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研究、实践与影响 下载:37 浏览:442

徐辉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改革开放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大批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其思想对我国教育的目标、学生主体定位、教师专业情意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我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下载:39 浏览:452

杨银 赵斌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融合教育旨在建立平等、参与的融合社会,是特殊儿童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其顺利进行和有效实现必然依赖于融合生态环境的建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文章在反思我国融合教育不同层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融合教育生态系统下特殊儿童、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主体诉求,以责任为导向,立足为特殊儿童成长发展服务的理念,从构建融合共生的文化环境、完善法制保障、搭建育人平台、加强资源支持等层面创设良好的融合教育生态系统。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意蕴、结构及制度演变 下载:41 浏览:457

张晋 刘云艳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确保学前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基本国策。文章基于对物品、利益、主体与价值四种解释取向的分析,整合四大取向,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意蕴进行全景描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结构包括供给、财政投入以及绩效评估。依据政策关照度与经济制度改革,文章以2004年与2011年为"关键枝节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制度发展划分为"福利式办园转向市场化办园(1949-2003年)""市场办园模式形成并持续发展(2004-2010年)"与"多元取向下的共生办园模式(2011年至今)"三大阶段。

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 下载:80 浏览:504

范涌峰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学校特色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但仍存在认识混乱、方向不明以及形式化、表层化等问题。核心素养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载体及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有效消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改革和学校特色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核心素养关照下的学校特色发展应该以素养本位的特色发展方向为基础,以素养本位的特色课程体系为支柱,以素养本位的特色发展评价体系为保障。

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逻辑 下载:82 浏览:506

李中国1 黎兴成2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亟需在学科理论、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学科理论方面,追问逻辑起点,构建内发式理论体系;坚守学科阵地,构建开放式理论体系;超越碎片化,构建全景式理论体系。在学科制度方面,推进二级学科建设,巩固学科地位;规范学科实体建设,提升学科内涵;加强学术平台建设,扩大学科影响。在学科文化方面,建立文化共同体,提升学科文化自觉;培育学科气派,增强学科文化自信;坚持学科创新,实现学科文化自为。

21世纪以来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下载:62 浏览:422

罗颖 邵文君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12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一是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设计以及模式选择的问题(教学视角);二是多元文化课程所涉及的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的构建问题(课改视角);三是以国外多元文化课程理论及发展演进为鉴,以启发我国现今课程实施(实施视角);四是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资源开发的问题研究(开发视角)。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研究内容继续深化,立足教育实际,构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体系;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向横向与纵向延伸;研究方法进一步整合,实现追踪化和反馈化机制研究,推动多元文化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近四十年来我国教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76 浏览:517

叶鸿 沈小碚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6期

摘要:
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教学文化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文化本质的探索、教学文化重建的探究和文化影响下的教学变革的探究以及深层次教学文化的探究。针对教学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明确教学文化研究的内涵,构建研究方法体系,转变研究视角,提高研究者素养。

课程内容的重构:方式、特征与模式——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质性分析 下载:63 浏览:520

马郑豫1 马健云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摘要: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重构决定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感知知识或经验的范围与深度。目前对于教师如何将法定文本的官方课程内容重构为学生自身能理解和可感知的经验性内容尚缺少系统和完整的揭示。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0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系统访谈以及对访谈材料的编码和处理发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重构遵循特定的方式,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但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随意性较强等问题,因此应从教师角度加以关注。这是因为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和影响要比任何方法、比任何课程内容的呈现更具有渗透性,也更为立体。

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下载:98 浏览:517

陈正权1 朱德全2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2期

摘要:
以2000年至2017年间的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中所发表的有关"教师发展"的文献为样本,从研究总体趋势、主题分布、功能取向、研究方法、研究主体与机构分布、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已从迷茫走向理性。未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在主题上应建构系统的教师发展理念;在研究平台上强化纵横交错的研究平台建设;在研究功能取向上注重向"扎根中国语境"的本土构建主义转变;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实现多元方法组合;在研究影响力上应注重学派共同体的打造。

基于CSCL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载:64 浏览:518

李健1 盛雅琦1 杨红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美术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作为中小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拓宽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十分重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紧跟时代潮流,提出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以下简称CSCL)应用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丰富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在"工程思维"理念的引导下,提出创建基于CSCL系统的美术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等策略,以期为优化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国外STEM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探析 下载:54 浏览:424

