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罗伯特·英诺森提《大卫之星》绘本的隐喻研究 下载:49 浏览:211

李爽 张康夫 《设计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这篇文章以罗伯特·英诺森提为《大卫之星》绘本所作插画中的隐喻手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整本绘本设计中的画幅安排以及单独画面中的构图及色彩表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其隐喻运用的方式,指出在特定绘本主题中隐喻对读者想象力的引导和启智作用。

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下载:41 浏览:291

吴悦 李朝旭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由此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19 浏览:282

王卓彦 叶浩生 《心理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感觉运动模拟理论属于概念隐喻理论范畴,是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的具身效应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与感觉运动信息无关的抽象概念通过快速学习建立的隐喻也具有了具身效应,没有以往经验为基础的抽象概念也能引起感觉运动的模拟。除了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外,文章还介绍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与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对比,提出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隐喻表征 下载:62 浏览:510

赵岩 伍麟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不同性质的汉语高熟悉度隐喻意义加工过程——来自ERP研究的证据 下载:43 浏览:441

李莹1 刘俊2 张灿1 王悦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采用ERP技术考察不同性质隐喻加工的时间进程与神经机制。以词对方式呈现词源性隐喻、引发性隐喻、一般字面义,被试进行语义相关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从引发性隐喻、一般字面义到词源性隐喻,N400平均波幅呈阶梯状递减,引发性隐喻和词源性隐喻的P600平均波幅大于一般字面义。对于不同类型词对诱发的N400,大脑左半球没有显著差异,但右半球上引发性隐喻显著大于词源性隐喻和字面义词对。并且右半球P600平均波幅更大,但三种词对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日常熟悉隐喻的理解更符合平行假说但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2)右半球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与隐喻性质和加工阶段有关。

中国吉祥文化图案隐喻研究——以“胜”为例 下载:15 浏览:359

李倍 雷赫云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摘要:
中国吉祥文化图案隐喻了丰富而细腻的内涵。"胜"作为吉祥文化装饰纹样,其原型源于《山海经》对西王母"蓬发戴胜"的描述。汉代以来,有众多文献对西王母戴胜作了记载,并对"胜"进行各种阐释,"胜"依赖于西王母神—人格功能,成为吉祥寓意的文化图案符号之源。但西王母神—人格在不同时期又附会了不同内涵的功能,"胜"也随西王母功能的附会而演变,并隐喻了不同的吉祥寓意。中国吉祥文化图案"胜",如"玉胜""华胜""人胜""方胜"等,隐喻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或者说,"隐喻"是中国吉祥文化图案的基本特征。

戏剧音乐化:论《伊尼什莫尔岛的中尉》中的朋克音乐与暴力隐喻 下载:19 浏览:378

王晶 陈红薇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摘要:
戏剧和朋克音乐的结合是爱尔兰当代戏剧家马丁·麦克多纳创作的显著特色,也是当代文学创作文化性转向的一个典范。在其代表作《伊尼什莫尔岛的中尉》中,麦克多纳运用"戏剧音乐化"的叙事策略,将碎片化的音乐歌词镶嵌于戏剧文本之中,同时吸取朋克音乐中的暴力美学、虚无主义及性别跨界等内涵,从而使该剧表现出鲜明的音乐化特征。通过对朋克音乐的跨媒介效仿,麦克多纳以暴力隐喻的方式戏谑地再现了"北爱冲突"这一重大事件,并表达了一个和平主义者的政治诉求。此外,麦克多纳对戏剧兼容不同艺术门类的实验创新,表明大众文化不仅能为精英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导和刺激源泉,而且为当代戏剧获得更大的展演空间提供了跨媒介想象的可能性。

《周易》对探索潜意识启示 下载:62 浏览:337

柳艳松 《心理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周易》是一套复杂的隐喻认知系统,"象"与"理"都是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潜意识通过心理表征以隐喻的方式呈现,精神分析师借助隐喻方法来分析潜意识。将潜意识的呈现形式(如梦、口误等)理解为某种"象",把"象"作为表征潜意识的符号与工具,通过"观象、取象、辨象、立象、尽意"这个认知过程,实现对"理"(潜意识)的理解。通过"象思维"来探索潜意识对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上亲和性,克服精神分析中的"无结构性"与"语言的限制"。

谁在劫持我们的灵魂——论《国王与抒情诗》 下载:89 浏览:500

洪治纲 王振锋 《文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是一部意蕴繁富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探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的自杀之谜为主线,揭示了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帝国对人类灵魂进行微妙控制的巨大秘密。一方面,信息帝国为人们提供了无所不能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以无所不在的方式,剥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抒情诗"不再成为个体灵魂的微妙呈现。这是人类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也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从叙事上看,这部小说不仅融入了科幻、探案等叙事元素,还借助"本事"、"提纲"和"附录"等巧妙设置,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实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处境的隐喻性表达。

身体动作与语义加工:具身隐喻的视角 下载:51 浏览:230

王继瑛1 叶浩生2 苏得权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个体建立基于身体经验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结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不管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只要有具身隐喻联结的概念,其语义的理解便会受到具身启动效应的影响。大脑在加工动词或者含动词的句子时,不仅激活了语言中枢和运动皮层,且大脑随着个体是否执行与语义相应的动作、抽象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其文本背景是否符合等因素而激活不同的神经回路。本文将对以上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具身隐喻的视角为身体动作影响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模型提供初步的思路。

