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重大建设工程非自愿性移民贫困与治理研究评述 下载:69 浏览:418

汪洋 冯怡宁 刘晶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7期

摘要:
为探求重大建设项目非自愿移民的贫困机理和治理模式,从快速城市化视角,重新认知重大建设项目的公平效率及由此导致的工程移民贫困的社会问题。分别从宏微观角度回顾归纳了重大建设工程移民致贫成因和影响的研究发展,概括分析了不同学科对工程移民社会冲突与福利问题的研究进展;归纳阐述了国内外工程移民问题的治理模式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对工程移民致贫机理、社会冲突和治理模式3个层次的现有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梳理归纳了当前重大建设项目工程移民社会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数据获得途径,分析提出了工程移民贫困和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展望和新思路。

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下载:51 浏览:305

陈么元1 李凯2 黄蕾3 郭永玉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考察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以13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法探讨个人目标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2通过提供目标榜样,检验提升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目标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提升个体个人目标,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未来农村扶贫需以提升可行发展能力为方向 下载:67 浏览:398

郑宝华 宋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中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扶贫开发将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将进入到以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的新阶段。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对象,除了过去扶贫工作中没有照顾到的边缘群体外,初步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多数人群仍然是重点。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可行生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贫困具有典型的可行发展能力贫困特征,尤其是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和较弱的高质量产业发展能力。要使贫困人口摆脱能力贫困剥夺,需要在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条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可行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把做好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同增强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效结合。

全球贫困及其中国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全球共享平台 下载:65 浏览:423

伏佳佳1 张鑫焱2 张国清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贫困是一个世界难题。解决贫困存在三个伦理原则:生存权原则、充分满足原则和公平原则。解决全球贫困的现有方案大多是人道主义援助性质的,旨在解决生存性贫困,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说,主要停留在第一个原则上,并且其援助对象是贫困国家和地区,忽视了富裕国家和相对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于中国崛起给世界贫困国家和地区提供摆脱贫困的机遇,开展互惠的、可持续的多边国际合作,尝试提供解决全球贫困难题的中国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全球共享的平台。这是一个全新的消除贫困战略,不仅将为贫困国家的贫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将为富裕国家的贫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乡村创新系统的兴起 下载:77 浏览:484

陈劲1,2 尹西明1,2 赵闯1,2 朱心雨3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着眼于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针对目前创新领域对乡村创新关注不足的问题,首次提出乡村创新系统的概念。乡村创新系统是围绕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创新相关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地理要素和时空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策和文化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本文对比了乡村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异同,提出乡村创新系统建设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网络组织建设"三位一体"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简述了乡村创新系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挑战,通过总结乡村创新系统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对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同时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方略,完善国家创新与扶贫政策,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实践困境研究 下载:64 浏览:429

李鹏飞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产业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二者既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满足农民自身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又能促进乡村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乡村多元经济融合发展。随着今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着由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和战略过渡期,但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各类风险逐步积累,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影响了整体扶贫效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提出要理清政府定位,提升扶贫产业选择的科学性、精准性,通过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共赢"式发展体系,加快形成推动产业兴旺的政策框架,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国定贫困县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调查与检测评价 下载:34 浏览:351

王檬 任焕莲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山西省国定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普查于2016年12月进行,为期40天,共普查9924处饮水工程,检测指标19项,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了水质安全评价,全省贫困县饮水安全率达82.0%,其中太原市农村饮水安全率最高(97.8%),吕梁市农村饮水安全率最低(68.5%),主要水质超标项目为氟化物、硫酸盐、总硬度、硝酸盐。针对普查出的影响水质不安全因素,本文提出了加强宣传、加大农村饮水工程资金投入力度、增加不达标指标的处理设施等建议,本次农村饮水普查唤醒了广大农村的饮水安全意识,增加了各级政府对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视力度。

生态文明视角下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晋中市东部五县为例 下载:61 浏览:399

汪淳1,2 董晓莉3 韩经纬3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恢复绿水青山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党的十九大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地区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往往也是"老、少、边、穷"地区,其中的乡村地区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不仅肩负着生态保护的管控要求,还面临着保护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美丽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东部五县乡村地区发展为例,通过三类空间管控与乡村综合指引、精准扶贫与产业振兴、城乡融合与特色重塑三大抓手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路径,为贫困地区和生态保育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对策研究——以贺州市平桂区土瑶集聚区为例 下载:32 浏览:321

吕南辉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1期

摘要:
作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地区,平桂区土瑶集聚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本研究基于平桂区土瑶集聚区的贫困现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从主观因素到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借鉴了其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积极做法,提出聚焦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整合资金激发扶贫开发动力等对策建议。

葫芦岛市水资源贫困状况综合评价 下载:69 浏览:394

才庆欣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利用水资源贫困理论分别从环境、资源、能力、设施、使用5个方面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改进的优劣解距离法综合评估了2009—2017年葫芦岛市水资源贫困状况,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对水资源贫困障碍因子进行了深入剖析。科学、合理地判断葫芦岛市水资源贫困治理的障碍因子,对促进葫芦岛市水资源的保护、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关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下载:89 浏览:501

