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支持理论下民事诉讼当事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下载:28 浏览:251

冯晶1,2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个维度。负面的诉讼经历仅会降低当事人对主审法官(法院)的评价(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们对法院系统及司法制度的评价(普遍支持)。此外,当事人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门外汉"和"入门者"。前者不信赖法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法律意识与司法制度间存在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入门者"的意识则限定于法律体系内,只在意法官的审判质量。随着司法系统的日渐完善,"入门者"对司法的信赖有望逐步提升。但"门外汉"则需要通过"知情(法)受益"这一过程先转化为"入门者"。

民刑交叉诉讼关系处理的规则与法理 下载:86 浏览:473

张卫平1,2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在民刑交叉诉讼关系的处理上,"先刑后民"一直被视为一项原则。但从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原理以及法律的规定来看,"先刑后民"都不应作为一项处理民刑交叉诉讼的原则。在具体处理民刑交叉诉讼时,应当首先考虑彼此之间是否有先决关系。在相互之间存在先决关系时,作为前提的诉讼可先行,另一诉讼应予以中止,等待前提诉讼的审结。将先决关系作为原则,考虑的是社会对裁判一致性的认同与追求以及司法制度的现实。但先决原则不是绝对的,诉讼效率也是民事诉讼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不可以因为具有先决关系的前提诉讼的迟延而使另一诉讼受到过分迟延。拥有管辖权的法院可以独立行使审判权,包括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在民刑主体交叉的诉讼中,当民事诉讼对刑事诉讼具有先决关系时,由于诉讼主体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能在并行的民事诉讼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可以考虑将民事案件移至刑事审判庭,在同一审判庭适用不同程序,实行"先民后刑"的审理,以维持同一事实认定的一致性。这一做法需要修改法律,将其程序法定化。

互联网社会下民事诉讼发展的可能议题 下载:64 浏览:366

韩宝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同传统民事诉讼相比,网络社会下的民事诉讼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这其中的一些改变不只是使当事人之诉讼活动更为便捷,也使得人民法院之工作形式等快速调整,此为一方面;另一方面,因应虚拟互联网社会而生之纠纷却又使得主要立基于现实世界制定之民事诉讼规则出现某些空白。在当前我国互联网法律体系尚在完善的情形下,事涉民事诉讼之裁判不可能不受我国互联网管控思维的影响。但民事诉讼还是要考虑到互联网之特点,以私法的思维作出理性裁判。

民事诉讼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反思 下载:70 浏览:377

王亚明1,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热点,而人工智能介入民事司法领域则是对旧有的司法体制的冲击和改革,在这日益高涨的司法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应秉持中立原则,审慎对待,在肯定人工智能便捷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对民事司法裁判体系造成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司法伦理困境,需要明确法官在智能化司法中的主体地位,廓清人工职能及信息技术的工具地位。

民事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与非法取证的抑制 下载:68 浏览:397

黄鹂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保留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的"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然而,该规则自确立以来并没有迎来理论与实务的一致认可,学界和实务界纷纷提出了质疑。比较法上,各国的规则和适用尚存差异,但对民事诉讼中适用排除规则还是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法院适用证据排除的比例较低,而真正基于取证合法性问题对证据进行排除的案件更少。在部分适用排除的案件中,法院还考虑到证据采纳的其他要求,包括关联性、真实性问题,综合考察才对证据实施排除。在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下,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存在规范不完善、程序缺位、方法不可行等问题,对遏制违法证据收集的功能难以实现。为了纠正违法证据收集这一问题,应从降低违法取证的动机入手,因而保障合法证据收集的权利应当才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滥用诉权规制:基于中日民事诉讼比较的分析 下载:68 浏览:403

张弘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滥用诉权作为正当诉权行使的异化产物,不仅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其造成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也扰乱了正常法律秩序,一定程度上造成诉讼效率的降低,给司法公信力带来威胁。我国新修民事诉讼法以规制方式为切入点对滥用诉权行为设置了相应规范措施,但在概念认定及惩戒措施方面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阐释,使得法律条文适用频率不高,未能发挥预期法律效果。通过对比日本法律有关滥用诉权的规定,从概念界定、理论类型、法律规制多方面入手,总结分析借鉴参考之处,从而为我国解决滥用诉权困境、完善法律规制开辟新的途径。

论秘匿特权的程序保护 下载:63 浏览:437

周艳波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秘匿特权不是立法术语,是本文首次根据该特权内涵归集的理论名词。容隐特权、保密特权、沉默权三个子权利诠释了秘匿特权的内涵,秘匿特权是人伦利益、信赖利益、人身及财产利益等重大利益在民事诉讼中的反映。实现真实并非民事诉讼的唯一目的,不能为了实现真实利益而无视秘匿特权利益的保护,同时秘匿特权还在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协调部门法之间的冲突、捍卫人权保护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秘匿特权应当上升为我国民事程序法中的法定权利,没有立法保障的权利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应当将秘匿特权作为研究的课题,来弥补对该权利保护的不足。

我国民事诉讼公告送达制度探究 下载:69 浏览:408

董少谋 闫向琼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公告送达由于送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设置该送达方式的初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反而有时还给恶意当事人的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公告送达的相关民事诉讼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虽显现出不少问题,但国内理论界对此问题也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无论是在法律实践中还是在立法层面上均应加以改进。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中的主张具体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70 浏览:439

