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地方大学与城市的经济互动机制研究 下载:36 浏览:429

杨志卿1,2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后期,大学逐步迈入城市社会的中心。大学与城市在各个领域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互动,特别是占我国大学绝大多数、与地方城市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更为频繁、成果更为丰硕,经济是双方互动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对地方大学与城市经济互动的实然现状和应然相关性分析,发现双方互动现象的背后是双方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思考和博弈以及相互作用影响的机制,由此进一步提出地方大学与城市的市场调节机制及其实现方式。

无庸立案与不给奖励——晚清政府的外人办学政策考察 下载:97 浏览:500

黄启兵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晚清学部对于外国人在华办学的基本政策是"无庸立案,不给奖励",但有两所外人在华所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学部立案。其中北京协和医学堂立案原因有:学堂不传教,重中学;晚清政府官员对医学事业的支持;立案时间在学部"无庸立案,不给奖励"政策出台之前。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立案原因有:它不是教会学堂,重中学;它是两国政府合办的高等学堂;学部对于外人办学的政策有所变化。对于外人在华所办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奖励,学部一律拒绝给予。其表层原因在于给予出身奖励与当时政策相冲突,深层原因在于担心其毕业生难以站在中国立场上为国家办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立大学国立化原因探究——基于组织变革的视角 下载:89 浏览:505

肖卫兵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1期

摘要:
省立大学国立化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现象,是指由省立大学变革为国立大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时间相对集中,但方式大相径庭。从组织变革的视角来看,省立大学国立化源于在变革压力面前不断削弱变革阻力:变革压力来自"混乱无序的办学环境"和"办学经费困境",变革阻力表现为省立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为削弱变革阻力,省立大学"让员工参与变革"并"得到上级的支持",教育部则采用"强制实行变革"的方式,助推省立大学国立化。

教育哲学之学科认同危机及自我启蒙 下载:94 浏览:504

曹永国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9期

摘要:
教育哲学学科的认同危机表现为:学科属性不明导致独立性遭质疑;学科功能分歧招致认同分裂与学术社群割裂;学科制度与文化未竟生成认同隐忧。梳理教育哲学学科发展历史诸面相,学科认同危机有其历史逻辑根源,实为学科发展中的诸种两难困惑与冲突。面对社会文化和教育世界的时代变革,教育哲学学科的自我启蒙应建基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之上,在多种复杂关系中寻绎自身的独特性。

新工科教育的融合创新与路径突破——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案例研究 下载:72 浏览:489

秦炜炜1 王穗东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新工科教育普遍面临无既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分离、课程体系单一和教育资源国际化不足等问题。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作为新工科学院的典型代表,通过创建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机制,建立学段贯通、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多方协同的国际资源融合平台,构建形成了纳米科技创新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其"学科先行、专业后发再并行"的发展思路,超前把握学科增长点、快速占据学科制高点的办学路径,全方位开放和深度自主的办学机制对新工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术集权抑或行政集权——从大学院到教育部的建制及其反思 下载:81 浏览:508

肖卫兵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期

摘要:
国民政府初期,蔡元培通过改教育部为大学院,使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一体化,形成学术集权,却最终陷入"教育浪漫主义陷阱";蒋梦麟通过"建立良好制度",分离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助成行政集权,却忽略了良制运行中个体人格与责任感的重要性。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可为当前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提供借鉴。一方面,要正视教育行政的积极作用,避免在"去行政化"的呼声中掉入"教育浪漫主义陷阱";另一方面,在建立良制的同时,更应强调通过教育培养有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个体,夯实良制运行的社会基础。

无庸立案与不给奖励——晚清政府的外人办学政策考察 下载:81 浏览:489

黄启兵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晚清学部对于外国人在华办学的基本政策是"无庸立案,不给奖励",但有两所外人在华所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学部立案。其中北京协和医学堂立案原因有:学堂不传教,重中学;晚清政府官员对医学事业的支持;立案时间在学部"无庸立案,不给奖励"政策出台之前。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立案原因有:它不是教会学堂,重中学;它是两国政府合办的高等学堂;学部对于外人办学的政策有所变化。对于外人在华所办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奖励,学部一律拒绝给予。其表层原因在于给予出身奖励与当时政策相冲突,深层原因在于担心其毕业生难以站在中国立场上为国家办事。

乐动的形态 ——插画艺术语言的音乐性表达及意蕴研究 下载:297 浏览:3223

任兴瑞 《当代艺术》 2021年1期

摘要:
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借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音乐在插画中的表现与交融互动。绘画显然不会让耳膜产生颜色影像,音乐声波也不会对视网膜造成声音的鸣响,人们之所以能够“耳中听色,眼中闻声”,是基于“联觉”与“通感”的生理与心理现象。“作为感觉的挪移,通感主要体现为视觉旨向和听觉旨向”,以点、线、面为形式的切入点,深入探讨插画语言与音乐语言上的共性表现,探索当代插画艺术语言上的创作路径。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