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磷酸滴定在污染源超低排放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58 浏览:373

陈长松 《中国仪器》 2019年6期

摘要:
在污染源超低排放的大背景下,烟气脱硝及氨法脱硫后的烟气中存在过量的逃逸氨,带有逃逸氨的烟气进到在线监测设备系统的管路及仪表气室中会产生铵盐,而铵盐的产生对SO2准确测量产生影响,为满足烟气在线系统准确测量,磷酸滴定装置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重度盐渍化湿地土壤酶活性对生物炭添加及浅翻处理的响应 下载:86 浏览:496

田晓燕1 陆冠茹1,2 高楠1,2 杨锦媚2,3 于君宝4 韩广轩2 管博2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摘要:
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及浅翻处理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重度盐渍化湿地土壤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浅翻及生物炭添加对重度盐渍化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一的浅翻处理使土壤表层电导率提高,但浅翻处理并未显著改变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和总碳含量。添加高量生物炭后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表层孔隙度,土壤表层总碳、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浅翻处理不能提高酶活性,但配合中、高量生物炭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蔗糖酶的活性。综合来看,短期内生物炭的添加对于重度盐渍化土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96

田沐雨1 郭静1 武国慧2 汪景宽1 《中国土壤》 2020年6期

摘要: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限制因子。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广泛,且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带,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而,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磷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增温、CO2浓度升高、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等气候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蕉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周年动态变化及对植被覆盖的响应 下载:76 浏览:494

王攀磊1 徐胜涛1 何翔1,2 王永芬3 王美存3 杨佩文1 俞艳春3 郑泗军1,4 《中国土壤》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拟研究了植被覆盖对香蕉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覆盖植物对香蕉生产可持续发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亚热带干热河谷蕉园内,设置无覆盖、自然杂草和豆科覆盖3种植被覆盖方式,通过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土壤区域(种植区和覆盖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植被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蕉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呈明显的周年动态特征,从秋季至翌年夏季,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增加。(2)覆盖区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与种植区明显不同,前者土壤pH值、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高而土壤养分和含量、有机质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相对较低,后者反之。(3)植被覆盖可显著改变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无覆盖处理相比,豆科覆盖提升了覆盖区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以及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自然杂草区降低了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尤其在种植区,而相应增加了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升高。总体而言,蕉园豆科植物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可作为改善蕉园土壤质量的有效方式。

不同利用方式红壤磷素有效性的深度变化——以江西省余江县孙家小流域为例 下载:76 浏览:478

姚怡 王艳玲 高振 刘真勇 《中国土壤》 2019年12期

摘要:
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孙家红壤小流域的典型红壤区随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林地(F)、花生旱地(PU)、新稻田(NP,<30 a)和老稻田(OP,> 200 a),在0~40 cm深度每隔5 cm采集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全磷(TP)、有效磷(Bray P)、磷素活化系数(PAC)及有机磷(Po)、无机磷(Pi)与各组分磷的深度变化,探讨了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SOM)对红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孙家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红壤TP含量大小依次为:老稻田>新稻田>林地>花生旱地;除林地外,花生旱地与稻田土壤TP、Bray P、Pi和Po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稻田土壤Po含量及其占全磷的比例显著高于林地和花生旱地。花生旱地与稻田0~20 cm土壤中极有效磷(EAP)、中等有效磷(MAP)及EAP、MAP中的无机磷与有机磷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林地土壤。林地转为旱地和稻田,尤其是长期植稻可以促进土壤非有效磷(NAP)向利于作物吸收的EAP与MAP转化,因而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相关分析表明,随着SOM累积量的增加,四种利用方式红壤中EAP、MAP含量均显著提高。

不同有机培肥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66

叶会财 李大明 柳开楼 余喜初 黄庆海 胡志华 杨旭初 胡惠文 周利军 林小兵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基于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红壤双季稻种植模式下,不施肥、NPK、紫云英+猪粪+化肥、紫云英+猪粪+秸秆+化肥、紫云英+秸秆+化肥处理耕层土壤全磷、Olsen-P、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利用率35年的变化特征,以及Olsen-P与水稻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有效性略微下降。配施猪粪显著提高全磷、Olsen-P含量和磷素有效性,但显著降低磷肥利用率,增加磷的环境污染风险。化肥配合紫云英及稻草还田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磷素有效性保持稳定,但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Olsen-P的产量农学阈值为16.36 mg kg-1。

农牧交错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灌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76 浏览:474