张莹莹 辛立秋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运用1994~2016年黑龙江省时间序列数据,以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贫困水平以恩格尔系数进行测度,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对于贫困减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贫困的抑制作用具有长效性;而黑龙江省金融发展规模的变化对贫困减缓的作用相对较小,但长期依然呈现出对贫困的反作用;金融波动则会加剧贫困。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的云南藏区慢性贫困问题研究 下载:88 浏览:497

李永前1 赖靖雯2 李业荣2 杜发春2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随着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临近,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慢性贫困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云南藏区农村慢性贫困农户现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经济状况、社会福利以及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造成藏区农村长期贫困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出售农牧产品、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生态水量的变化对慢性贫困的影响程度位居经济状况、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各项目之首。基于此,提出扶持高原特色农产品发展,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夯实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最终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摆脱农村慢性贫困的目标。

我国省域水土流失面积变化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动态分析 下载:93 浏览:106

赵培 何炳华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10期

摘要:
水土流失和贫困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难题。为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4个时期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和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农业和经济3个方面的8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比与经济水平、自然因素和农业状况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即农民越贫困、自然环境越差、农业状况越糟糕,水土流失状况越严重;经济状况对水土流失面积比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尤其是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使得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更易获得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进一步减轻了水土流失。

贫困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两区共建”探究——以河北省行唐县为例 下载:71 浏览:409

冯真邹 叶枫 单涛 郭拴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基于新型城乡关系,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突破现有乡村规划的局限性,成为指导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据。针对贫困县县域乡村发展中突出的产村发展关系问题,文章以河北省行唐县为案例,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框架内容的基础上,借鉴乡村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提出"两区共建"策略。通过对产村关系的趋势研究,在构建新型城乡居民点体系、产业发展格局上,提出"双促发展"模式,形成"产村共建"系统,结合村庄治理的实施引导,实现乡村复兴,以期对我国贫困县乡村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财政支出与贫困治理研究——基于广西县域实证分析 下载:43 浏览:496

陈艳红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财政扶贫则是贫困治理的核心环节。本文运用2007~2018年广西79个县市面板数据,使用两步系统GMM估计实证分析广西财政支出对贫困治理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扶贫绩效具有阶段性特征,2007~2012年精准扶贫前阶段,财政支出对贫困治理的促进作用不显著;2013~2018年精准扶贫后阶段,财政支出对贫困治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当前应加大财政支出扶持,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政府还需继续对农村进行财政扶持,该阶段扶贫力度可以适当放缓,做到脱贫不返贫。

“后脱贫时代”国定贫困县金融扶贫政策延展策略研究 下载:51 浏览:389

康彦华1 豆小强1 张明春1 王晓娟2 《金融研究杂志》 2019年1期

摘要:
受地域、产业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定贫困县产业单一,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脱贫后容易返贫。本文分析国定贫困县金融扶贫政策变迁情况,立足西北五省选取9个样本县,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计算各县的金融扶贫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金融扶贫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确定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程度。从巩固脱贫成效、提高金融扶贫效率的角度出发,建议对脱贫摘帽后的国定贫困县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在保证脱贫成效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扶贫效率,深化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推进金融扶贫由"特惠"向"普惠"发展。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贫困大学生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研究 下载:76 浏览:241

杨洋 王国昌 李明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文章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个案,对贫困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有正确的认识,参与程度较高,但是活动项目较为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养成习惯性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终身体育意识不够明确。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影响贫困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主要因素还是场地设施的匮乏。通过探讨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深度贫困彝区产业扶贫路径探索 下载:80 浏览:497

阿力非日 张艳 《中国农业》 2019年4期

摘要:
通过在四川省凉山彝区美姑县沙溪洛村的扶贫工作和调查发现,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彝区产业精准扶贫收效甚微,主要是受彝区百姓思想、企业市场、扶贫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此,探索适合深度贫困彝区的产业精准扶贫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介绍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彝区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沙溪洛村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该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以期能够助力彝区脱贫。

贫困县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一个县级地区健康扶贫实践的分析 下载:71 浏览:430

陈楚 唐吉 王秀丽 潘杰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索适合贫困县的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提高贫困县的医疗服务能力。方法采用案例研究,对贵州省赤水市(全国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开展的市人民医院托管官渡镇中心卫生院县乡一体化模式开展的原因、实施过程及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赤水市依据地理分布、群众就医特点、目前医疗服务能力等确定官渡镇中心卫生院开展托管,取得一定成效。结论贫困县以县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县乡一体化模式具有可行性。

凉山彝族地区艾滋病人群贫困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60 浏览:453

王狄佳 陈丹镝 崔欢欢 张琰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地区艾滋病人群的人口、疾病特征及经济负担状况,探讨其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艾滋病防治及扶贫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通过多阶段抽样选取凉山彝族地区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5个县,运用发放问卷及访谈的方式对艾滋病人群的疾病状况、经济负担等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贫困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发现,184名调查对象中,145名调查者为艾滋病贫困户,女性(OR=4. 721)、务农(OR=6. 058)、失业或无业(OR=7. 941)、发病期(OR=6. 743)及患病后健康状况对工作、生活的小部分限制(OR=4. 935)均是凉山彝族地区艾滋病人群贫困的主要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建议结合艾滋病贫困的相关影响因素,重点引导艾滋病人群积极就业,唤醒其自我发展意识,加强抗病毒治疗管理,大力开展不同类型艾滋病贫困户多层次健康扶贫。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