治性切除或者姑息性切除,经过手术切除肿瘤后均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手术创伤使得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术后早期遭到破坏,而术后随着机体恢复,使得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同时,围手术期输血和特殊药物均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血浆miR-146a和miR-155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下载:49 浏览:360

朱祥祥 陈震 饶卓群 王琼 杨扬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血浆miR-146a和miR-155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6例AMD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眼部检查者46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浆中miR-146a和miR-155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进一步分析miR-146a和miR-155表达水平变化对AMD的临床意义。结果研究组miR-146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iR-15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MD患者miR-146a表达水平与IL-1β、IL-2、IL-6、IL-8、TNF-α呈负相关性(P<0.05);miR-155表达水平与IL-1β、IL-2、IL-6、IL-8、TNF-α呈正相关性(P<0.05);分别以miR-146a、miR-155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miR-146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诊断敏感性为78.35%,特异性为89.16%,P<0.05;miR-155的AUC为0.758,诊断敏感性为73.29%,特异性为91.50%,P<0.05。结论 AMD患者存在血浆miR-146a表达水平下调,miR-155表达水平上调现象,并与炎症反应相关,同时可作为AMD的潜在诊断指标。

正常眼与单侧青光眼患者对侧眼的OCT参数对比分析 下载:54 浏览:356

龙婷 杜磊 赵秋雅 邢怡桥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评估正常眼与单侧青光眼患者对侧眼视盘形态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方法选择具有青光眼特征性眼底损害的单侧青光眼60例(60只眼),另选择43例(43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使用OCT测定视盘及RNFL参数。评估参数包括视盘面积、盘沿面积、视杯体积、杯盘面积比、垂直和水平杯盘比以及平均、上方、下方、视盘周围8个区域的RNFL厚度,采用两独立组均数t检验对以上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眼与单侧青光眼患者对侧眼的部分参数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包括杯盘面积比(P=0. 004)、垂直杯盘比(P=0. 001)、水平杯盘比(P=0. 002)、视杯体积(P=0. 009)、平均RNFL厚度(P=0. 022)、下方RNFL厚度(P=0. 001)和下方颞侧RNFL厚度(P=0. 008)。结论单侧青光眼患者的对侧眼的视盘及RNFL与正常眼相比有部分早期损伤的表现。

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下载:57 浏览:348

杨家翼 贺涛 邢怡桥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下玻璃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和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眼科中心行玻璃体切除术(PPV)患者310例(323只眼)。比较患者性别、术前原发病、术中操作、眼内填充物和是否伴有高度近视,以了解高眼压的发生率,分析PPV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结果有43只眼出现高眼压,发生率为13. 3%。视网膜脱离、IV期及以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R)、单纯玻璃体积血、黄斑裂孔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24. 3%、15. 1%、6. 9%和1.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行光凝和未行光凝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7. 5%和5. 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行冷凝和未行冷凝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27. 6%和7. 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01)。术中行硅油填充、气体填充和未行眼内填充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9. 4%、15. 8%和0. 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01)。伴有高度近视的患者PPV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高度近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并且高眼压的发生和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 214,P <0. 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光凝、冷凝、硅油填充和气体填充是PPV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PV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和原发病、术中操作和眼内填充物有着密切关系。高度近视与术后高眼压的发生明显相关。光凝、冷凝和眼内填充是PPV术后发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PPV术后患者应严密监测眼压变化,尤其是视网膜脱离和IV期及以上DR患者。

纳米炭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下载:50 浏览:276

史曼曼 陈创 李娟娟 宋俊龙 孙圣荣 《肿瘤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纳米炭因在前哨淋巴结示踪方面展现了特异性淋巴结染色、显影迅速、检出率高等独特优势而在乳腺癌临床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纳米炭可吸附化疗药物进行靶向化疗,提高化疗疗效同时减少全身副反应,展现了其在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全文就纳米炭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及手术疗效分析 下载:54 浏览:391

袁满 武丽娜 程谷萌 杨安怀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11例(11只眼),均行Ⅱ期玻璃体切除联合后巩膜切开术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中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观察眼部表现及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11只眼均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视网膜平伏在位,大多数眼球均可保存,其中6只眼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在Ⅰ期手术规范处理的条件下,经Ⅱ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及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后,大多数严重的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均可保留眼球,部分患者可获得视功能改善。

双通道视觉质量系统评估强脉冲激光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 下载:59 浏览:381

郭婉若 杨燕宁 李经纬 吴晓玉 方静雯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系统研究强脉冲激光(IPL)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MGD患者20例(40只眼)。随机分为IPL组和对照组各10例,IPL组给予人工泪液与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对照组给予局部人工泪液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OQASⅡ)检测,记录两组中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斯特列尔比(SR)、平均客观散射指数(OSI)。所有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治疗,门诊定期随访。结果在IPL组中治疗后与治疗前MTF截止频率、SR均升高,平均OSI降低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在对照组中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TF截止频率、SR均升高,平均OSI降低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治疗后IPL组与对照组比较MTF、SR、平均OSI三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 <0. 05)。结论两者治疗方式均有疗效,但IPL联合人工泪液与熏蒸按摩联合人工泪液相比效果更好,依从性更好。

免疫检测点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19 浏览:448

杨潇 王艳清 鲜舒 程艳香 《肿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T细胞是杀伤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的重要成分。众所周知,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免疫检测点治疗是以T细胞的调节通路为靶点来提高抗肿瘤效应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免疫检测点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并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全文就免疫检测点与宫颈癌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双眼白内障患者两眼手术疼痛差异的比较 下载:57 浏览:347