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人与环境:具身的社会认知 下载:30 浏览:56

黎晓丹1 叶浩生2 丁道群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下载:67 浏览:262

刘耀中1 谢宜均1 彭滨2 倪亚琨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地方与空间:《山河故人》中文峰塔影像的符号隐喻 下载:68 浏览:510

王海峰 《当代艺术》 2018年1期

摘要:
电影《山河故人》中出现了大量的符号隐喻,文峰塔既是一个地方的位址,它也与周边建筑组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现代资本和权力交织的空间。地方与空间的张力,权力与资本空间的压迫,对远方与生俱来的渴望,现代空间的流动性等诸多因素,促使张晋生和儿子远赴国外,却又进入了一个焦虑与抵抗的异质空间,而选择坚守的赵涛也处在失落之中。文峰塔隐含了处在地方与空间紧张关系中人的焦虑以及从中国传统"寄居"的思想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文字品牌标识正斜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 下载:21 浏览:172

魏华1,2 汪涛2 冯文婷3 丁倩1 《当代管理》 2018年4期

摘要:
品牌标识是品牌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品牌建设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以往研究发现,品牌标识的形状、完整性和动态性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产生影响,但很少有研究考察文字品牌标识正斜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和结构隐喻理论,通过两个研究共六个实验考察文字品牌标识端正和倾斜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倾斜的文字标识会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更具创新性,但端正的品牌标识会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更加稳定、可靠和安全。文字品牌标识正斜对于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受到品牌类型的调节。对于现代品牌,消费者更加偏好倾斜的品牌标识;对于传统品牌,消费者则更加偏好端正的品牌标识。本文为品牌标识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拓宽了具身认知和结构隐喻的应用范围。

千年古钺,文明曙光——平湖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 下载:79 浏览:492

倪剑 李琪 《中国建筑》 2018年4期

摘要:
当代综合类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或地方的自然、历史、艺术藏品的复合平台,找寻多维度、多领域因子的平衡点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课题。结合平湖博物馆新馆设计分析,阐述了建筑空间形式和地域文化隐喻、宏观城市设计和微观流线组织、外部建筑造型和内部功能布局三方面关系之间的平衡,讨论了平衡设计策略在综合类博物馆设计中的重要性。

英语植物隐喻特点和中国学生学习二语隐喻产出情况 下载:78 浏览:313

林敏煜 《英语教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本文将介绍英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隐喻产出的基本状况,并简要分析中国学习者隐喻产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学习者汉语思维影响过大,英语植物隐喻使用次数较少、使用词汇较为简单等问题。并希望以此探讨二语隐喻使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基于学科隐喻的视角 下载:42 浏览:486

解德渤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摘要: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这是40余年来高等教育学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在诸多学科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科隐喻的独特魅力。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既是学科想象力的表征,也是迁移能力在学术活动中的特殊呈现。这类隐喻散见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角落。我们应理解和把握学科隐喻的取向、限度、路线以及语境等问题,积极创造反映时代诉求、具有本土意义的学科隐喻,以实现高等教育学从经验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跃迁",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提供理论武器。

基于象隐喻的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建构作用 下载:85 浏览:516

温世伟 贾春华 《当代中医药》 2019年10期

摘要:
以象隐喻认知理论框架对五行学说范畴体系的发生学进行研究,认为象隐喻是五行学说发生的主要认知机制,五行学说是一种理论建构性隐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关文化发展的假设:一种文化的发生,乃基于一种理论建构性隐喻,这种隐喻直接参与初始概念的构成或直接转换为这种文化的初始概念,在此初始概念下形成一系列基本命题。这种隐喻所参与的初始概念的构成,使得这种文化的各个角落都充满这种隐喻的气息。通过对中医理论、佛经、《圣经》等不同文化经典的语料分析并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论证上述假设存在的合理性。

“以形为治”源流及其药用体系的初步构建 下载:82 浏览:512

刘庆华 贾春华 《当代中医药》 2019年6期

摘要:
"以形为治"由徐灵胎提出,是对部位用药的深度概括。在回顾"以形为治"源流的基础上,探讨"以形为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并从隐喻认知的立场对枸杞、紫苏、桑、莲四种药物的用药思维模式进行讨论,并将"以形为治"的部位对应关系总结为本草之根多对应人体脏腑、本草之皮多对应人体体表、本草梗茎多对应人体脏腑中的胃肠、本草之枝干多对应人体四肢、本草苗叶和花多对应人体体表、本草果实和种子多对应人体目与生殖系统。以此论证了古人"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用药认知的合理性,并初步构建"以形为治"药用体系。

中医学理论的“象-概念隐喻”二重性 下载:89 浏览:517

温世伟 贾春华 《当代中医药》 2019年3期

摘要:
中医学隐喻理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尚未被提出过的隐喻现象,即"象-概念隐喻"二重性。从《难经》语料的分析、现代学者的研究观点、以"火"的发生学来看"象-概念隐喻"二重性,从中医学"提壶揭盖"法来考察"象-概念隐喻"二重性四个不同方面论证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功能,并提出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研究应越过概念隐喻的边界,探索开展用中国本土原创思维工具和媒介来进行认知隐喻理论的创新。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