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蒙乃尔合金与铜镍合金换热器的研制 下载:42 浏览:274

羊衣木 《装备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蒙乃尔合金与铜镍合金之间的焊接是异种合金焊接,各合金焊接特点完全不同,焊接难度较大。通过分析研究其焊接特点和焊接工艺试验,确立了适合的焊接参数,提出了合理的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了在焊接过程出现焊接热裂纹、焊接气孔等焊接缺陷,显著提高了焊接质量。

金属阀门密封面镍基合金晶间腐蚀敏感度的研究 下载:44 浏览:363

周路云 刘书宏 符明海 《装备技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介绍了金属阀门密封面镍基合金堆焊层材料的选用及适用条件。运用ASTM A262C法对金属阀门镍基合金堆焊层的晶间腐蚀敏感度进行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GH4169-电铸镍异种金属搭接接头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 下载:33 浏览:233

刘敏 张丽娜 马丽翠 王彦超 曹辉辉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0年8期

摘要:
结合型号产品焊接要求开展了限定下层进入熔深的GH4169与电铸镍搭接电子束焊接工艺试验,进行了接头显微组织分析及断口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搭接间隙对焊缝横截面形貌及下层进入熔深有直接影响,当装配间隙大于0.7mm时,无法形成连续搭接焊缝;增加焊接热输入可增大下层进入熔深,束斑扫描功能有效增加了焊缝宽度及搭接面焊缝熔宽;GH4169与电铸镍搭接接头断口呈现韧窝形貌,为韧性断裂。

镍基焊条合金元素对LNG储罐焊缝强度和塑性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444

董建涛1 王帅2 武钰栋2 李洋2 相茜3 赵硕1 罗震2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0年6期

摘要:
针对国产9Ni钢镍基焊材熔敷金属强度和塑性不能同时达标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Nb、Cr、Fe、Mn等合金元素与镍基焊材熔敷金属塑性和强度的相关性;又采用决策树模型研究了合金元素的浓度对镍基焊材熔敷金属塑性和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Nb元素在一定含量内可以提高熔敷金属的强度和塑性;Cr元素对熔敷金属的塑性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难加工材料大深径比微小孔高效加工技术研究 下载:34 浏览:220

刘小勇1 王海2 甄宏伟2 葛丹丹2 王春龙2 李继鹏2 陈济轮2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针对GH4169高温合金、TC4钛合金两种难加工材料大深径比微小孔加工及加工效率低的难题,开展了微细电火花加工及超声-微细电火花复合加工技术应用研究。通过优化相应的加工参数,摸索出了大深径比微小孔高效率加工工艺条件,微小孔的加工效率高、质量优良。

气化炉内件镍基堆焊工艺研发及应用 下载:88 浏览:486

钟正彬 张杰 《中国电气工程》 2018年9期

摘要:
通过特定的工艺试验验证了堆焊层化学成分、综合力学性能均能满足EN规范要求,抗晶间腐蚀能力能够满足设备技术要求;焊缝成形美观,飞溅少,工艺性能良好,有效地减少焊接变形。三种焊接工艺方法已应用于气化炉内件管屏等大面积堆焊制造,解决了气化炉内件大面积镍基堆焊技术难题。

焊接热输入对INCONEL 690镍基焊丝性能影响探析 下载:77 浏览:501

吴新丽 邹杰 张丹萍 徐火青 何冰 《中国电气工程》 2018年1期

摘要:
INCONEL 690镍基合金因其优异的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三代先进压水堆核岛主设备关键部位堆焊及焊接。基于INCONEL690镍基焊丝在核岛主设备的广泛应用,发现不同焊接工艺及焊接热输下,INCONEL 690镍基焊丝熔敷金属的拉伸强度不同。本文列出了INCONEL 690镍基焊丝在核岛主设备应用的主要焊接工艺,通过对比不同焊接工艺下焊接参数、热输入及其对应的拉伸强度,得出不同焊接工艺焊接热输入对INCONEL 690镍基焊丝熔敷金属拉伸强度的影响关系。

碳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缺陷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16

