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超级电容器领域专利布局解读及技术发展态势研究 下载:27 浏览:254

马永新 周群 伊惠芳 冀方燕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为了促进我国超级电容器行业更好发展,通过分析超级电容器领域的专利布局来把握技术发展态势。以德温特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统计计算和CiteSpace软件,从专利申请态势、主要竞争国、专利权人、技术热点、技术演变轨迹、技术发展趋势等多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电容器领域由储电性能、电极材料核心技术已逐渐扩展到其在电气、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与本领域日本、美国及韩国主要国家相比,我国虽然在专利数量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研究主体过于分散孤立,海外布局薄弱,竞争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双模异构+超级电容通信技术在采集系统的应用研究 下载:66 浏览:420

郑江 刘刚 王娟 张洪峰 孔伟忠 王敬义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10期

摘要:
针对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存在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较低、台区户变关系混乱、台区线损较高、用户停电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停电故障抢修时间较长等问题,提出双模+超级电容及存储器的通信技术,通过智能电表通信模块改造为高速窄带载波+微功率无线+超级电容及存储器的方式,实现智能电表停电事件主动上报、台区识别、相位识别等功能;同时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功能模块进行升级改造,在采集系统对现场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

基于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变色储能器件 下载:27 浏览:309

吴战 李笑涵 钱奥炜 杨家喻 张文魁 张俊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电致变色和电化学储能的原理均是基于电荷在电极中的嵌入或脱出而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具有相同的电化学本质。将电致变色和电化学储能功能集成在一起的电化学器件即电致变色储能器件。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已广泛商业化,单一功能的电致变色器件也已被广泛报道并有商业化应用,但有关电致变色储能器件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实验阶段。该类器件在电化学储能的同时,可以改变其在可见光甚至红外波段的透射率,并可用颜色指示器件的荷电状态,为电化学器件提供新的应用前景。电致变色储能器件主要包括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电致变色电池和光驱动电致变色智能窗等。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和电致变色电池以同时具有电致变色效应和电荷存储性质的材料为正负电极,光驱动电致变色智能窗则还包括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光电转换部分。这些器件可用于建筑节能智能窗、静态显示、智能传感等。此外,在柔性基底上制备的可穿戴电致变色储能器件在智能服装、植入显示器和电子皮肤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本文从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无机电致变色储能材料与器件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三维石墨烯基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下载:58 浏览:419

刘杰 曾渊 张俊 张海军 刘江昊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石墨烯具有单层碳原子组成的六方晶系晶体结构及独特的电学、化学、力学和热学性质。然而,由于石墨烯片层之间较强的π-π键和范德华力,导致易团聚或堆积,使其比表面积大幅减小,严重损害其性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构建具有多孔结构的三维石墨烯基材料,不仅保留了石墨烯优秀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等本征特性,而且获得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结构优点,进而满足吸附剂、催化剂载体、生物传感器及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需要。因此,开发三维石墨烯基材料的先进制备方法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综述了三维石墨烯基材料的现有制备方法,包括自组装法(水热还原法、化学还原法及冷冻干燥法)、模板法(胶体模板法、模板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及模板辅助水热还原法)和3D打印法(直写成型法、喷墨打印法、熔融沉积成型法、光固化成型法、选区激光烧结法及选区激光熔融法),总结了上述方法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对三维石墨烯基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超级电容器活性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下载:72 浏览:471

黄兴兰 《中国电气工程》 2019年8期

摘要:
作为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之间的新型环境友好型储能体系,超级电容器具有许多其它储能器件无法比拟的优异特性。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的材料主要为多孔碳材料,目前碳电极材料电容器已成功地商业化。本文介绍了活性炭粉的前驱体选择、制备方法、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综合叙述了活性炭的气体活化法、化学活化法、化学-物理联用等方法制备的活性炭的性能,活性炭表面含氧、氮、硫和磷表面官能团对超级电容器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总结,明确了活性炭作为新型能源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柚子皮/聚苯胺原位复合碳化材料 下载:88 浏览:427

