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520

高珍珍1 王蓉2 龚松玲1 冯香诏1 田玉聪1 刘章勇1 金涛1 《中国土壤》 2020年7期

摘要:
为探明油菜、蚕豆、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单施化肥(NS)、油菜秸秆+化肥(RS)、蚕豆秸秆+化肥(BS)和小麦秸秆+化肥(WS)4个处理对稻田土壤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NS处理,秸秆还田(RS、BS和WS处理)对nirK基因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 0.05),而RS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BS和WS处理(P <0.05)。Venn分析结果显示,相比NS处理,秸秆还田增加了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此外,RS处理增加了unclassifiedProteobacteriamiscellaneous,BS和WS处理增加了红细菌目(Rhodobacterales)。相比NS处理,秸秆还田改变了nirK基因微生物的共有目群落组成,而秸秆类型显著改变了共有目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还田秸秆类型对nirK基因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目水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油菜秸秆还田的影响强于蚕豆和小麦秸秆。

稻-稻-油轮作土壤解磷菌与解钾菌的分离与鉴定 下载:79 浏览:481

张立成1,2 杨敬林3 王璟3 黄蔚3 杨胜3 胡德勇3 《中国土壤》 2018年10期

摘要:
利用湖南省安仁县渡口乡的长期定位试验平台(建于1985年4月),研究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芽胞杆菌丰度变化以及对作物产生促生长作用的解磷菌和解钾菌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7月、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从试验点采集土壤样品、测定芽胞杆菌丰度、分离解磷和解钾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和能力测试。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芽胞杆菌的数量较稻-稻连作土壤高24%36%。通过Blast在线比对,发现轮作和连作土壤中解磷和解钾菌属类存在不同,但优势菌类均为芽胞杆菌。通过解磷和解钾量大小分析,发现分离自轮作土壤和连作土壤的菌株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稻-稻连作相比,稻-稻-油菜轮作能够提高土壤中芽胞杆菌的丰度,且影响解磷菌和解钾菌的种类。

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67 浏览:494

朱丹丹 廖世鹏 丛日环 李小坤 《中国土壤》 2018年9期

摘要:
开展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动态变化研究,揭示茬口土壤的真实供钾能力,为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水稻收获后连续不定期取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结果表明:培养试验中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土壤沸硝酸-钾、冷硝酸-钾和四苯硼钠-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水稻收获后土壤非交换性钾向交换性钾转化,但有效钾总量保持不变。田间试验条件下,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显著增加,其他形态的钾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秸秆钾的释放等环境因素有关。两种试验条件下,武穴土壤不同形态的钾含量变化均不显著,说明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变化因土壤性质而异。可见,水稻-油菜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在水稻收获后有升高的趋势,其增幅受土壤类型和秸秆还田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硫苷在甘蓝型油菜中的作用及合成代谢研究 下载:81 浏览:507

姚琳 咸栓狮 范建春 孙璇 耿振刚 杜春芳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硫苷及其降解产物在植物风味、植株防御、人类抗癌保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中,但菜籽中的硫苷在加工过程中会生成对禽畜类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严重降低了菜籽粕的饲用价值,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来实现油菜种子中硫苷含量降低而其它组织中硫苷有效保留甚至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综述了甘蓝型油菜中硫苷的作用及其合成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并就存在问题和未来硫苷代谢调控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稻秸还田方式对酸性和碱性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长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311

梅沛沛1 余常兵2 吴言凤2 李银水2 胡喜巧1 黄玲1 《土壤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网室,以油菜为供试作物,用土培盆栽的方法,设秸秆不还田(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覆盖还田4个处理,研究稻秸还田方式对酸、碱性土壤养分形态与含量、微生物数量和油菜生长的影响,以期选出适合酸、碱性土壤的稻秸还田方式。结果表明:(1)稻秸还田方式对油菜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处理增加最多,该处理成熟期在酸性土壤上比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和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处理各养分平均分别增加48%、10%和47%。(2)4种稻秸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均产生影响,但是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促进真菌数量的增加,该还田方式在碱性土壤上对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效果显著。(3)各生育时期油菜生物量以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方式为最高,且酸性土壤高于碱性土壤。总之,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效果最好,更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物量;而在碱性土壤上则以秸秆覆盖还田方式最好。可见根据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是必要的。

双季稻-冬闲/油菜田长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质量特征 下载:28 浏览:336