樊如月1 李青丰1 贺一鸣2 王庆蒙1 《中国土壤》 2019年10期

摘要:
研究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灌木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阐明林下土壤养分分配及限制因素,为人工灌-草生态系统物质平衡和稳定维持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地为对照(CK),比较相同林龄不同密度人工小叶锦鸡儿灌木林下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与天然草地相同,小叶锦鸡儿人工灌木林土壤SOC和TN在0~5 cm出现明显地"表聚性",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2)该研究区土壤释放P素能力较强且含量相对稳定,但C素和N素含量总体偏低;其间,C/P受控于土壤SOC含量,N/P受控于TN含量,C/N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相对稳定。(3)在土壤养分平衡过程中,该地区低密度林(1200棵hm-2)各土层C、N、P含量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林,促进了土壤C素和N素的积累与循环,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

山东武河人工湿地对磷净化的长效性及其内源磷分布与释放 下载:76 浏览:479

李肖正 李宝 屈杰 林政全 李凯旋 王凤良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人工湿地运行的长效性值得关注,以山东省武河人工湿地为例,2017年10月选取10个和4个代表性采样点分别采集原位水样和柱状沉积物样,对该湿地正常运行10年后,其对水体磷的净化效果和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内源释放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河人工湿地运行10年后,对水体磷仍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净化效率在50%左右,出水口总磷(TP)浓度为0.29 mg L-1,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4个沉积物柱样均显示,沉积物各磷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为:无机磷(IP)>钙磷(Ca-P)>铁铝结合态磷(Fe/(Al-P)>不稳定态磷(LP)>有机磷(OP),IP含量最高,约占总磷的69%~95%,OP含量极低,与湿地来水息息相关;在IP中,沉积物Ca-P含量最高,表现为较为稳定的特性;空间分布上,不同点位各磷形态含量差异显著,进水口较近区域含量较高,垂向上,除Ca-P外,其他磷形态含量总体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湿地来水影响明显。静态释放实验表明,湿地不同点位沉积物磷的内源释放速率差异明显,4个点位总磷的沉积物-水界面释放速率分别为-1.98、-9.32、-11.99和-8.65 mg m-2d-1,均以吸附为主,距离进水口较近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有所降低,这对人工湿地的长期运行具有指导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除Ca-P外,沉积物其他磷形态同有机质(LOI)表现出较好相关性,沉积物磷形态和LOI来源相对一致,主要为临沂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尾水,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较小。

四种典型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481

邓天天 段海煦 刘碧波 马培 孙雪梅 范靓慧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以空白土壤和人工制备的不同浓度铜、砷、镉和铅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pH值、温度和柠檬酸浓度条件下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过程的等温和吸附动力学的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白土壤和As污染土壤吸附磷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Temkin方程,Cu、Pb、Cd污染土壤吸附磷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空白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吸附磷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方程;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吸附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污染物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且随外在环境因子的改变而不同。当重金属元素铜、铅、砷、镉的含量分别为200、80、25、0.8 mg kg-1时:pH值为5时,重金属对土壤吸附磷抑制作用最小,土壤吸附磷量分别降低了30.18%、13.54%、30.74%、37.23%,其抑制作用程度为:Cd> As> Cu> Pb;土壤吸附磷量与温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温度变化为25~45℃时,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分别增大了17.14%~28.83%、6.72%~16.05%、8.68%~9.13%、10.30%~23.45%,同一条件下重金属对土壤吸附磷抑制作用程度为Cu> Cd> As> Pb;重金属污染土壤吸附磷量与柠檬酸浓度成负相关,柠檬酸浓度为50 mg L-1时,土壤吸附磷量分别降低了19.87%、21.94%、23.18%、24.84%,相同柠檬酸浓度下其抑制作用程度为Cd> As> Pb> Cu。 还原

不同温度生物炭对油茶林红壤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75 浏览:478

张桃香 郑钰铟 陈辉 《中国土壤》 2019年6期

摘要:
烧制生物炭是油茶饼粕再利用的一项新措施。以福建油茶林红壤和不同温度(300℃和600℃)烧制的油茶饼粕生物炭为研究对象,在连续120 d微宇宙培养实验基础上,对不同时间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生物炭对土壤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00℃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前30 d,而在整个120 d培养阶段,600℃生物炭对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可溶性碳含量是影响红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综上,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矿质养分有效性。本研究可为油茶饼粕生物炭在改良油茶林土壤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硅肥对冬小麦磷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475

