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商丘市大中型沼气建设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思考 下载:60 浏览:416

梁亚超 《中国农业》 2019年2期

摘要:
在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当下,畜禽粪污对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实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改善粪污污染环境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绿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通过建设沼气工程,采取"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能有效实现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进而解决养殖业污染和制约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鱼类环境耐受性与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 下载:80 浏览:457

郭红会1 胡振2 张金刚1 邹桂伟1 梁宏伟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2期

摘要: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溶解氧、水温和氨氮等水环境因子胁迫已成为制约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抗逆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鱼类对温度、低氧、氨氮、亚硝态氮、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及环境耐受性鱼类新品种的育种现状,提出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结果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立高通量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技术,深入解析鱼类响应环境因子胁迫的机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高效精准抗逆新品种的培育,为鱼类抗逆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 下载:51 浏览:354

徐嘉波 施永海 刘永士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沿程监测。结果表明:2019—2020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进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2.025±1.031)、(0.627±0.734)mg/L,经处理后排放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1.323±0.427)、(0.427±0.369)mg/L,两年间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67%、31.89%,系统整体对TN、TP的净化效果显著;系统各级沿程对TN、TP的去除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养殖尾水依次流经净化功能区,去除率逐级升高。研究表明:水生动物净化塘对TN的净化效果显著,多种水生植物组合的净化塘对TN、TP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随季节演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较高含量的TN、TP仍能保持良好的净化效果,水生植物净化塘在秋季对TN、TP净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76 浏览:477

邱楚雯 施永海 王韩信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4期

摘要:
为探究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环境及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传统养殖与立体种养2种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的16SrRNA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来分析水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典型关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方法分析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大于传统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传统养殖模式的较为类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传统养殖模式下,肠道的主要优势菌属为红球菌属,立体种养模式下肠道主要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弓形杆菌属、norankfnorank_oChloroplast、Elizabethkingia和支原体属。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H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与总悬浮固体(TSS)、总磷(TP)、总氮(TN)、pH和硝酸盐呈正相关。总氨氮(TAN)对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弓形杆菌属与TSS、TP呈正相关;不动杆菌属和支原体属与TAN、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呈正相关;魏斯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TSS、COD、TP、TN、硝酸盐、亚硝酸盐及TAN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可提高养殖系统的细菌多样性,降低病害暴发风险,有助于抑制蓝细菌生长,减小养殖对象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养殖模式能够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水体和暗纹东方鲀肠道的微生物群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下载:67 浏览:382

邱楚雯 袁新程 施永海 王韩信 谢永德 徐嘉波 税春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为了解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究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不同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系统不同组成的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分析了水体、底泥、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根际与根表、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肠道及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差异。结果表明: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6组样品细菌分布于62门1 503属,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27.7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16.37%)、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 (16.0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10.07%),主要优势菌属包括红球菌属Rhod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红杆菌属Rhodo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支原体属Mycoplasma;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蕹菜根际及根表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Epsilonbacteraeota、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凡纳滨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的功能性细菌分布略有不同,蕹菜根表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体、鲀肠道和虾肠道(P<0.05),蕹菜根际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水体和蕹菜根际固氮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虾肠道、底泥和鲀肠道(P<0.05)。研究表明,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不同组成(底泥、水体、蕹菜根际与根表、养殖对象肠道)由于功能不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蕹菜根际及根表包含有相对丰度较高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有助于促进氮循环,提高系统中氮的利用率,而养殖对象肠道中既有有益菌也有致病菌属。

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低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肝胰腺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72

李会峰1,2,3 李二超1 徐畅1 周利1 陈立侨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1期

摘要:
为探究低盐度下水飞蓟素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效果,实验配制了水飞蓟素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0.1、0.2和0.4 g/kg的4种实验饲料,在低盐度(盐度为3)下养殖虾苗(0.080±0.002 g) 8周后,分析了水飞蓟素对对虾生长、免疫、肝胰腺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低盐度下,水飞蓟素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存活率、肥满度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②水飞蓟素能提高对虾消化酶的活性,0.4 g/kg组对虾的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2和0.4 g/kg水飞蓟素组能显著提高对虾肠道的消化酶活性。③水飞蓟素能降低低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氧化损伤,提高对虾的抗氧化能力。0.4 g/kg组对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升高,而肠道抗氧化能力没有明显变化。0.2 g/kg组对虾的肠道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变化。④低盐度下,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改善了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结构。随着水飞蓟素含量的增加,对虾肝胰腺结构更为完整,肝小体排列紧密,肝小管横切面呈规则的多角星形,且含有大量的分泌细胞(B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⑤对虾摄食添加0.4 g/kg水飞蓟素的饲料后,拟杆菌门和纤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研究表明,水飞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有效缓解凡纳滨对虾的低盐应激,提高对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改善肝胰腺组织结构,并且会对肠道菌群组成产生影响。

