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布局分析 下载:24 浏览:171

孙玉玲1.2 胡智慧1 秦阿宁1 滕飞1.3 林汉辰4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压力增大以及能源转型加速,氢能以其清洁、灵活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受到全球瞩目。2000年以来,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氢能上升到能源战略高度,通过战略布局、项目开发以及示范应用,在氢能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各主要国家氢能产业战略重点、目标和发展水平,从文献计量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氢能先行国家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研究表明,全球新一轮氢经济浪潮已经拉开序幕,各主要国家正在加速布局氢经济;与氢能先行国家相比,中国氢能在顶层设计、产业技术掌控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上有一定差距。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引导;产学研结合提高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布局绿色氢经济;同时重视氢能下游多元化利用。

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制氢和充电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下载:17 浏览:159

徐达成1.3 高怡晨3 谢欢1.2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车辆的重视,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已成为当前新能源车辆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其主要补给方式分为氢气和充电两种形式。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各国对于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规划和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的优势,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差距;并详细解释了水电解制氢、重整制氢和工业副产气制氢等制氢技术以及无线充电、换电技术和大功率充电等充电技术,分析了当前我国在该方向的标准发展情况;提出对我国而言,大力发展水电解制氢和动态无线充电产业,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对换电技术的公共产业实施、加速对氢电合建站的建设以及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力争走在世界前沿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建议,相关结论可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参考。

高压储氢气瓶性能试验方法比较 下载:28 浏览:184

杨博 袁奕雯 王洁璐 《装备技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氢能燃料作为清洁的燃油替代能源已经被广泛接受及应用,保证氢燃料的关键储能部件储氢瓶的安全是氢能燃料推广的前提。为了对储氢瓶的风险进行控制,欧盟的法规体系中对储氢瓶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诸多要求,其本质是要求储氢瓶必须通过严苛测试验证。以欧盟法规标准体系中GTR13、ECER134及EU406/2010为主干进行梳理,重点比较了欧盟标准对高压储氢瓶执行严苛测试要求的异同,并就重点试验项目进行了讨论。

某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基于隔振器的随机振动特性分析 下载:77 浏览:505

刘彦萍1,2 罗仁超1 张昊1 温序晖1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10期

摘要:
车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结构应满足道路复杂的多工况试验条件。为提升车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结构振动可靠性,对使用钢丝绳隔振器的某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进行了随机振动试验分析,揭示了钢丝绳隔振器的刚度参数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钢丝绳隔振器,有助于系统的抗振性能满足SAE-J2380[1]随机振动测试要求。

叉车用燃料电池概述 下载:85 浏览:492

温序晖 杨海玉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3期

摘要:
叉车作为工业车辆,在物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对应用环境要求的提高,电动叉车渗透比例越来越高。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作为叉车电动化解决方案的一种,具有充能快、清洁高效的优点,本文探索燃料电池应用于叉车的应用场景及技术要求,对拓展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钛基钙钛矿阳极的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402

林佩俭 苗鹤 王洲航 陈斌 武旭 扬袁 金良 《新材料》 2020年10期

摘要: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化学能直接连续转化为电能的高效、环保的发电系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第四代燃料电池,其结构为全固态结构,在中高温条件下工作。SOFC具备燃料范围广、材料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发电效率高、余热利用价值高等优点。SOFC阳极为从外界输运过来的燃料与从阴极传递过来的氧离子发生电化学反应提供场所。开发高性价比的阳极是提高SOFC性能、降低其制造成本的关键。SOFC阳极材料包括贵金属、Ni基材料、Cu基材料、钙钛矿等。然而,贵金属阳极受成本制约较为严重,Ni基阳极在使用碳氢燃料时易产生积碳而降低其使用寿命,Cu基阳极的电化学活性较低。钙钛矿阳极因其稳定的结构、较高的抗积碳和耐硫毒化能力而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各类钙钛矿阳极的报道层出不穷。钛基钙钛矿因其较好的催化活性、电化学稳定性、抗硫中毒及抗积碳性能成为近年来SOFC阳极研究的热点。但相较传统Ni基阳极,钛基钙钛矿仍存在催化活性和电导率较低等问题。因此,若将钛基钙钛矿阳极直接应用于SOFC中则无法满足大功率放电需求。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可以采用掺杂、复合改性等方法来提高钛基钙钛矿阳极的电化学活性。本文以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La掺杂钛酸锶、Y掺杂钛酸锶和其他体系的钛基钙钛矿作为对象,重点讨论了钛基钙钛矿的改性方法(如掺杂和复合)和研究进展,并给出钛基钙钛矿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为高活性、高稳定性SOFC钙钛矿阳极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BP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的PEMFC系统建模 下载:44 浏览:401

柯超1 甘屹1 王俊1 朱荣杰2 陈伟2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为分析燃料电池系统特性,采用BP神经网络结构辨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模型,模型输入为系统实际输入,模型输出为电堆输出电压和电堆工作温度。由于PEMFC系统是一个时变非线性系统,采用一种串-并联前向神经网络辨识结构模型,将模型前几个时刻输出作为模型输入,使得静态网络结构具有动态特性。BP网络模型通过PEMFC系统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辨识。训练完成后BP网络模型输出与实际系统输出基本一致,结果表明BP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反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输出电压和电堆温度特性。

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下载:21 浏览:221

曾洪瑜 史翊翔 蔡宁生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发电方式,兼具效率高、排放低、安全无噪音等优点,是分布式供能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燃料电池既可以利用传统煤炭、天然气,也可以融合可再生能源实现削峰填谷。在传统煤电领域,散煤的利用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通过直接碳燃料电池技术,有望解决散煤利用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问题。联合天然气管网,基于燃料电池的微型热电联供系统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相比传统的热电分供模式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电解池作为燃料电池的逆过程,可将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实现"三弃"电力的有效转化,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供应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组成部件的研究进展 下载:84 浏览:417