张译文1 孙昭安2 李孟1 石岩1 《中国土壤》 2019年5期

摘要: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硅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济麦22)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比例,磷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酸钾肥料促进作物对P的吸收与利用,从而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生物量;在适宜的硅酸钾肥料施用量90 kg hm-2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表现出最优,不适宜的硅酸钾肥料施用量将不利于穗形成期干物质在穗部的优先分配;小麦总硅吸收量与总磷吸收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穗中13.8%~28.3%的磷素是靠秸秆转运而来,施硅肥显著促进了磷素在穗的累积,且累积量随着施硅肥增加而降低,各施硅肥处理的磷素转运效率在36.6%~44.3%之间,随着施硅肥量增加而降低。本研究表明,在土壤酸化严重的胶东地区,推荐T2处理(90 kg硅酸钾hm-2),能取得较好的小麦增产效果。

稻-稻-油轮作土壤解磷菌与解钾菌的分离与鉴定 下载:79 浏览:468

张立成1,2 杨敬林3 王璟3 黄蔚3 杨胜3 胡德勇3 《中国土壤》 2018年10期

摘要:
利用湖南省安仁县渡口乡的长期定位试验平台(建于1985年4月),研究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芽胞杆菌丰度变化以及对作物产生促生长作用的解磷菌和解钾菌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7月、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从试验点采集土壤样品、测定芽胞杆菌丰度、分离解磷和解钾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和能力测试。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芽胞杆菌的数量较稻-稻连作土壤高24%36%。通过Blast在线比对,发现轮作和连作土壤中解磷和解钾菌属类存在不同,但优势菌类均为芽胞杆菌。通过解磷和解钾量大小分析,发现分离自轮作土壤和连作土壤的菌株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稻-稻连作相比,稻-稻-油菜轮作能够提高土壤中芽胞杆菌的丰度,且影响解磷菌和解钾菌的种类。

持续六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4

韩梅1,2 李东坡1,3 武志杰1 油伦成1,2 崔磊1,2 杨立杰1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以草甸棕壤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素分级方法研究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组成及磷有效性的影响,明确最有效培肥稻田土壤的磷肥品种。结果表明,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土壤无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65.64%81.30%,有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18.70%34.36%;施用不同磷肥均可增加土壤无机磷含量,其中施用磷酸二铵、重钙、过磷酸钙等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的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施用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可显著提高磷有效性,施用包膜重钙效果最好。含有机酸磷肥尽管能活化磷素,但也会导致养分流失。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是提高土壤磷素库容的有效措施。

密集AC序贯密集紫杉醇新辅助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 下载:39 浏览:272

胡利敏1 陈述政2 周毅2 周斌2 《肿瘤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密集AC序贯密集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经空芯针活检及免疫组化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7例。术前给予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4周期化疗,之后序贯密集紫杉醇4周期新辅助化疗方案。根据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及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价疗效,依据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度标准评价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47例患者中均完成全部周期化疗,总有效率为85.1%(40/47),临床完全缓解率为46.8%(22/47),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2.6%(20/47)。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Ⅰ度、Ⅱ度、Ⅲ度分别有21、6、3例,胃肠道反应Ⅰ度、Ⅱ度、Ⅲ度分别有25、5、2例,肝功能异常4例,心脏毒性2例,神经毒性27例,脱发40例,感染10例,无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出现。[结论]密集AC序贯密集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载:40 浏览:400

葛星瑶1 鄢金柱2 张超3 徐丹4 艾一玖4 王伟4 《肿瘤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和Wan Fang Data,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全面收集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12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19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FCR方案与FC方案相比,两者无进展生存期(HR=0.65,95%CI:0.56~0.74,P<0.001)、总体生存率(HR=0.68,95%CI:0.52~0.85,P<0.001)、完全缓解率(RR=1.882,95%CI:1.631~2.171,P<0.001)、总反应率(RR=1.141,95%CI:1.085~1.200,P<0.05)、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RR=1.250,95%CI:1.005~1.55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症(RR=0.979,95%CI:0.554~1.731,P=0.9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RR=0.60,95%CI:0.23~1.55,P=0.29)、恶心(RR=0.937,95%CI:0.566~1.552,P=0.80)、肺炎(RR=0.567,95%CI:0.256,1.262,P=0.1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组成的FCR方案可明显提高CLL患者的疗效,但需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天津于桥水库沉积物磷累积特征及其释放潜势 下载:67 浏览:380

王乃丽1 王金梅1 李慧2 周滨2 邢美楠2 刘红磊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2期