黄得志1 盛浩1,2 潘博1 张振华2 周萍3 《土壤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为了解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高产双季稻田的土壤肥力质量特征,选取湘南地区紫泥田毗邻的长期(> 30 a)种植双季稻-冬闲田和双季稻-油菜田,综合分析0~20 cm表土的7项物理性质、14项化学性质、2项生物性质共计23项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计算了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与长期双季稻-冬闲田相比,长期双季稻-油菜田的土壤略显紧实,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下降13%~14%,土壤呈酸化趋势,pH降低0.27个单位;此外,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钙、镁含量也分别降低10%、27%和25%。然而,土壤全磷、有效磷、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大幅提升51%、39%、33%和3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22%。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8项指标:容重、黏粒、毛管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钙、有效镁和有效铜。双季稻-冬闲田和双季稻-油菜田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为0.72和0.78,即后者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前者;长期种植模式下,水稻土肥力质量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土壤有机质,也要重视其他土壤指标,特别是土壤养分有效性。

施用沼肥对土壤和油菜中重金属Cd、As的影响 下载:60 浏览:396

李轶 巩俊璐 张辉 曲壮壮 卢丹妮 于嘉琪 张镇 谷士艳 《土壤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沼肥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肥,为了研究施用沼肥对土壤和油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Cd、As为研究对象,用盆栽的方式,以抗病苏州青油菜为种植作物,选取棕壤土,通过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研究沼渣与沼液配合施用和猪粪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及油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沼肥的合理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沼渣沼液配合施用和猪粪化肥配合施用可以增加油菜鲜重;沼渣沼液配合施用后,土壤中重金属Cd含量无明显变化,重金属As的含量明显增加,过量施用沼渣沼液后土壤重金属As含量降低;沼渣沼液配合施用会显著降低油菜茎叶部Cd、As含量以及茎叶部Cd、As富集系数。过量施肥对茎叶部Cd、As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油菜茎叶部Cd、As富集系数。

栽培水氮条件及采后贮存时间对油菜产量及其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332

张莹1 郑丽红2 《土壤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油菜为供试作物,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水控制上限、氮素用量对油菜产量及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水氮条件栽培的油菜植株体在贮存期间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供水越充足(灌水控制上限值越高)、氮素用量越多,油菜产量越高;而油菜收获采摘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随灌水控制上限值增高而下降、随氮素用量增加而上升;采摘后8天贮存期间硝态氮含量呈高-低-高-低趋势变化,而亚硝酸盐则呈一单峰态变化,在贮存2~4 d硝酸、亚硝酸盐含量均有峰值出现;水分栽培条件对贮存期间油菜植株体硝酸和亚硝酸含量有显著影响,同一贮存时间、不同水氮处理比较,高灌水控制上限值、低氮素用量处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低于低灌水控制上限、高氮素用量处理。

五个超高含油量油菜品种在武陵山区的比较试验初报 下载:74 浏览:489

许洪富 《中国农业》 2020年2期

摘要: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对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适宜武陵山区种植的高产、超高含油量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对5个超高含油量油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庆油3号、庆油8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产量高、抗病强、出油高、品质优,适宜在武陵山区推广种植;中油杂19、华油杂50可在做好菌核病防控工作基础上慎重推广;华油567的植株整齐度差、菌核病重、产油量低,不适宜在武陵山区种植。

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 下载:88 浏览:506

赵菊昌 《中国农业》 2018年12期

摘要:
油菜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重中之重的产业,在我国河南等地广泛种植,我国油菜产量、销量和需求量都在世界前列。但油菜培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病虫害问题,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所以病虫害防治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以油菜病虫害防治为主题,从病虫害主要类型及特点、造成病虫害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油菜种植中的应用对策 下载:81 浏览:456

陈敏 《中国农业》 2018年11期

摘要:
在油菜种植中,相关部门要整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管控具体操作流程,为地区经济效益优化奠定基础。基于此,简要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重庆市荣昌区昌州实际情况系统化阐释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油菜种植中的应用,仅供参考。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下载:74 浏览:513

宋培玲1 燕孟娇1 张键1,2 皇甫海燕1 郝丽芬1,2 皇甫九茹1 贾晓清1 史志丹1,3 吴晶1,2 李子钦1,3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戊唑醇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68μg/mL,氟硅唑和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1.90,5.55μg/mL;氟硅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11μg/mL。戊唑醇、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0.33,0.67μg/mL。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对油菜黑胫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361