大鲵幼体蛋白质的需求量 下载:85 浏览:457

王双1 李战福1 李虹2 黎学练3 雷登华3 朱成科4 林仕梅1 陈拥军1 罗莉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 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盐度对褐菖鲉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41

严银龙 袁新程 施永海 刘永士 谢永德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解盐度对褐菖鲉Sebastisucus marmoratus幼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在室内水泥池(6.5 m×2.5 m)、水深1.3 m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5、7.5、10、15、20、25、30)对体质量为(3.65±0.82)g褐菖鲉幼鱼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摄食率、饲料系数的影响试验,以及在水浴静水条件下,不同盐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褐菖鲉幼鱼在10、15、20盐度组中生长较好,成活率分别为97.50%、98.33%、91.67%,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904、2.001、2.077%/d; 5、7.5和30盐度组褐菖鲉幼鱼成活率分别为0%、19.17%、76.67%,均显著低于10、15、20盐度组(P<0.05);各组褐菖鲉幼鱼饲料系数为1.230~1.367,其中15、20和25盐度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7.5和30组(P<0.05),而10、15、20、25盐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褐菖鲉幼鱼摄食率为1.282~2.157%/d,其中15、20和25盐度组摄食率均显著低于7.5和30盐度组(P<0.05),而10、15、20、25盐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盐度为7.5~30范围内,褐菖鲉幼鱼耗氧率(OR)和排氨率(AR)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在盐度为15和25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137 mg/(g·h)和10.406μg/(g·h),之后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耗氧率与盐度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即y=-0.0002x2+0.0091x+0.0512(R2=0.9287);褐菖鲉幼鱼的O/N值范围为12.160~16.415。研究表明,褐菖鲉幼鱼具有较强盐度耐受能力,可通过调节生理代谢水平适应低盐或高盐水体,比较适合其生长和代谢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5~25。

光强、温度和N/P比对坛紫菜叶状体单性生殖发生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3

付阳阳1,2,3 丁洪昌1,2,3 林琪4 钟晨辉1,2,3,4 刘长军5 严兴洪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为探究培养条件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性生殖发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强、温度和N/P比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单性生殖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当光强为10~40μmol/(m2·s)时,藻体生长缓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晚;光强增至60~80μmol/(m2·s)时,藻体生长加快,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同时提前。温度为17~20°C时,藻体生长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推迟;23°C时藻体生长最快;而29°C组的藻体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得到促进。N/P比为16∶1处理组的叶状体比其他处理组(1∶1、4∶1、32∶1和64∶1)均生长变快,N/P比为64∶1时叶状体生长最慢,但易成熟、易发生单性生殖。因此,在高光强、高温和高N/P比下,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均提早,说明这些因素对坛紫菜叶状体单性生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育肥饲料中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三疣梭子蟹育肥性能、生理代谢指标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502

吴仁福1 龙晓文1,2,3 侯文杰4 潘桂平4 董志国5 成永旭1,2,3 吴旭干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三疣梭子蟹育肥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采用混合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1∶1)分别替代饲料中0%、25%、50%、75%和100%的鱼油,制成5种等氮等脂育肥饲料(分别记为饲料Diet 1~Diet 5)对生殖蜕壳后的三疣梭子蟹雌体[初始体质量为(150±25) g]进行45 d的育肥养殖。结果显示:(1)饲料中鱼油替代对雌体成活率(SR)、增重率(WGR)、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和总可食率(TEY)均无显著影响。(2)各组雌蟹肝胰腺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苹果酸脱氢酶(MDH)、脂肪酶(LPS)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TG和LPS水平均在Diet 5最高,MDH活性在Diet 1组最高,而LPL活性在Diet 2组最高;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分别在Diet 3和Diet 4组最高。(3)Diet 1组肝胰腺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Diet 2和Diet 3组,而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均在Diet 4组最高;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在Diet 1组最低,Diet 2组最高,而ALP活性在Diet 1组最高。(4)不同饲料组肌肉中粗蛋白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显著,均以Diet 3组最高;Diet 3和Diet 4组肝胰腺中的粗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均相对较高;此外,卵巢中的粗蛋白含量在Diet 3组最高。(5)饲料中鱼油替代水平对三疣梭子蟹肌肉、卵巢和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随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n-3 P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随饲料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育肥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三疣梭子蟹雌体成活和卵巢发育等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肝胰腺中甘油三酯、粗脂肪、n-6 PUFA含量、部分抗氧化和免疫指标;50%的鱼油替代水平可提高卵巢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因此,混合植物油可以替代三疣梭子蟹育肥中50%的鱼油。

