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优化护理活动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 下载:85 浏览:517

杨玲 邢倩倩 刘建利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防控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本院的106例应用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对照组应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CRBSI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359);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评分及PICC管理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风险,护士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及护理质量更高。

1852例血培养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85 浏览:496

石大可1 倪语星1 韩立中2 萧晨路2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培养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D BACTECFX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 MS检测系统培养和鉴定细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变量对血培养结果的影响。结果共收集1 852瓶血培养样本,其中155瓶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7%。检出革兰阳性菌59株(38.06%)、革兰阴性菌90株(58.06%)、真菌6株(3.87%)。血培养平均报阳时间为34.81 h。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比值比(OR)=1.161,95%可信区间(CI)1.069~1.260,P=0.000]、采血时患者体温(OR=2.680,95%CI 1.918~3.744,P=0.000)、采血量(OR=1.475,95%CI 1.059~2.055,P=0.022)及白细胞计数(OR=3.758,95%CI 2.676~5.278,P=0.000)是血培养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年龄、采血量、白细胞计数、采血时患者体温对血培养阳性结果有影响。应正确采集血培养样本,以提高早期血流感染(BSI)的检出率,帮助临床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优化护理活动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 下载:22 浏览:385

杨玲 邢倩倩 刘建利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防控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本院的106例应用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对照组应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CRBSI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359);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评分及PICC管理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风险,护士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及护理质量更高。

血清降钙素原在儿童血流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9 浏览:494

田东兴 潘芬 石迎迎 姜林林 高原 张泓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童血流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79例血流感染患儿血培养送检第1、4、7天的PCT,并收集其临床资料。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阳性菌37例,革兰阴性菌42例。血培养送检第1天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PCT水平分别为7.56(5.33~13.49)ng/mL、8.96(5.36~21.34)ng/mL(P>0.05),第4天分别下降至1.10(0.42~3.62)ng/mL、3.41(1.54~9.95)ng/mL(P<0.05),第7天PCT水平分别下降至0.13(0.10~0.34)ng/mL、0.23(0.12~1.92)ng/mL (P<0.05)。不同病原菌PCT水平下降速度不一致,肺炎链球菌下降速度较快,第4天和第7天分别下降了98.57%和99.21%;鲍曼不动杆菌下降速度较慢,第4天和第7天分别下降了33.15%和46.30%。PCT水平的变化与患儿病情转归基本一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17(11.00~22.50)d,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抗菌药物治疗费分别为206.34(114.00~389.61)元/d和297.29(224.62~502.60)元/d。结论 PCT可以用于评估血流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应结合患儿临床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降低细菌耐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重症地中海贫血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资料分析 下载:28 浏览:298

梁菠 尹晓林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患者并发血流感染(BSI)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有效防治地贫合并BSI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诊断为重症地贫合并BSI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其诱发因素、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临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进行了6 549例次血培养,其中地贫患者占1 001例次(15.28%),血培养阳性共190例,地贫患者占8例(4.21%),8例患者均为重症地贫,且均为铁过载。2例行脾切除手术,2例行祛铁胺治疗。共培养出8株菌株,G+性菌2株(25.00%),G-菌6株(75.00%)。结论铁过载、去铁胺治疗、脾脏切除是重症地贫患者发生BSI的高危因素。病原菌以G-性菌为主,早期诊断并及时予以经验性抗菌治疗的预后较好。

2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206 浏览:2045

张梦 高飞 朱素菲 邓秋连 黄玉开(通讯作者)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4期

摘要:
分析2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GBS)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性方法 对我院在2021年至2023年全年期间内各科室收治的26例GBS血流感染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科室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急诊科门特及新生儿科等,所纳入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血培养、脑脊液培养情况及药敏结果。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GBS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及耐药表型。结果 GBS血流感染26例患儿中,早发型12例,晚发型14例。晚发型症状主要以脑膜炎和发热为主,占50%和64.3%。药敏结果青霉素、氨苄西林、利奈唑烷及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而患儿对莫西沙星药物和左氧氟沙星药物产生得到耐药性概率一致都是3.8%;患儿对红霉素耐药性66.7%(10/15)、克林霉素耐药性66.7%(10/15)一致,作为红霉素药物、克林霉素药物同时耐药都是固有表型(constitutive macrolide-lincosamide Streptogramin B,cMLSB);5株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均敏感,敏感率为33.3%(5/15);同时,并没有在相关试验中发生阳性菌株(iMLSB),试验名称为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D-抑菌圈试验;而且没有发现患儿对红霉素耐药但是对克林霉素药物存在敏感性,且经相关试验发现阴性菌株(M型),试验名称为D-抑菌圈试验;除此以外,也没有发现患儿对克林霉素存在耐药性,但是对红霉素药物相对敏感或者中介为L型表型。结论 新生儿GBS血流感染在临床具有高死亡率、致残率等特点,在疾病发生后,患儿存在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风险,例如:重症肺炎、败血症等。此外脑膜炎为晚发型GBS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仍是治疗新生儿侵袭性GBS感染及高危新生儿预防GBS感染的首选药物。

集束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作用 下载:51 浏览:562

李首程 韦健芳 《预防医学杂志》 2025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作用。方法: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本文选取入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75例患者,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感染率、ICU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感染率1.33为%,对照组感染率为4%,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在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给予ICU患者,能够有效降低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且缩短ICU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

PCT、IL-6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血流感染临床早期预测的有效性 下载:107 浏览:1067

邢腊梅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在疑似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中临床早期预测应用PCT、IL-6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确定研究时间,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时段,入我院疑似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中抽取80例,均接受两种检测方式,依据血培养结果,对其比较。并命名为阴性组,阳性组,对比两组患者指标水平差异、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结果中,显示阳性30例,阴性50例,比较后,阳性组患者数值高于阴性组,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更高(p<0.05)。结论:目前在细菌性血流感染临床早期预测,PCT、IL-6两种检测方式均有其价值,其中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更高,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应在该领域广泛应用。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下载:137 浏览:1554

李慧 《预防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摘要: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应用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和作用。方法2022年3月到202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以常规护理干预的38例为对照组,另外以集束化护理干预的4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 ①观察组[0/40(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38(15.79%)],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观察组[38/40(95.00%)]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31/38(81.5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之中可以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荐。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