厉雅华1 张向前2 路战远2 程玉臣2 张德健1 刘战勇1 李福1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深松秸秆还田(DT)5种耕作方式对播前和收获后油菜田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免耕秸秆还田(NT)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高,旋耕秸秆还田(RT)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不同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明显;0~60 cm土层平均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土壤脲酶活性除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处理、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处理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外,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深松秸秆还田(DT)处理均表现为播前>收获后。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T-DNA插入突变体表型特征分析 下载:92 浏览:546

​史志丹1,2 宋培玲2 郝丽芬2 皇甫海燕2 燕孟娇2 杨永青2 吴晶2 赵丽丽1 李子钦1,2 《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鉴定油菜黑胫病菌T-DNA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黑胫病菌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胞外酶进行研究。【结果】大部分突变体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异;突变体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低于野生型菌株,只有1个突变体产孢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所测突变体中53%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致病性无显著差异;有7个突变体致病性显著升高,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均可分泌蛋白酶和淀粉酶,不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结论】获得了与野生型菌株表型最为相近的突变体T34,为黑胫病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油菜黑胫病的病原、病害循环及其传播危害 下载:92 浏览:535

宋培玲1 吴晶1,2 史志丹1,2 郝丽芬1,3 皇甫海燕1 燕孟娇1 皇甫九茹1 贾晓清1 李子钦1,2 《农业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油菜黑胫病(Phoma stem canker),其病原由强弱两种致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biglobosa)组成。目前,除中国和印度外,Leptosphaeria maculans已是严重制约世界各国油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各大主产区均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中国,油菜黑胫病的发生危害亦呈扩展蔓延趋势,自1999年首次分离鉴定出黑胫病弱致病性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后,随后短短的十几年,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发生危害由部分省市扩展到了14个省的42个市(县)。目前,由于Leptosphaeria biglobosa未对我国的油菜造成明显的损失,故而人们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其在世界各国的发生危害、扩散蔓延及演化规律显示,Leptosphaeria biglobosa可逐渐被Leptosphaeria maculanske所取代,即Leptosphaeria maculans对我国的油菜及十字花科作物生产构成了威胁。

油菜-水稻轮作标准化种植技术与流程研究 下载:112 浏览:2203

王文杰1 李娟2 李四开3 罗小菊4 《中国农业》 2024年5期

摘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产品生产与管理活动中,相关农业工作者应该积极革新自身的工作方式,将新型农业工作理念与手段融入其中,这样也就能够改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中各种制约性因素出现的可能性。油菜-水稻轮作标准化种植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流程与技术标准展开。基于此,本文更是有针对性的从油菜-水稻轮作标准化种植流程、油菜-水稻轮作标准化种植技术要点,两个层面展开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以期为油菜-水稻轮作标准化种植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油菜种植中的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91 浏览:2130

李琳 《中国农业》 2024年4期

摘要:
油菜是一种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其含有多种营养元素,不仅是一种蔬菜,油菜原产于我国,且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对于一些疾病还有很好的疗效,在南北都可以种植,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年四季都可以出产,才得以广泛种植。本文作者根据生产实践,对油菜的高产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介绍,供参考。

基于植被高光谱数据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 下载:320 浏览:2871

包栎炀 《中国土壤》 2021年5期

摘要:
高光谱数据目前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探究油菜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的光谱曲线变化,通过光谱变换提取植被的光谱特征参数,再与土壤Cd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红边峰值与Cd含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可以用于后续回归计算,结合植被原始光谱、变换后光谱与重金属浓度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到的特征波段,建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反演模型,最终的研究表明经包络线变换后的光谱得到回归模型效果较好,回归的R2为0.719,RMSE为0.025g/kg。本文所用的方法对其它植被以及重金属污染具有参考和推广意义,拓宽对土壤Cd含量以及其他重金属的监测渠道。

油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下载:163 浏览:2647

谷日青 李检春 资易成 陈列标 《中国农业》 2023年5期

摘要:
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攀升,国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油菜常出现在国民的一日三餐里,先进的油菜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可以保证油菜的正常生长,提升油菜的收割产量,让国民吃到更健康、更绿色的油菜。基于此,本文从油菜种植环境入手,对现有油菜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不足提出几条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油菜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下载:276 浏览:2373

木丽云 《中国农业》 2022年8期

摘要:
是一种优质的经济作物。近年来,由于市场对油菜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对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病虫害是制约其正常生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其进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如此,可更好地保证油菜的生产和品质,为广大的人民供应高品质的食用油。因此,本文从油菜种植和病害控制两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以期对促进我国的经济粮食发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