摘要: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唯一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因其藻华影响供水安全,沉积物内源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采集于桥水库柱状沉积物,利用210Pb和137Cs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构建其沉积年代学,分析磷及其赋存形态的历史分布特征,计算其累计通量及演变过程,评估水库内源磷释放通量和对上覆水的贡献。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范围为364~837 mg/kg;1980年之前,水库沉积物中TP含量较为恒定,平均为(440±24.8)mg/kg,之后呈现明显的累积特征,均值上升为(579±136) mg/kg,最高达837 mg/kg。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Ex-P)、铁铝结合态磷(Fe/Al-P)和有机磷(Org-P)在时间上均呈现与总磷类似的逐渐累积的变化特征,钙结合态磷和残渣磷是主要的成分。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沉积物-水释放通量为1.130~3.665 mg/(m2·d),水库内源磷是藻华发生的重要物质来源。上述研究结果将为于桥水库藻华发生风险防控和水质管理提供支撑。

南京市小型水库水质评价和富营养化分析 下载:63 浏览:366

陈美军1 陈非洲2,3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2期

摘要:
小型水库数量众多,在防洪、灌溉、供水、养殖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7月(丰水期)和2019年4月(枯水期)对南京市37个小型水库水质进行了调查。丰水期总氮平均浓度1.01 mg/L,显著低于枯水期的1.49 mg/L。丰水期总磷平均浓度0.057 mg/L,枯水期0.055 mg/L,两个时期无显著差异。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丰水期平均浓度4.92 mg/L,不显著高于枯水期的4.58 mg/L。南京市小型水库丰水期以III类水为主(48.7%),V和劣V类占27.0%,影响指标为总氮和总磷;枯水期V类水比例较高(41.7%),其次是IV类水(30.5%),影响指标为总氮。两个时期富营养和中营养水库分别占比约55.0%和45.0%。平原型水库水质劣于丘陵型水库。结果表明,与大中型水库相比,小型水库水质更易受氮磷的影响,应重视小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

不同材料对磷和铁的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53 浏览:472

李晨1 徐云兰1 钟登杰1 廖新荣1 苏定江2 吕波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6期

摘要:
文章以P、Fe为处理对象,考察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4种材料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pH为7.0时,P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14 mg/g)>沸石(0.09 mg/g)>陶粒(0.08 mg/g)>石英砂(0.06 mg/g),Fe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79 mg/g)>陶粒(0.76 mg/g)>沸石(0.51 mg/g)>石英砂(0.26 mg/g);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各材料对P、Fe的吸附分为表面扩散和内扩散2个阶段,且内扩散为速率控制步骤,吸附饱和时间为240 min;(3)P和Fe的有利吸附条件分别为酸性和碱性,结合实际水体的pH和实验结果,pH为7.0最为合适;随材料投加量增加,P和Fe的单位吸附量减少,但去除率增大;吸附材料的最佳投加量为100 g/L。

南极磷虾虾糜和蛋白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 下载:65 浏览:435

朱俊向 许丹 陈瑜 张小军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6期

摘要:
等电点沉淀虾糜和碱提酸沉蛋白是南极磷虾常见的2种蛋白原料,但对它们功能特性的研究目前较少。首先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了2种蛋白原料的制备工艺,进而评价了它们的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功能特性。确定的南极磷虾虾糜制备最优工艺为液料比3.2:1m L/g、酸沉p H4.4、静置时间1 h,南极磷虾蛋白提取最优工艺为液料比3.2:1 mL/g、碱溶p H11.4、提取3次,2种工艺的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70.05%和63.21%。功能特性研究表明,南极磷虾虾糜和蛋白的持水性和持油性优于虾肉,然而,乳化性和起泡性与虾肉相差不大。文章为南极磷虾蛋白精深加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磷酸盐对面条质构及水分状态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45

刘瑞莉 陆启玉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6期

摘要:
研究了磷酸盐在烹饪过程中对面条质构以及面条水分状态的变化影响。选用了最常用的3种磷酸盐,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进行处理。磷酸盐的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首先,对面条的质构特性进行测定发现,磷酸盐增加了面条的弹性及抗拉强度,随着磷酸盐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蒸煮损失也随之增加。其次,利用核磁共振扫描技术检测了磷酸盐对生鲜面及煮面过程中水分状态变化的影响。与对照组(没有添加磷酸盐)相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生面条和熟面条中结合水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生面条中结合水与半结合水的含量均要高于熟面条。因此,生面条中自由水含量较少,而熟面条中绝大部分水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