翟力学 陈祥 张彤 《能源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结合近期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及电子转移机制,深入探讨其主要组成部件与发展趋势,根据产电菌氧化反应所需碳源和能源不同,着重从微生物学角度对产电菌进行分类,指出并分析其实际应用与推广的瓶颈所在,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系统运用复合模糊逻辑控制的研究 下载:35 浏览:364

周圣哲1 崔强2 张懋源3 夏国廷1 王凯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合理分配不同动力源的输出功率是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燃料电池+蓄电池(FC+B)"混合动力汽车,提出一种用复合模糊逻辑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根据负载需求功率、蓄电池当前荷电状态(stateofcharge,SOC)以及目标区SOC动态调整功率分配。通过MATLAB/Simulink对所提出的复合模糊逻辑控制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证明,当蓄电池SOC适中时(以HSOC表示荷电状态值,当HSOC=60%时),SOC在复合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与功率追踪策略下变化基本相同,但前者的氢耗量减少0.54 g;当蓄电池初始SOC较低或较高时(分别以HSOC=39.8%和HSOC=80.2%为例),相较于功率追踪策略,该策略使蓄电池SOC逐渐接近目标区。运用复合模糊逻辑控制可以降低混合动力系统的总能耗,提高系统的效率,控制更加灵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微生物燃料电池能量收集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14 浏览:411

付承彩1 马凤英1 杨亲正2 《传感器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在废水处理和新能源开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MFC产电功率密度过低且不稳定,构成回路的外部电阻是一种耗能元件,能量均以热能的形式消耗,无法正常驱动电子器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设计一种适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收集系统包括静态管理系统和动态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是MFC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关键。能量收集系统可以将MFC产生的微弱能量存储变换,以合适稳定的输出间歇驱动负载,使MFC低能量输出具有了实际应用价值。重点阐述了针对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收集技术及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氢燃料电池系统在未来装甲车辆上的应用研究 下载:76 浏览:491

陈潇 王一拓 李中华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对氢燃料电池在车辆领域的运用进行了阐述,从功率匹配性、能量匹配性、系统安全性、环境适应性4个方面分析氢燃料电池成为未来装甲车辆驱动电能源的可行性,最后从车辆吨位、续航要求、体积功率比等方面分析预测了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带来的技术突破和作战效能变化.

载钯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复合膜用于乙醇的电催化氧化 下载:65 浏览:466

敖克龙 李大伟 姚壹鑫 吕鹏飞 魏取福 《材料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以发酵合成的细菌纤维素(BC)为载体支架,用一步化学还原法在BC上直接生长钯纳米颗粒(Pd NPs),制备出载钯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复合膜(Pd/BCF)。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结果表明,Pd NPs比较均匀地分散在纤维表面及介孔中,粒径约为10 nm,载量约为19.0%。电化学测试如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计时电流(CA)、计时电位曲线(CP)等的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碳材料载体和Pt催化剂相比,Pd/BCF对碱性介质中乙醇电催化氧化的活性显著提高,且在反应中的抗中毒能力较强。

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下载:99 浏览:505

王伟1 黄莉2 徐石明2 郑红娟2 曹驰3 高辉3 谢俊3 《电气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基于冷、热、电联产的燃料电池(Fuel Cell-Based Combined Cooling,Heating,and Power,FC-CCHP)系统可以极大地满足数据中心的降温、供暖需求,同时还能为数据中心提供部分电力。对一个向数据中心供能的FCCCHP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建立合理的经济指标模型,并采集国内某大型数据中心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仿真研究。结果分析表明,提高能源价格比和延长FC运行寿命都会给CCHP系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氢气储存技术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性能与效能的影响研究 下载:93 浏览:904

孟媛 《电力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氢气储存技术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性能与效能的影响。氢气储存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充能速度、安全性能及成本效益。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氢气储存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汽车应用中的挑战,我们发现,先进的氢气储存技术能有效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56 浏览:420

庞维强 张教强 《纳米技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催化剂和碳纳米管是燃料电池最制备方法,分析了纳米催化剂和碳纳米管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状况.认为,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纳米材料必将会推动燃料电池的迅猛发展。

基于ADVISOR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性能仿真 下载:166 浏览:788

易彬 曾超 甘元艺 冯杰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4年9期

摘要: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工具,不仅是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应用技术,而且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符合高质量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式。相较于传统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高性能等优点,同时也能解决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然而,目前以氢燃料为主要能源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部分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如整车性能参数测试、配置检验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等。因此,本文基于ADVISOR软件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仿真进行探讨,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各部件的设计、选型、参数确认提供参考依据。

浅析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仿真技术 下载:294 浏览:1093

杨达维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3年10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成功上市,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对于推动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而言,如何确保整车的安全、稳定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此,本文以某款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该车辆热管理系统设计,以及给出的仿真技术。最终该燃料电池汽车成功研发实现,运行工况良好,满足初期设计要求,对于类似汽车项目的研发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氢燃料电池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下载:82 浏览:1129

席占勇 安先龙 王青山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3年11期

摘要: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氢燃料电池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其中,氢燃料电池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作为民用航空领域的一种新型解决方案,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氢燃料电池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氢燃料电池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

混合动力机车牵引系统地面联调试验方案 下载:230 浏览:2377

宋进民 《动力技术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分析了氢燃料和蓄电池混合动力机车牵引系统的技术特点,讨论了地面联调试验的技术难点,提出牵引系统地面联调试验系统设计方案,验证了牵引系统设备性能能够满足性能指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