王晓娟1,2 刘林1 黄太文1 杨文超1 岳全召1 霍苗1 张军1 傅恒志1 《新材料》 2020年6期

摘要: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因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导向叶片等热端部件中。近几十年来,随着单晶高温合金的发展,合金代次已由最初的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在单晶高温合金逐代更替的过程中,一方面微量元素碳由最初的完全去除发展到后来的限量使用,另一方面难熔元素(W、Mo、Ta和Re)的加入量逐渐增加。这是因为碳的加入可以减少氧化物,提高合金的纯净度,改善合金的可铸性,其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由难熔元素增加所引起的雀斑、缩松、杂晶和小角度晶界等凝固组织缺陷。目前,碳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凝固缺陷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研究表明雀斑的形成是糊状区液态金属流动所导致的枝晶生长停滞或枝晶熔断,通过碳的添加减缓液态金属流动以抑制雀斑的形成,但这一研究仅停留在定性阶段,在定量上仅有一些经验公式和判据,关于碳化物在糊状区的析出时间与析出量如何影响热质流动的证据欠缺,需进一步完善。研究发现缩松是凝固过程中固相和液相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枝晶间的微小熔池,碳添加形成的适量碳化物可以通过后期生长填补枝晶间的孔洞以减少缩松,但此研究也只停留在实验现象和笼统的定性说明阶段,具体到碳化物添加量和缩松含量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规律,还需要深入探究。杂晶的形成与枝晶碎片、模壁过冷形核和籽晶回熔有关,碳的添加可以抑制热质流动,减少枝晶碎片,降低过冷形核,避免杂晶生成。小角度晶界的产生是由于枝晶弯曲和扭转变形,与热质流动无关,微量元素碳的添加虽然不能阻止这类缺陷出现,但可以起到晶界强化作用。目前,碳对杂晶和小角度晶界的影响无论从实验现象还是机理分析都非常欠缺,需要系统地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碳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凝固缺陷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碳对凝固组织缺陷的影响规律以及机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提高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和产品合格率奠定理论基础。

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CIMCN4的开发与生产 下载:72 浏览:469

徐书峰 苏莹 刘治宏 《冶金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CIMCN4是一种含铜、低镍的奥氏体不锈钢,用于替代日本同类型产品用于集装箱内侧板,本文就对含有4%的CIMCN4产品冷轧卷材的设计、热处理、电解、酸洗等进行了工序进行生产探讨,并对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PEI/Ni梯度电磁屏蔽薄膜材料耐腐蚀性研究 下载:83 浏览:428

温变英 段磊 《新材料》 2019年11期

摘要:
通过悬浮液流延法制备了具有梯度分布结构的PEI/Ni电磁屏蔽膜,研究了该电磁屏蔽膜在潮湿、湿热、强碱、酸雨、稀强酸、浓强酸等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矢量网络分析仪以及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对复合材料经腐蚀液浸泡前后的微观形貌和电磁屏蔽效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梯度分布结构使得该薄膜上下表面呈现的腐蚀程度有所不同,富树脂的上表面比富金属的下表面更耐腐蚀。在潮湿、湿热、强碱、酸雨模拟溶液这四种体系下,PEI/Ni梯度电磁屏蔽膜的耐腐蚀性能均比较好,经60℃、浸泡30 d后,其外观形貌变化不大,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基本没有下降,保持在40 dB左右,拉伸强度保持在60 MPa以上,仍显示出较高的实用价值。但这种以金属粉末作为填料的材料不耐强酸的腐蚀,在60℃下浸泡10 d后,样品表面因金属Ni与强酸发生化学反应而出现孔洞,导致电磁波泄露,在浓度高于0.1 mol/L的H2SO4溶液中浸泡5 d,电磁屏蔽膜将丧失屏蔽性能。

