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统计预报应用及效果评估 下载:58 浏览:336

于晓东1 纪欣彤1 王闯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2期

摘要:
基于沈阳市统计预报中逐步回归及简易逐步回归模型,利用2017年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实况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标准化平均偏差等指标检验2种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显示:逐步回归及简易逐步回归模式均能够较好的表征污染变化趋势,2种预报模式预报对AQI均表现出春夏季优于秋冬季特点。逐步回归、简易逐步回归模式24 h预报效果优于48和72 h。其中简易逐步回归模式24 h级别准确率达到67%。

技术治官下的剩余信息生产权博弈——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例 下载:33 浏览:370

孙雨1 邓燕华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试图从信息控制权的视角探讨技术治官的实践。借鉴"控制权"的分析框架,我们将信息控制权分为信息激励权、信息解释权和信息生产权三个维度。随着统计、文档、制图、信息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和集成使用,中央政府在一些重要的任务环境中,基本掌握了信息的激励权和解释权,并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生产的能力。但信息生产权一方面受制于技术,另一方面容易为地方政府的行动所影响。因而,尽管中央政府采取技术压缩地方政府在信息生产上的空间,地方政府依然可以争取"剩余信息生产权"。本文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例,指出在强激励、不可解释的任务情境下,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策略,与中央政府就剩余信息生产权展开或明或暗的博弈。本文认为,"技术治官"的效果不仅有赖技术本身,还取决于作为"行动者"的地方政府的回应。

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建议 下载:44 浏览:448

杜忠义 郭琦 谢忱 赵跃华 吴杰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5期

摘要:
我国环境空气污染严重,特别是华北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地区。其中山西是空气污染严重地区之一。本研究在简要分析了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对污染物扩散去除的不利条件基础上,指出山西工业是以煤系产业占绝对优势的结构,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对照行动计划,对山西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其质量控制措施 下载:12 浏览:413

梅征 《低碳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在此背景下,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如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共同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空气污染是环境污染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想要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在解决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可以实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对空气污染因子做出及时的判定从而保证空气质量。本文就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体系建设要点探讨 下载:43 浏览:443

王晓彦 刘冰 丁俊男 高愈霄 鲁宁 宫正宇 李健军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3期

摘要:
历时五年之余,基于多方面探索实践,全国先行预报部门已逐步建立起集业务预报作业平台、预报值班制度、预报会商制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预报产品交换共享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部门间合作共享机制等为一体的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体系,为国家空气质量预报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修订思路探讨 下载:56 浏览:418

王晓彦 杜丽 解淑艳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11期

摘要: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自2005年首次颁布以来,十余年未经修订,直到2017年底完成了该规范的首次修订并正式发布。在本次修订过程中,基于广泛资料梳理和需求调研,编制组逐渐摸索出八个重点方向的修订思路,力求形成一部可切实指导各地开展手工监测的新规范。

陕西省空气质量时空差异研究 下载:62 浏览:478

杨飞1 易文利1,2 朱婵园1 董奇1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通过2016年12月2017年5月陕西省10个地级市6项常规大气污染物逐小时监测数据,分析陕西省冬春季大气污染现状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冬季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最差,陕南、陕北地区较好,进入春季后,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有显著提高;(2)冬季延安市SO2浓度异常高于其它城市,各市冬春季大气污染以颗粒物污染为主;(3)关中城市全天颗粒物污染较重,温度变化对O3小时浓度变化影响最显著,各市O3污染高频时段集中在午后。建议关中地区应加强冬季大气颗粒型污染物浓度控制,延安市应加强对SO2污染物排放的监管。

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调整研究 下载:90 浏览:504

刘智强1,2 孙凯1,2 丁洪泽3 于乐3 芮科4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立足常州大气环境质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源排放规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为基线,综合气象环境均一性分析、大气环境敏感区域识别的结果进行优化,再与城市总规"四区划定"进行协调性分析后最终确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调整方案。

养殖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78 浏览:577

高磊 张培培 王晓音 郑先格 宋银朵 《环境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养殖业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为人类提供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重要食品资源,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场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恶劣的空气质量不仅对养殖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养殖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甚至危害员工的健康与劳动效率。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养殖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探索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发展及优势探析 下载:122 浏览:1415

朱子博 《中国环境保护》 2023年5期

摘要:
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水平的提高,但伴随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2008年以来,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更加关注,我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2018年启动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经短短数年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各级部门通过紧紧盯住重点区域、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领域,深入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老百姓明显感觉蓝天白云更多了。诸多管控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自动监测技术,通过引入标准化的自动监测手段,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完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的收集。由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技术所具备的适应性广、监测时间长、数据获取稳定的优势,该手段已成为环境空气监测的主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生态环境战略推动下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践研究 下载:274 浏览:3026

​邵晓梅 《中国环境保护》 2021年12期

摘要:
在生态战略实施中,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是评价当地生态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内容则是在这一背景下所提出。本文撰写的主要目的在于为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十三五”成都市青白江区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下载:316 浏览:3263

​侯贤贵 《中国环境保护》 2021年9期

摘要:
根据“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成都市青白江区空气质量总体概况及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青白江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青白江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75.0%;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O3、NO2。从月变化来看,1月、12月的污染频率最高;从季度变化来看,优天数分布3、4季度居多,良天数每个季度较平均,污染天数与优天数分布相反;从各年变化来看,2016-2019年达标天数基本呈上升趋势,空气质量逐渐改善,2020年与2019年基本持平。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