邱德峰1 全晓洁2 李颜希3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STEM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被视为培养21世纪核心能力的关键。研究以WoS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并借助SPSS21.0、Bicomb2.0以及CiteSpace等软件工具对国外历年来STEM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外STEM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由萌芽(2001年至2007年)到发展(2008年至2012年)再到繁荣(2013年后至今)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领域主要包括:STEM教育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学生学习表现情况的研究;特殊群体在STEM教育中的学习及表现情况的研究;STEM教育整合及STEM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情况的研究;STEM教育实践活动情况的研究;STEM教师的培养、专业发展及其他研究。研究前沿主题主要体现在:创新STEM专业学习(学位获得)途径;关注女性、少数族裔及残疾人士等群体的STEM教育和学习的平等与公平性;K-12阶段STEM课程整合;高中学生STEM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在分析学生对STEM兴趣及专业选择中的效用。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对STEM教育的探究,重视对国际研究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主动把握STEM教育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投资现状及对策建议 下载:62 浏览:405

罗谦1 吴晓蓉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1期

摘要:
课题组深入我国西南深度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后发现,贫困家庭不愿为教育投资的现象依旧大量存在。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该现象集中于教育投资可行能力转化的第一阶段,即"自由的准备阶段"。这反映了贫困家庭对教育功能性活动的价值选择取向。这种选择取向主要受制于公共舆论和社会交往,具体表征为:贫困地区错误的公共舆论导向,使贫困家庭"婉拒"教育投资;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的社会交往,使贫困家庭抗拒教育投资。据此,本文提出"推进贫困家庭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变革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将个体所掌握的资源和权利转化为教育投资的可行能力,从而引导贫困家庭愿意参与教育功能性的活动,促进贫困家庭成员享有受教育的实质权利。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 下载:64 浏览:510

赵鑫1 王静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通过深入剖析人教版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抽象具体表象中的本质、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模型思想和相应的建模能力。

中小学教师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统整 下载:57 浏览:288

艾兴 赵瑞雪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在目标、内容和过程上都有关联性,但由于中小学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的种种偏差,导致两者在实践中呈现出割裂的状态。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在理论提升和实践改良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采取整体性教研、共生性科研和发展性评价等具体策略,逐步实现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统整。

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 下载:76 浏览:494

杨柳玉 杨晓萍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政策执行是实现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借鉴社会学嵌入性理论,以"社会人"的行动为视角,从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和政策工具适配性3个方面建构分析框架,审视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探寻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分析发现,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脱嵌"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普惠政策执行中行动者互动"脱嵌";(2)忽视普惠政策共同体存在的问题;(3)普惠政策工具与政策共同体失衡;(4)忽视普惠政策执行者的弱关系信息"桥"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普惠政策执行中的"镶嵌"策略:重视多元民主参与,增进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信任,提升政策工具与政策共同体的适配性,注重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中加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他者”比较——RLTESEBCC项目交换生学习经历的启示 下载:54 浏览:293

石娟1 刘义兵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研究选取6名参与"加拿大与中国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简称RLTESEBCC)项目的职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对中加两国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差异与优秀经验进行阐释,进而对两国进行跨文化比较,以期为两国教师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思路与参考。

中加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他者”比较——RLTESEBCC项目交换生学习经历的启示 下载:54 浏览:285

石娟1 刘义兵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研究选取6名参与"加拿大与中国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简称RLTESEBCC)项目的职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对中加两国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差异与优秀经验进行阐释,进而对两国进行跨文化比较,以期为两国教师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思路与参考。

培育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下载:63 浏览:413

李婷婷 唐智松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9期

摘要:
在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具有跨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当下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教育,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培养,却忽视了培养者——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本文抓住这一被忽视的问题,对其基础性、关键性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着认识错位、工匠型教师偏少、培育"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缺乏等现实问题。为此,培育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式建设,应着重从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师资管理、职业培训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为打造高素质的工匠之师,提供实践路径。

TPACK框架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路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视角 下载:64 浏览:416

张燕1 赵斌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9期

摘要: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阐述特殊教育教师的TPACK知识框架内涵,审视TPACK框架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发现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教师技术接受意愿不足,缺乏变革理念""教师知识体系偏重学科教学知识,忽视教学技术与辅助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技术的深度整合能力较弱"等问题。对此,应通过"促使特殊教育教师角色转型,适应持续技术变革的挑战""重构特殊教育教师知识体系,促进技术与特殊教育的深度整合""将TPACK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合力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等措施,促进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 下载:59 浏览:387

姜文静 兰英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9期

摘要:
"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所呈现的群体-社会性、个体-生物性和超体-数据性的生命特征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动表现。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生命性回归是实现"互联网+教育"中生命与生命相遇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是师生关系由共在时空走向差异时空、专业知识由预设生成走向自主定制、学习方式由拟自由选择转向真自由选择、教师由个性缺失走向职业缺失的现实之需。基于"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特征和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的现实之需,构建"互联网+教育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