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国际主流媒体关于中国雾霾问题的新闻框架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下载:60 浏览:394

胡鹏1 刘立2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有计划、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西方媒体也开始关注中国环境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影响。但是,一些西方媒体在特定的议题设置和政治框架下报道中国雾霾问题带有明显的偏见。本文以《纽约时报》2011年1月初至2016年12月底有关中国雾霾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其报道特征:《纽约时报》对中国雾霾的报道按照固定的新闻框架展开,内容倾向以负面为主,带有明显的"妖魔化中国"特征。

大气“霾化学”:概念提出和研究展望 下载:36 浏览:302

楚碧武1,2 马庆鑫1,2 段凤魁3 马金珠1,2 蒋靖坤3 贺克斌3,2 贺泓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我国大气污染具有高度的复合污染特征,其形成过程既有高强度的颗粒物均相成核现象,又有多介质非均相致霾过程,同时耦合了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O3污染,是不同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伦敦烟雾的新型"霾化学"烟雾污染。"霾化学"区别于并突破现有的理论认识,是解析我国典型多介质复合污染环境下PM2. 5成因以及PM2. 5与O3污染间非线性复杂关系,综合研究气、液、固多介质非均相过程的大气污染化学。研究"霾化学"过程对精准控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大气复合污染意义重大。本文提出和总结了大气"霾化学"概念,并对"霾化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雾霾的溢出水平测定与治污资金分配研究——来自京津冀的证据 下载:58 浏览:420

贾尚晖 石丽红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雾霾溢出效应的测定有助于优化治污资金的分配和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本文通过雾霾污染的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省级地区PM2. 5转移矩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京津冀雾霾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的PM2. 5污染相互溢出关系中,河北为PM2. 5净输出地区,而北京和天津为PM2. 5净输入地区。结合2017年数据,区域间治污资金分配如若考量溢出效应,则京津冀三地进行的治污资金初次分配比例应从18. 23%、5. 53%、76. 24%变为29. 33%、10. 36%、60. 30%。本文的启示在于,在治污资金的纵向分配中应适当考虑外部性而重点关注对于雾霾输出地的投入;在雾霾的协同治理中依据污染物当量减少和溢出规模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中,剔除溢出效应干扰,识别真实绩效,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

经济学人对雾霾治理绩效的判断 下载:51 浏览:427

刘昭炜1 李钢2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基于三次持续的问卷调查,力图通过经济学人这一群体来了解公众对雾霾治理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经济学人群体对政府环境监测结果信服度明显提升,从第一次的28%提升到目前的70%;对于政府雾霾治理的成效满意度也从0提升到44%。调查显示,经济学人认为目前雾霾治理困难的首要原因是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虽然社会对环境改善有进一步的要求,但调查也显示公众自身并不愿意承担更高的环境治理成本,而且随着环境改善,支付意愿会进一步下降。经济学人对加大针对环保技术研发的公共投入有较高的支持度,认为改革政绩考核指标是下一步环保工作的着力点。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湿法脱硫治霾影响分析 下载:32 浏览:336

朱跃 杨用龙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根据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出口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其排放绩效,分析了超低排放湿法脱硫的治霾效果,阐明了湿法脱硫有利于减少SO2、颗粒物、SO3的排放量,这些污染物都是形成雾霾的前体物,表明超低排放湿法脱硫对雾霾治理有积极的贡献。同时,烟气超低排放具有协同治理有色烟羽的能力,对于有色烟羽治理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煤电行业广泛开展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空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湿法脱硫、烟气超低排放功不可没。

雾霾污染促进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吗——基于澳门博彩旅游和PSM方法的证据 下载:93 浏览:483

