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下载:238 浏览:1144

吴诗宇 《国际教育论坛》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实际意义。通过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应用方向、实践案例以及未来展望,本文总结了该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习体验、支持实践技能训练、解决现有问题和提供全新教学方式方面的潜力。

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113 浏览:929

许展豪 《金融研究杂志》 2024年5期

摘要:
金融风险控制是金融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可为金融风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研究以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风险评估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为研究方法,结合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研究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风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形。研究发现,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金融风险识别的精度和效率均有显著提高,风险决策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此外,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风险预警及风险处置等环节,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本研究对于推动金融风控工作的现代化,以及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土木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与管理措施探讨 下载:196 浏览:2424

缪舟勇 《中国土木工程》 2025年1期

摘要:
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风险,当各种安全风险加剧时,必然会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从而对工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控制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各种安全风险的分析,论述了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基于CGE的政治争端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以中日2012年“钓鱼岛事件”为例 下载:42 浏览:371

吴先华1 王长源2 郭际3 谭玲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扰动性事件对经贸活动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本文以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为例,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评估该事件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钓鱼岛事件"对中国经济系统产生了连锁的负面效应,国内总产出、投资、储蓄、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如总产出的损失值约为6380.7405亿元,约占2012年总产值的0.5%。本研究可以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类似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所得研究结果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评估政治争端的影响和制定国际贸易政策,以及企事业单位规划外贸战略时提供实证参考。

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研究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驱动机制:见贤思齐VS见劣自缓 下载:74 浏览:422

黄建欢1 方霞1 黄必红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采用全国19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探讨驱动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模式及其影响。研究发现:见贤思齐和见劣自缓这两种邻近竞争模式均能驱动生态效率溢出,但影响范围、方向及幅度具有显著的差异。当邻近距离为150km时,见贤思齐产生的高位压力每增加1个单位,生态效率增长率会提高7.8%,而见劣自缓产生的低位吸力每增加1个单位,生态效率增长率会降低35.7%。这意味着全国城市主要受到邻近生态效率较低城市负向空间溢出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够将"生态效率"指标引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将能通过见贤思齐全面提升各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住房需求吗? 下载:68 浏览:487

丁洋1 郑江淮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住房需求,但我们发现,在人口老龄化的开始阶段,住房需求非但不会减少还会增加,只有当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需求才会下降。利用中国2005-2015年的宏观数据可以证明,随老龄化率提高,住宅成交套数一开始确实是增加的,只有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时,才开始减少。由此推算,至少在未来20年内,老龄化都是刺激而不是减少住房需求的。这个结论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指望人口老龄化来自动平抑住宅价格,房地产调控须臾不能放松,同时要引导好老年人的住房需求。

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解决路径——“法律效果论”之展开 下载:41 浏览:252

陈少青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刑民规范的适用是否相互影响以及在何种范围内相互影响。或者因为民事违法概念的体系定位与适用缺陷,或者因为会导致法秩序统一性原则的形骸化,处理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违法论"路径欠缺合理性。刑民交叉的连接点不是违法性,真正的连接点是法律效果;以评价对象为主线,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解决路径应从"违法论"转向"法律效果论"。只有当刑法和民法评价的法律事实具有同一性时,二者的法律效果才可能无法兼容。此时,若刑民规范目的整体一致,对法律主体的惩戒或保护方向相同,则只需对刑民法律效果进行综合考量;若刑民规范目的明显对立,对法律主体的惩戒或保护方向相反,则需要在案件事实层面进行拆分,为刑民规范适用划定不同的案件类型,从刑民交叉回归刑民分立。

一致性解释原则在国际贸易行政案件中的适用 下载:78 浏览:474

彭岳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规定了一致性解释原则,意图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促使行政行为符合国际条约特别是WTO协定的相关规定。出于国际主义政策考量,该原则要求国内法院承担职责,积极整合国内法与国际法体系。司法实践表明,在条约适用、解释和履行制度尚不成熟的国内法语境下,中国法院通常回避适用一致性解释原则。即使在适用该原则的案件中,相关判决也因缺乏方法论意识而难有启示意义。究其原因,第9条项下的一致性解释原则片面强调国际主义理据,忽视了国内法体系中解释权限的分配现状。为切实发挥该原则的体系整合功能,实现国内法与国际法体系的良性互动,应将一致性解释原则嵌入司法遵从原则之中。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 下载:78 浏览:499

周仲飞1 李敬伟2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效率、丰富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泛化。传统金融监管范式下的金融规则通常系危机型立法和监管的产物,以"命令和控制"为特征,无法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泛金融化、金融风险频发、金融体系内生和外生风险等问题。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金融监管新范式要求在专门金融监管机构之上建立跨业风险监管机构,防止风险在金融体系内外传递;要求采用适应性监管,在金融立法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和被监管机构之间合理分配金融规则制定权;要求采用试验性监管,以应对监管介入的时点难题;要求采用数据驱动监管,对金融科技进行实时或者准实时监管,为解决监管滞后探索新的途径。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下载:41 浏览:238

