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国家剧院:当时与当下 下载:26 浏览:313

马文·卡尔森1,2,3 桂菡4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国家剧院的概念根源于民族主义思想,戏剧始终同争取民族和语言独立息息相关。艺术对于建立国家的自我形象至关重要,建立国家剧院,是人们的艺术愿景、社会关怀以及浓郁的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国家剧院是提高戏剧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给民族戏剧文学注入新的动力,使戏剧达到一定高度或达到完美的程度,树立新文化、新语言、新政治的重要场所。国家剧院用戏剧鼓励表达人们对新型民族文化的愿望,是民族意识的警钟,是民族精神、民族语言的守护者,是我们辉煌与悲伤的过去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命运的使者。尽管目前欧洲对于民族主义的热情有所消减,但人们不排除建立国家剧院的可能性,因为国家剧院是象征国家独立的"文化纪念碑"; 20世纪90年代组织的欧洲剧院联盟,该联盟目前缔盟了许多国家剧院,更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与方向。

对抗与争议——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一种动力机制 下载:98 浏览:501

李道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公元2000年前后是韩国电影100年的特殊节点,在此前后兴起的电影史写作热潮,是韩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成就。对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考察,主要建立在由韩国电影史学者撰写、并被翻译成中文的韩国电影史著述的基础之上。在全球及东亚视野里,韩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倾向于正视因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创伤记忆、分断焦虑与抗争格局,主要通过殖民/反殖民、分裂/统一以及全球/在地等二元对立的叙述框架和历史分期,因应一个世纪以来激荡在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运动,在解放与开放的史论结构中,纳入有关历史叙述的对抗与争议的动力机制,进而呈现出韩国电影史之于其他各国电影史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亚美尼亚民族起源论:一个民族主义话语之争 下载:63 浏览:293

亓佩成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亚美尼亚民族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持久和稳定的民族特性。历史上,他们居住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及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南高加索地区,是一个文化上孤立的族群。关于亚美尼亚民族起源的研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总体上来说,主要有本土说和外来说两种。然而,在南高加索地域冲突的背景下,本土说和外来说已不再单纯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掺入了为现实政治利益服务的民族主义因素,成了一个为领土占有权合法性辩护的民族主义话语之争。

巴基斯坦民族语言运动历史形态及其成因考察 下载:68 浏览:392

谭蓉蓉舒美拉·费尔多斯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1947年随着印巴分治方案的实施,巴基斯坦独立并建立自治领。然而,巴基斯坦甫一建立就面临国内民族主义运动的问题,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分裂,并在1971年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后继续影响西巴基斯坦的稳定与统一。其中,巴基斯坦民族语言运动是巴基斯坦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厘清巴基斯坦民族语言运动的历史形态及其成因有助于解读自独立以来一直影响巴基斯坦的民族问题。

抗战时期成吉思汗身份象征的建构与展演——以成陵西迁为中心 下载:45 浏览:244

张若愚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自东向西逐步沦陷。应时局所需,南京国民政府对蒙古民族的英雄祖先成吉思汗初步建构其身份象征。全面抗战爆发后,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成为国共两党一致的期许与希冀,建构较为成熟的成吉思汗身份象征是凝聚蒙古民族共御日本的助推器与催化剂。1939年,为保护承载着蒙古民族至高精神寄托的成吉思汗陵寝免遭日本攫夺破坏,国共两党与蒙汉各族民众通力合作完成西迁,并在此后继续以各种形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典礼与仪式操演,完备成吉思汗"中华民族英雄"身份象征的政治展演。国共两党通过仪式政治的演绎、宏大场景的塑造与纪念话语的造势,一面阐释、宣传民族主义,帮助蒙古族人民初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保持蒙古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演进;另一面展开政治竞争,在宣示权威的同时争夺蒙古族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整合蒙古民族,形塑政权正统性。

寇松时期英印民族主义的萌芽——以1905年孟加拉分割为例 下载:60 浏览:305

陈邹斌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给英属印度的两大宗教族群——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带来了灵感,他们逐渐有了现代政治的意识,并开始在英帝国提供的舞台上学习现代政治。时任英印总督寇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1905年孟加拉分割。它打破了自1857年兵变风波之后印度民族主义长期"蛰伏"的局面,开启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大门。孟加拉分割对印度民族主义产生了较大影响:印度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国大党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敌对意识加深了。

政治意识形态与学院知识分子话语的互动——《文艺月刊》(1930—1937)汉译文学研究 下载:95 浏览:489

熊婧 《文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宣部创办的《文艺月刊》,是1930年代刊载汉译文学数量最多且质量精良的刊物之一。这一方面缘于南京国民政府提倡"民族主义文艺"、以欧美文学对抗苏俄文学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以国立中央大学师生为主的学院知识分子的合作。政党借助学院的文化资本树立权威、宣传"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文艺月刊》具有学院化的文化立场和审美取向。同时,学院知识分子也在"文化民族主义"的共识下践行"学术救国"的理想。《文艺月刊》呈现了文学场内意识形态、美学观念、象征资本的互动,考察其汉译文学的面貌,更可呈现政党意识形态与学院知识分子的复杂关联。

体育新闻中的民族主义隐喻 下载:21 浏览:1374

杨梦迪 《中国新闻传播》 2024年6期

摘要:
隐喻是新闻媒体建构现实、映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媒体往往使用隐喻来描述新兴事物、界定事件或议题的本质及其意义。并且,由于隐喻的“不可证伪性”,它“成为媒体话语巧妙地、不漏声色地传达意识形态、偏见、刻板印象的最佳工具”。在本章中,笔者将首先阐述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之于民族主义的作用;其次对体坛+所有关于国足参加世预赛的报道文本进行统计梳理并加以分析,归纳总结体坛+使用了哪些隐喻来建构民族主义情绪,并就其如何通过隐喻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结合体坛+的新闻生产案例,进行了说明。

浅谈体育、新闻报道与民族主义的交融 下载:131 浏览:1241

杨梦迪 《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路思潮暗暗涌动,民族主义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体育由于其特殊的呈现形式,具备了承载民族主义的先天优势,因此成为民族主义表现最明显的路径。而这种表现,又进一步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在万众传播的时代,了解体育、新闻报道与民族主义之间有何关联,这种关联又如何产生,对于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思潮,利用其为民族复兴、社会建设助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尝试通过对民族主义的起源进行说明,并进一步探究其与体育、新闻报道的关系,为民族主义的相关研究作出补充。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