血鹦鹉家系的体型性状判别分析及遗传差异分析 下载:45 浏览:476

李春艳1 吴会民1 李婵2 刘肖莲1 白晓慧1 张先光3 付志茹1 姜巨峰1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揭示不同体型血鹦鹉家系(Vieja synspila Hubbs♀×Amphilophus citrinellus Gunther♂)的种质差异,对不同血鹦鹉家系开展体型性状判别分析及遗传差异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对血鹦鹉家系进行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函数,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检测血鹦鹉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LM)筛选与经济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利用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利用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较为成功,判别准确率为95%;6个微卫星标记均能在2个血鹦鹉家系中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扩增片段大小为174~416 bp;各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32~3.908,期望杂合度(He)为0.031~0.756,观测杂合度(H_o)为0.031~0.96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30~0.696,YT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JT家系;分子标记Vsac05与体长/体高和全长/体高显著相关(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该标记的AC、AD、BC基因型只在YT家系中出现,等位基因C(375 bp)是YT家系特有的基因。研究表明,分子标记Vsac05可用于血鹦鹉分子育种,以提高血鹦鹉鱼的优级率。

探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50 浏览:554

陈琼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让水产业面临较大的挑战,水产业对原有的结构进行更改,符合新时代对水产业的实际需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水产业长久稳定的发展,需要对基层水产技术积极推广和宣传,让更多渔民知道水产技术,为更多从事水产业的人们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这一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针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推广当中的问题,不断完善与优化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可以跟紧时代的脚步,使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渠道,全面扩大水产养殖业的规模,为相关渔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措施进行全面阐述,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 下载:53 浏览:545

阮奕恕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广东地区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本文介绍对虾养殖的背景与现状;同时还分析传统养殖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接着,详细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原理与优势;然后,探讨广东地区应用该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在效益;最后,总结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的前景和意义。

浅谈渔业养殖领域的水产技术推广 下载:48 浏览:527

陈琼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渔业养殖领域的水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渔业养殖领域的水产技术推广的完善措施进行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采用多元化销售方式、构建完善的推广制度,以此来进一步推广和宣传好水产技术,同时促进渔业养殖领域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信息化在渔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54 浏览:567

刘辉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在现代化经济生产中,渔业技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渔业技术多半情况下是在我国沿海地区发展,需明确推广渔业技术推广想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技术体系,融入现代化的推广手段,提升机械化的生产水平,并且打造专业化的队伍,做到可持续发展,满足渔业技术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渔业生产的综合效综合质量,助力现代化经济队伍的发展。

探析北方高寒地区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 下载:77 浏览:824

王阔 《中国水产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小龙虾由于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小龙虾的养殖区域由我国长江流域地区,逐渐向北方地区进行扩散。小龙虾的养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虾苗繁殖培育到加工出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三大产业的重点养殖项目。本文从北方高寒地区小龙虾养殖流程出发,分析养殖技术要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发展研究 下载:62 浏览:668

唐越 《中国水产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海水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海洋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研究系统,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特别是在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投入水平低、人才紧缺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海洋科技研究与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在思想上提高对其战略意义的认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培养人才,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突破关键科技问题,推动海水养殖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下载:60 浏览:652

海婷 《中国水产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水产养殖又称养殖渔业,主要养殖鱼类或各种海鲜,以供食用。目前,水产养殖正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格外重要,因为海洋野生鱼类资源正在减少,所以发展水产养殖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

浅谈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下载:55 浏览:575

王阔 《中国水产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随着淡水鱼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更多养殖户投入到了该养殖行业中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得淡水鱼养殖产业遇到了更多机遇,但同样也出现了较多问题。如何确保鱼苗茁壮生长、避免因疾病侵袭造成减产现象出现,是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主要问题。本文对淡水鱼健康养殖及其中的常见疾病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并提出具体可行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希望可以有助于淡水鱼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及其要点分析 下载:63 浏览:687

丁光萍 《中国水产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水产养殖行业逐渐进步与发展,为提升养殖的效率和质量,相关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于此,简单分析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特点,并深入探究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技术要点,具体涉及南美白对虾工厂化淡化技术、南美白对虾高位棚标粗技术等内容,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