杜伟 王小宁 鞠翔宇 孙学勤 《新材料》 2019年6期

摘要: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兴储能设备,具有充电速度快、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广且绿色环保等优点,弥补了以锂电池为代表的传统化学电池和其他普通电容器在生产使用方面的不足。本工作以生活废弃物柚子皮为碳源,利用生物质热解炭化技术,在氮气保护下高温碳化柚子皮得到活性炭材料,然后采用最优质量比1∶1原位聚合制备活性炭/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经高温再碳化获得活性炭材料,并将获得的活性炭材料制成电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炭/聚苯胺复合材料经碳化后获得的活性炭材料比电容量可达358 F/g,电极经过2 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电容量仍可保持初始值的95%,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聚吡咯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89 浏览:427

张苗苗 刘旭 燕钱炜 《新材料》 2018年11期

摘要:
聚吡咯是导电稳定性最好的导电聚合物之一。因其制备方式简单、环境友好、导电率高、电容性好及独特的掺杂性,制备聚吡咯复合材料以提高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成为超级电容器导电聚合物基电极材料的热点研究方向。综述了近年来聚吡咯电极材料及其与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等二元、三元复合电极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聚吡咯的电荷储存机制、聚合机理、制备方法等,指出了当前超级电容器聚吡咯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热点研究领域,并且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基于收缩高密度碳纳米管阵列的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 下载:53 浏览:432

朱畦 袁协涛 诸翊豪 张晓华 杨朝晖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柔性超级电容器因其加工方式灵活,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可剪裁可弯曲的特性,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碳纳米管阵列凭借其自身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高效的电荷转移率和良好的循环寿命被视为理想的能量储存材料.然而原始碳纳米管阵列密度较小,且因管间较弱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其在加工和转移过程中容易倒塌散落,从而限制了碳纳米管阵列直接用于组装柔性电子器件.本文应用无水乙醇对阵列进行收缩处理,在保持阵列高度取向优势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阵列的密度和机械强度,同时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聚乙烯醇(PVA)导电凝胶包埋碳纳米管阵列来制备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件.PVA包埋的阵列复合体在折叠、弯曲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柔性,又能保持碳纳米管的高度取向性.使用原位电氧化对碳纳米管阵列外壁进行简单的电化学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复合器件的性能.该方法为未来研发可穿戴电子器件以及可植入医学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蓄电池和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下载:91 浏览:491

张茜 《电气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针对蓄电池与超级电容不同的储能特点,采用适合混合储能交流应用模式系统结构及控制方式,利用高通滤波器将负载功率高频波动分量作为超级电容储能的有功指令,剩余功率作为蓄电池储能的有功功率,保证了超级电容与蓄电池之间的协同控制,并利用Matlab仿真算例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考虑负载变化率的混合储能分频控制优化策略 下载:73 浏览:446

王艾萌 黄浦东 《电力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传统混合储能多采用直流母线响应高频负载,超级电容响应中频负载,蓄电池响应低频负载的分频控制,并未考虑负载变化率问题,本文首次提出考虑负载变化率的混合储能优化分频控制。首先根据储能元件Ragone曲线,选择能够覆盖负载频率变化范围最大的超级电容和铅酸电池作为混合储能元件。然后进行混合储能优化分频控制策略的设计,该控制策略采用基于分段函数的功率一次分配和基于分频控制的功率二次分配,且能够提高混合储能响应负载的精度。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将所搭建模型应用于居民区微电网负荷削峰,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混合动力车辆复合能储系统及能量管理策略方法分析 下载:28 浏览:1126

晏娟1 全玉淑2 《动力技术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混合动力汽车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动力电池特点和现状分析,介绍混合动力车辆复合能储系统的概述,并根据相关文献分析能量管理策略的方法。

新能源风光储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下载:95 浏览:1045

郑井阶 《能源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面对新世纪中期全球化石能源即将枯竭的预警,各国都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应对能源危机时代的挑战.储能技术是新能源领域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解决新能源对环境污染小但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应用效能难以持续平稳问题的关键技术.本文对储能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储能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应用的有效对策和建议.此次研究旨在找到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应有的清晰路径和方向,促进新能源快速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