舒扬 伍聿钊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雾霾污染已被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纳入日常经济决策中来。本文基于澳门博彩旅游业在资本市场的微观数据,在事件研究法的基础上运用PSM匹配解决面板回归分析的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通过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的波动识别重度雾霾冲击,考察了重度雾霾对澳门博彩旅游的行业影响,找到了雾霾影响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微观证据。研究发现,在事件期内,澳门博彩旅游业具有"重度雾霾红利"效应;相对于其他行业,博彩旅游业存在约8.7%的累计超额收益。在引入更多控制性变量,以及调整事件期长度后,雾霾红利依然显著存在,且不受"假期效应"的影响。

湿法脱硫烟气中霾的分析及解决途径 下载:11 浏览:121

朱维群 唐震 房亚杰 王倩 张妙雷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已有研究表明,燃煤湿法脱硫后烟气水气含盐排放是造成我国雾霾大面积高强度发生的原因之一。文中分析了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脱白"及有色烟羽治理技术的现状,指出有必要从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排放指标等多方面详细客观地评价烟气水气"脱白"的效果;建议进行燃煤烟气污染物干式高效脱除技术研发,经济可行地减少燃煤烟气水气及含盐的排放,从而降低雾霾的产生。

输电线电晕损失与雾霾的影响分析 下载:36 浏览:361

黄海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分析表明,电晕是一种不均匀电场内自持放电的现象,时常伴有电晕损失、无线电干扰、臭氧等。雾霾天气的输电线路容易电晕放电。研究雾霾天气对输电线路的影响,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性。

Landsat 8 OLI-TIRS遥感影像云层去除的3种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下载:48 浏览:416

刘姝 岑冉菊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遥感影像的拍摄会受到大气、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遥感图像被部分的云覆盖也就不可避免了。为了检验云层去除的效果,采用云量达到28.18%的Landsat-8 OLI-TIRS卫星影像,通过去霾处理、同态滤波、傅立叶变换三种方式,对去除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从信息熵、均值、标准差3个具体的定量指标来分析,去霾处理在云层去除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式。

基于混合改进GSO与GRNN并行集成学习模型 下载:82 浏览:401

简书强1 倪志伟2 李敬明3 朱旭辉2 倪丽萍2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针对萤火虫群优化算法(GSO)不稳定、收敛速度较慢与收敛精度较低等问题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网络结构导致预测误差的特性,提出基于混合改进萤火虫群算法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并行集成学习模型,应用于雾霾预测.首先构建融合多种搜索策略的混合改进萤火虫群优化算法(HIGSO),并使用标准测试函数验证算法性能.然后结合HIGSO与引入扰动因子的GRNN模型,建立并行集成学习模型,并通过UCI标准数据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的雾霾预测,进一步验证模型在雾霾预测中的性能.

2013年12月华东地区持续性霾天气成因分析 下载:82 浏览:361

潘劲松1 李超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2013年12月华东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超过20 d连续重度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华东地区大气细颗粒浓度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持续机制和前期外强迫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华东连续重度霾天气和东亚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密切相关。2013年12月白令海到鄂霍茨克海阻塞活动加强导致东亚地区天气瞬变扰动异常偏弱,贝加尔湖东侧弱高空脊长时间维持,我国东部地区受弱偏北风影响,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有利于华东本地大气细颗粒物积累和北方霾粒子向华东地区输送。进一步研究表明2013年12月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偏强可能和前期热带印度洋暖海温异常有关。

信息化助力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闭环管理 下载:43 浏览:421

周佳 彭理谦 闫文生 陆楠 张一珂 李晶 隆仕军 朱旻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从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出发,基于"现状、科研、对策、执行、评估"五步业务闭环管理工作法,建设成都市数智环境系统—大气大数据应用。在对数据量化分析、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目标和量化措施,同时落实监管责任,实现市县乡三级调度和精细化网格监管全覆盖,变被动善后为主动预防,从而实现科技治霾和精准管控,切实决策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1981~2015年华北地区持续霾事件的特征及其环流分类研究 下载:45 浏览:234