先进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行为的研究进展 下载:98 浏览:426

岳全召 刘林 杨文超 黄太文 孙德建 霍苗 张军 傅恒志 《新材料》 2019年4期

摘要:
先进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有优良的成分兼容性,在1 000℃以及更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组织稳定性、抗蠕变性、抗疲劳性、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的涡轮叶片等关键热端部件。在服役过程中,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主要发生涡轮叶片旋转造成的蠕变及疲劳变形。另外,现代航空发动机对涡轮进口温度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承温承载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材料科研工作者尝试了许多方法来提升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蠕变性能: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添加了大量的难熔元素(W、Cr、Mo、Re等),降低了元素的扩散速率,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固溶强化水平;添加了γ'相形成元素(Al、Ti、Ta),形成金属间化合物γ'沉淀相,利用γ'沉淀相与γ基体相之间的相干应变、有序化,以及弹性模量和堆垛层错能差异等沉淀强化机制,提高合金的强度;通过调整热处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沉淀相的尺寸、形态以及体积分数,最大化沉淀强化效果;通过调整Mo与Re的含量,提高γ'沉淀相与γ基体相的错配度,细化γ/γ'界面位错网间距,强化γ/γ'相界面强度,提高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蠕变抗力;同时加入适量的Pt族金属元素,抑制了TCP有害相的析出,进一步稳定了合金组织。然而,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元素的合金化程度已很高,在CMSX-10中难熔元素的含量高达20.5%,这已经接近镍基体的溶解度极限;同时,也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问题:组织不稳定性(包括凝固缺陷析出倾向的增加、TCP相的析出)以及合金密度和成本的增加。另外,对于第四代及其后续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设计,除依赖提高难熔元素含量和加入铂族元素稳定组织外,并无其他公开、有效的措施。现行措施也与现代工业追求低密度、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深入认识镍基高温合金成分-组织-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重要,亟待突破现有的合金设计理论。本文试图从最重要的长时力学性能之一的蠕变性能出发,分别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成分、组织结构、蠕变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探讨了固溶元素、γ'体积、尺寸、形态、γ/γ'界面、堆垛层错能(SFE)、反相畴界能(APB)等因素对蠕变行为、蠕变机制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行为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研究前景,以期能够深入理解单晶高温合金的强韧化机理,为新一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某红土镍矿磁化焙烧-磁选预富集试验研究 下载:80 浏览:485

罗颖初 《冶金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对某褐铁矿型红土镍矿进行了磁化焙烧-弱磁选预富集试验研究,重点考察了煤粉配比、焙烧时间、磨矿细度和弱磁选磁场强度等因素对分选指标的影响。在焙烧温度为750℃,焙烧时间为50 min,配煤量为12%条件下进行磁化焙烧,焙烧产物在磨矿细度-0.038 mm为34.29%,磁场强度为0.30 T的条件下进行磁选分离,获得的铁精矿中铁和镍品位分别为60.71%和1.03%,铁和镍的回收率分别为91.13%和90.80%,表明磁化焙烧—磁选是预集回收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中铁和镍的有效技术途径。

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 下载:91 浏览:500

邵奕嘉1 黄斌1 刘全兵2 廖世军1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正极材料,具有性能优于钴酸锂而成本远远低于钴酸锂、能量密度远远高于磷酸铁锂等重要优点,正在逐渐成为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但是,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也存在循环稳定性不足、大电流密度放电性能不佳等问题。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提升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的性能,近年来国内外在材料制备技术以及改性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材料制备方法、包覆修饰和掺杂改性三个方面,介绍了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及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铼在镍基高温合金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 下载:86 浏览:430

丁青青 余倩 李吉学 张泽 《新材料》 2018年2期

摘要: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因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抗热腐蚀性能成为航空发动机中不可替代的涡轮叶片材料,少量稀有元素铼(Re)能大幅提高镍基高温合金的承温能力和力学性能,这一现象被称为"铼效应"。近几十年来,铼效应的强化机理备受关注,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铼元素在高温合金中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及对应的铼强化机理,并展望了镍基高温合金中铼效应的研究趋势及挑战。

锆合金包壳和GH4169镍基合金的微动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下载:28 浏览:441

高雯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12期

摘要:
燃料棒在冷却剂流过时易受到扰动而发生微振动,导致在格架弹簧与包壳管接触点附近产生微动摩擦磨损,严重时会导致燃料棒破损,放射性产物泄漏,从而影响核电厂安全运行,因而需要对燃料包壳的微动摩擦磨损性能进行充分研究。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2种牌号、2种状态的锆合金(Zr-4)和N36与格架材料GH4169镍基合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微动摩擦磨损性能,分析载荷、循环次数、环境条件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磨损表面的形貌、成分分析结果,揭示其微动摩擦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微动摩擦磨损时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相同条件下,Zr-4/Zr-4摩擦副组合的微动摩擦系数最大,GH4169/N36摩擦副组合的微动摩擦系数最小;预氧化对材料的微动摩擦系数影响显著,预氧化态样品的摩擦系数均高于非预氧化态的样品。