张鹏1 李丹2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白内障患者两眼分次手术时的疼痛差异及对策。方法对40例双眼白内障患者,间隔1~3周分别行两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测两次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镇痛效果并记录分析。结果两眼手术时间及眼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显示患者第1眼手术疼痛程度均低于第2眼,麻醉过程及手术过程评分比较,两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眼手术总体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白内障患者分次手术的第2眼手术时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第1眼,不存在眼别差异,有必要实施干预,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分离和鉴定的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69 浏览:206

褚玉新 胡钦勇 宋启斌 《肿瘤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复发率高,容易远处转移,对治疗不敏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当前临床肿瘤免疫治疗不能有效清除缺乏分化抗原表位的肿瘤干细胞,需要灵敏而又特异的标记物来鉴定肿瘤干细胞。目前,从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离肿瘤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基于细胞表面标志的分离法和侧群细胞分离法。鉴定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的方法包括体外细胞成球实验和体内致瘤能力的鉴定。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分离和鉴定方法的研究将为研发抗肿瘤干细胞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从而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开辟新的免疫治疗途径。

Rab1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下载:81 浏览:507

宋玲 张洪 冯豆 高洁芳 范月莹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Rab19属于Ras-GTPase基因家族成员,探讨Rab19表达在胃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癌数据集表达谱及临床病理特征资料。评估Rab19 mRNA在GC中的表达水平。通过Kaplan-Meier和Cox分析,确定Rab19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使用TCGA数据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预测胃癌中Rab19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Rab19在胃癌中过表达(P <0.0001),且Rab19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和瘤体大小都有显著相关(P <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ab19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时间长相关(P <0.05)。Rab19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P <0.005)。此外,过氧化物酶体、状腺癌、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鞘脂代谢、细胞凋亡、硒氨基酸代谢、Notch信号传导途径和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基因集与Rab19的高表达表型存在差异。[结论]Rab19在胃癌细胞中明显上调,有望成为胃癌的诊断和预后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基于TCGA数据分析研究TMEM206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下载:68 浏览:473

宋玲 张洪 冯豆 高洁芳 范月莹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TMEM206表达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肝细胞癌数据集表达谱及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采用KaplanMeier和Cox分析,观察TMEM206表达对肝细胞癌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使用TCGA数据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TMEM206在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 <0.000 1),并且TMEM206的表达与HCC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都有显著相关。生存分析结果表明TMEM206表达越高,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越短。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表明,TMEM206 mRNA的表达可能是判断HCC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GSEA鉴定了TMEM206在HCC中的高表达可能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胞吞作用、RNA降解、小细胞肺癌、癌症通路、胰腺癌、胞质DNA传感途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周期等反应有关。[结论]TMEM206 mRNA高表达是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癌性伤口护理方法及效果的Meta分析 下载:1 浏览:344

刘艳1 范湘鸿2 王艳1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癌性伤口护理的方法及效果,为临床癌性伤口护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lsevier 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癌性伤口护理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3月。由2名评价人员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质量评价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计70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硅胶猫砂以及负压吸引可减轻癌性伤口中度臭味[RR=0.58,95%CI(0.38,0.90),P=0.010];甲硝唑和绿茶包对改善癌性伤口臭味的效果不如对照组[RR=0.63,95%CI(0.30,0.96),P<0.001];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和绿茶包可减轻癌性伤口中等及大量渗液[RR=0.66,95%CI(0.45,0.95),P=0.030;RR=0.38,95%CI(0.17,0.88),P=0.020]。负压吸引以及硅胶猫砂对减轻癌性伤口轻度疼痛的效果不如对照组[RR=1.46,95%CI(1.06,2.00),P=0.020];银离子藻酸盐敷料以及家庭延续性护理措施对改善癌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亦不如对照组[RR=6.05,95%CI(3.74,8.36),P<0.001]。结论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硅胶猫砂或负压吸引对减轻癌性伤口的臭味有促进作用,对改善癌性伤口的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尚需一定试验支撑;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和绿茶包对改善癌性伤口中等及大量渗液效果更佳。目前关于癌性伤口的护理研究证据尚不充足,且各研究样本量差异较大,后期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中年女性每日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0 浏览:487

​李迪 李艳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探讨每日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与中年女性偏头痛的关系。方法 在线获取美国妇女健康研究(SWAN)中数据(https://www.swanstudy.org/)。参与者通过自评问卷的方式评估是否患有偏头痛。膳食摄入量通过1995年版饮食频率调查问卷估算。比较偏头痛成员与无偏头痛成员临床资料及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膳食微量元素中影响偏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2953例42~52岁女性中,有479例(16.2%)成员患有偏头痛,归为偏头痛组;剩余2474例成员归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成员家庭总收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膳食微量元素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成员每日膳食中钙、磷、锌摄入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偏头痛组中高于推荐膳食供给量(RDA)中锌摄入量的人群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家庭总收入、BMI、TC、TG、LDLC、HDLC后,每日膳食钙、磷和锌摄入量成为偏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随着这3种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增高,偏头痛风险逐渐升高。结论 每日膳食微量元素中的钙、磷和锌摄入量增加将加大偏头痛发作风险,饮食因素可成为偏头痛防治研究的切入点之一。

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 下载:84 浏览:502

​刘超1,2 李明昌1 王军民1 邹长林1 谈胤求1 龚翩1 田其1 陈谦学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实施钻孔引流术联合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CS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实验组患者于钻孔引流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连续服用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血肿量,治疗后1周颅内积气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周期、住院费用,治疗后2个月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B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血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肿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颅内积气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周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CSS、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SS、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ADL-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DL-BI评分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钻孔引流术比较,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CSDH更能促进残留血肿吸收,降低颅内积气量,改善患者预后。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