万媛媛1 苏海洋2 刘娟3 《中国经济》 2020年9期

摘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创造了发展机遇。对此,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基于577份贫困县的农户数据,利用SWOTAHP定性与定量测度模型,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政府规制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论和系统动力学视角 下载:46 浏览:235

曹武军1,2 周马玲1 薛朝改1 《中国经济》 2020年6期

摘要:
为探究政府规制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本文构建了政企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二者的策略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不同政府行为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政府中高强度的监管力度可以为跨境电商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低强度的监管力度会造成跨境电商市场混乱;政府补贴力度以及税收优惠力度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向着从事跨境电商的方向发展;政府加大对跨境电商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提高企业从事跨境电商的积极性,但当政府投入力度较大时,政府自身利益受损,导致政府对跨境电商规制的意愿降低,从而使企业从事跨境电商意愿降低。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下载:64 浏览:336

孙琪 《中国经济》 2020年4期

摘要:
跨境电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当前我国跨境电商规模越做越大,市场领域不断扩展,而线上参与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但整体发展形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技术滞后、品牌意识不强、信用保障体系欠缺、跨境贸易服务落后及人才等问题,都成为我国跨境电商深度发展的瓶颈。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应借助政策红利,抓住跨境电商服务水平重心;统一规则和标准,建立跨境电商发展通畅的保障机制;重视跨境电商自身品牌化塑造,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结构变化,进而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跨境电商发展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降本促效”效应研究 下载:23 浏览:206

梅寒 《中国经济》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基于跨境电商发展视角,首先剖析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基于此分析跨境电商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降本促效"的理论影响机制,然后采用"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16国样本数据,就跨境电商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降本促效"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关结论。

绿色发展、省际空间溢出与区域开放度提升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45 浏览:278

李丹琪1 张佐敏2 吴佳楷3 《中国经济》 2020年4期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转型,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刻不容缓,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时刻,深入研究推动绿色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发现本省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显著促进本省及邻近省份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且这种影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扩大进口贸易、吸收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吸引国际游客入境旅游等"引进来"方面上。各地政府应正确认识绿色发展的整体协同性,并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工作,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PPP项目异化为地方融资平台的纠正及其法律路径 下载:65 浏览:259

于海纯 安然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PPP项目在实践中异化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表现为项目准入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行政许可、项目内容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项目运行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异化源于PPP立法对项目及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明确、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形成路径依赖而社会资本尚未成为有效的博弈力量、地方政府正常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应通过法治建设纠正PPP的异化现象,完善财政部门对项目和咨询机构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项目的审计监督,完善项目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出库"制度,明确公私投资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项目的信息披露监管,在加强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合理放开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要素分工下贸易保护效应与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应对 下载:32 浏览:176

张雨 戴翔 张二震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全球要素分工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企图采用传统贸易保护措施实现产业保护和遏制对手发展,很难奏效。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中有他,他中有你我"的利益格局,"贸易战没有赢家""合则两利、斗则双输",已经为现实所证明。由于客观上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贸易摩擦对中国损害更大。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必须寻求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对策。一方面,我们要在适当"让利"中加强要素分工合作,加强美国企业和中国之间经济和利益关系,防止中美经济"脱钩";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全球要素分工合作,以实现我国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产业链和技术链在其他外部空间的扩展、转移和重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出口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实证研究——基于B2B模式和网络零售模式的比较 下载:13 浏览:210

颜谢霞 《中国经济》 2019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出口跨境电商中B2B业务模式的市场交易规模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网络零售模式市场交易规模则不断上升。为了探究出口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利用出口跨境电商的两类主要模式,首次区分并检验了B2B模式和网络零售模式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不同效果。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对出口跨境电商规模以及B2B模式和网络零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假说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B2B模式对出口总额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但对进口总额无显著影响;网络零售模式则在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都呈现负面影响,但这一结果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对于此结果,本文以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被解释变量做出进一步检验,发现B2B模式对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影响是正面的,并且估计系数显著,而网络零售模式对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呈现负面作用,但估计系数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因此,B2B模式始终并且依然是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

经济转型与发展下的生产率增长、结构性变革与不平等 下载:35 浏览:226

侯瑞瑞1 冯茜2 房丽军3 《中国经济》 2019年8期

摘要:
本文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视角,对我国1978年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过程进行刻画,并从劳动生产力的角度,探究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寻找能促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的有益经验。

“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的影响 下载:22 浏览:244

柴利 董晨 《中国经济》 2019年4期

摘要: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是亚洲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因此沿线亚洲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于促进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基础设施、电子商务、规章制度、海关环境和金融服务这5个一级指标,并将其细化16个二级指标,建立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采用2006-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验证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对我国跨境电商向东亚、西亚、中亚、南亚地区出口贸易有不同的影响程度,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分析 下载:12 浏览:145

邓阳 《中国经济》 2019年1期

摘要: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在收入分配改革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因而本文聚焦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通过构建划分收入群体的城镇居民跨期收入理论模型,讨论收入差距对二者的影响。同时运用2000-2016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递进回归的动态面板模型,分区域对财产性收入及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消费水平对财产性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转移投入能够促进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的基本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有效提升的相关建议。
[1/15]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