海洋平台海水系统铜镍合金管道腐蚀的原因分析 下载:71 浏览:451

王鑫1 高德洁2 李印全1 王传忠1 沈召斌1 《石油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海上平台常取海水用作工艺冷却及平台消防,海水腐蚀性强,一旦造成管道腐蚀穿孔,将给人员、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并造成生产关停等严重后果。基于海上平台海水系统常用的B10铜镍合金管道在渤海某平台发生腐蚀穿孔实例,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化学分析、金相分析、电镜扫描、能谱分析),结合海水系统特性对腐蚀原因进行针对性分析。结果表明,管道腐蚀穿孔主要原因为海水含砂量较高冲刷破坏钝化膜,以及海水中电解质含量较高加速电化学腐蚀。建议调节平台上铜铝电解装置电解电流以降低电解质浓度,同时在海水系统中增加除砂装置以加强对海水中砂石的滤除效果。

2101节镍双相不锈钢立式连铸板坯的组织转变 下载:65 浏览:453

白亮1,2 汲琨1,2 刘景顺1,2 刘军1,2 董俊慧1,2 楠顶1,2 《材料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分析了2101双相不锈钢实际铸坯的宏观晶粒分布和微观组织转变。结果表明,2101双相不锈钢的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转变)发生在二冷2区末端距铸坯表面25 mm处。在此区域内适当降低铸坯表面冷却强度有助于减小坯壳内部温度梯度促进CET转变,提高铸坯的等轴晶率和扩大角部的等轴晶区域;对微观组织的分析发现,在二冷6区之后提高冷却强度可调整铸坯中心形成的奥氏体形态,有利于晶内及晶界处奥氏体细化和减小晶界处针状奥氏体组织的数量和尺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铸坯的热变形能力。

吡啶-2-甲醛缩邻氨基苯磺酸Ni(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晶体结构 下载:21 浏览:226

欧阳淼1 赖红芳1 银秀菊1 韦联强1 张运良2 蒋毅民3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1期

摘要: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以Ni(NO3)2·6H2O和吡啶-2-甲醛缩邻氨基苯磺酸席夫碱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Ni(OBSP)(SCN)(H2O)2](HOBSP=吡啶-2-甲醛缩邻氨基苯磺酸),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17217(13)nm,b=0.97165(11)nm,c=1.48019(16)nm,β=90.9950(10),V=1.6856(3)nm3,Z=4,Dc=1.632g·cm-3,s=1.069,R1=0.0247,wR2=0.0625。标题配合物拥有一个以N3O3六配位的镍(III)中心,从而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其中一个SCN-、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以N,O,O'-三齿螯合方式的磺酸类席夫碱参与配位。在配合物中,大量的氢键和π-π堆积有益于三维结构的形成和稳定(CCDC 1567210)。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对镍基合金INCO713C定量分析的多元素修正内标模型 下载:59 浏览:400

李欣1,2 赵天卓1,2,3 连富强1,3 刘洋1,3 钟奇秀1,2 孙辉1,2,3 《光电子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INCO713C是一种航空工业中常使用的镍基合金,含有12种常量元素,9种痕量元素,其成分较为复杂。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对其进行分析时,矩阵效应较为显著,采用传统标定方法难以得到理想预测结果。文章提出了一种多元素修正内标法,对镍基合金INCO713C中的Mn进行定量分析,与内标法、多谱线内标法、传统多元定标法进行对比,建立的标定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对四个未知样品预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降低到了6.16%、5.49%、3.63%、2.00%,均方根误差降低到4.3%、4.4%、2.9%、2.6%,证明了多元素修正内标法对于补偿镍基合金INCO713C中矩阵效应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效果,对于定量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有一定提升。

褪除液浓度及pH值对电化学法褪除碳化钨-镍涂层工艺的影响 下载:77 浏览:487

康忠明 朱霞高 陈志坤 李福球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对于返修零件的残余涂层及生产中不合格的碳化钨-镍涂层,必须先去除,才能重新喷涂.为有效褪除涂层,又不破坏基体,采用电化学法褪除45号钢表面的碳化钨-镍涂层,通过研究褪除液浓度和pH值对涂层褪除速率及对基体腐蚀情况的影响,确定最优pH值为11~12,褪除液(主要成分酒石酸钾钠和碳酸钠)质量浓度为0.25 kg/L,电流密度为6 A/dm2.采用此电化学工艺可有效褪除钢基体表面的碳化钨-镍涂层,也不会对钢基体造成影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