王学棉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颁布于1938年的美国《联邦民事程序规则》对原告与被告的事实主张具体化义务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原告在起诉状中无须主张具体的事实,但被告必须对原告起诉状的事实主张作出认可、否认和信息不足无法答复的具体回应。区别对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历史上令状制度导致的原告起诉难问题和菲德尔法典对原告起诉难问题解决的受挫。2008年,联邦最高法院对Iqbal案作出的判决,颠覆了《联邦民事程序规则》不要求原告具体主张事实的做法,而是要求原告与被告一样,都必须遵守事实主张具体化的要求。该案对美国的影响尚在进一步发展中。

论民事诉讼“排除合理怀疑”的理解与适用——以《民诉法解释》第109条为中心 下载:53 浏览:362

任品杰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民诉法解释》第109条将五类特殊事实(欺诈、胁迫、恶意串通、口头遗嘱、赠与)的证明标准规定为“排除合理怀疑”。立法的模糊性和学界理解的不统一,以及我国一元制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该条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法官恣意裁判风险增大、证伪功能受限等问题。因此,对《民法解释》第109条的适用应当限制在立法目的范围内,在操作层面将“提出疑点”和“排除疑点”的任务部分或全部分配给当事人,此外要强化判决书中对“合理怀疑”的说理义务。

关于民事诉讼中法官询问权现状的调研报告 下载:62 浏览:412

孙邦清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是对我国民事诉讼询问权进行的调研报告,选取的调查样本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或许从中可一窥管豹,使学界及立法者了解实务中关于询问权的认知和行使情况的资料。报告显示,询问权对于实务界来说几乎是常识性职权,并且实务界行使询问权已经超前于民事诉讼立法。

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的衔接研究分析 下载:68 浏览:754

杨培健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当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认可并被大量应用的一个司法新概念,并被纳入了法治范畴。我国的人民调解就是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其功能与地位也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对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之间的衔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民事诉讼法中调解协议与调解书之比较研究 下载:87 浏览:916

吴徐靓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民事诉讼法中调解协议与调解书的概念、特征、性质、效力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对二者概念、特征、性质的比较,揭示调解协议与调解书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与规制 下载:187 浏览:2522

张琳 《中国法学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虚假民事诉讼指的是参与诉讼的人员恶意串通信息,通过虚假的行为捏造法律事实依据,伪造证据钻取法律的空白,导致法院出现误判的违法现象。相关人员从中获取非法的利益,扰乱我国司法的公正。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虚假民事诉讼的特性和成因,并且提出了几点遏制虚假诉讼的对策,希望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民事“执行难”问题法律研究 下载:30 浏览:410

周丹 《法学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民事诉讼“执行难”问题究竟是什么?如何从“社会病”变为“法律病”?上述问题有待研究。同时,民事“执行难”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人民法院权能和公民合法权益保护,还让诸多律师难以追溯问题源头,影响国家裁判权权威性和威慑力。可见,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先阐述我国民事诉讼“执行难”问题,并探究引发“执行难”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从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健全法制观念、联合执法,强化监督、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赋能民事执行全程,以此解决过去民事诉讼“执行难”的问题,增强民事执行对合法权益保护的作用。

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与责任研究 下载:133 浏览:1684

陈海波 《法学学报》 2024年6期

摘要:
在民事诉讼中,律师的角色不可或缺,他们既是当事人的代理人,又是法律顾问和诉讼策略的制定者。律师承担着收集证据、起草法律文书、出庭应诉等具体职责,同时需恪守忠实、保密、勤勉等责任与义务。律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于维护当事人权益、推动法律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事法律诉讼中的诉讼成本控制研究 下载:152 浏览:1710

陆婕 《法学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民事诉讼成本控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控制诉讼成本并不能只依赖于法律本身,也需要司法机关、诉讼主体等多方面的努力。本文从“民事法律诉讼成本”的内涵和构成,以及影响成本的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诉讼成本控制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发现我国在诉讼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诉讼费用过高、诉讼效率低下等。因此,提出了通过合理设定诉讼费、持续提高法官业务能力以及优化诉讼程序等措施来有效控制诉讼成本。此外,通过加强诉讼中的和解机制以及适度推广专业化诉讼等方法,也能进一步减少诉讼成本。本文的研究将为我们的司法改革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民事诉讼笔迹鉴定法律问题研究 下载:165 浏览:1918

金太英 《法学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通过对民事诉讼中的笔迹鉴定法律问题研究发现,民事诉讼笔迹鉴定法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更加严格地规范笔迹鉴定的程序和标准,保障其在民事诉讼中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笔迹鉴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确保笔迹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证据收集与使用的问题分析 下载:369 浏览:2130

刘宏奇 何嘉隆 徐春 《法学学报》 2023年12期

摘要: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收集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收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或辩护。然而,证据的保全、鉴定和使用往往涉及各种难点、挑战和问题,引发不少争议。因此,掌握证据相关的关键词和理论,对于参与民事诉讼的各方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围绕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证据收集与使用展开了讨论。

民事诉讼中的法律规范引用研究 下载:429 浏览:2612

李远青 《法学学报》 2023年2期

摘要:
民事诉讼进行说理的过程中对法律规范的引用是重要内容,根据当前发文条例规定,法律会在依据部分具体的被引用,引用范围与位置上存在差别,引用的完整度上以及数量上也会有所不同,在具体引用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参照”之间的不同,准确判断使用的含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