孟亚楠1 孙建华2 卫捷1 赵琳娜3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根据1981~2015年华北地区地面基本气象要素定时值数据集和地面气候日值数据集站点资料,分别利用14时实测值法和目标区域极端事件的客观识别方法挑选霾日数和持续霾事件,并分析了它们的特征;,然后对持续霾事件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霾日数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有4个大值区: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的河谷地区、沿太行山以东的平原、河南北部、环黄海和渤海地区。(2)华北地区共挑选出111个持续霾事件,其中,持续3~5 d的事件最多,占了总数的86.5%,最长的事件可达12 d。(3)持续霾事件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且存在明显的年、季变化。1981~2015年持续霾事件数呈增加趋势,冬季增加最显著,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少。(4)结合地形、霾日数、持续霾事件的分布和环流特征把持续霾事件分为7类,对发生频次较多的4类(华北地区型,河南北部及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型,河南北部型,河南北部及环渤海、黄海地区型)的环流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环流形势的主要特征包括:对流层的中低层华北地区为纬向西风气流或脊前西北气流,我国南部或东南部地区高压西部的西南气流与华北地区的偏西气流产生弱辐合下沉气流;近地面层由于地形的影响形成垂直环流圈,霾最严重的地区一般出现在地形的东坡和垂直环流圈的下沉支。近地面东南气流和低层的西南气流向该地区输送了暖湿空气和污染物。华北地区霾发生位置的不同,主要由低层我国东部或者南部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以及局地垂直环流的下沉支的位置决定。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华北地区持续性霾的防控提供参考。

廊坊市霾天气湍流运动特征量统计分析 下载:48 浏览:395

秦云苗1 张卫中1 郭立平1 闫利霞2 黄浩杰1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旨在对霾天气时大气边界层湍流运动进行深入分析,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2016~2017年廊坊市霾天气时风脉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轻微霾、轻度霾、中度霾、重度霾不同级别霾及静稳霾、混合霾、风霾不同类型霾时大气湍流物理量特征值,根据各物理量建立起霾的分类与分级方法,从湍流运动角度为霾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廊坊市霾天气湍流运动特征量统计分析 下载:51 浏览:363

秦云苗1 张卫中1 郭立平1 闫利霞2 黄浩杰1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旨在对霾天气时大气边界层湍流运动进行深入分析,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2016~2017年廊坊市霾天气时风脉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轻微霾、轻度霾、中度霾、重度霾不同级别霾及静稳霾、混合霾、风霾不同类型霾时大气湍流物理量特征值,根据各物理量建立起霾的分类与分级方法,从湍流运动角度为霾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华北地区雾霾产生的原因和分析预报 下载:77 浏览:420

黄永利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4期

摘要:
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通常伴随着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华北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源地之一,自我国工业现代化开始就深受工业污染的困扰。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工业需求量的增长,华北地区的工业产值不断提高,重工业发展迅速,使得原本的环境问题更为恶化。其中空气污染尤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华北地区的居民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因此,本文将从地形、环境、化学成因、污染源等方面对雾霾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雾霾治理提供参考。

基于BJ-RUCv2.0预报系统对大雾形成和发展关键条件的数值分析 下载:81 浏览:413

李青春 程丛兰 张亦洲 王在文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和有利于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北京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得出:模式对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的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的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的持续性东南风使950 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的关键条件。上层(975~800 hPa)的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的加强和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 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的结构有利于雾的进一步发展。

雾霾天气下图像增强算法的研究 下载:84 浏览:470

李浪 张爱萍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18年5期

摘要:
由于雾霾天气的影响,对单幅监控图像存在着清晰度不足的问题,针对同态滤波和小波分析的优点,采用小波域变换对含有雾霾信息的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利用改进后的高通滤波器对小波的高频系数进行增强处理,低频系数部分先采取同态滤波的方法去除低频域的噪音,然后利用线性分段函数来拉伸低频信息,从而达到去除雾霾,提高图像对比度的目的。图像处理后结果表明,与单一的同态滤波和小波分析相比,改进的算法能有效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浅析环境伦理视角下的雾霾治理 下载:319 浏览:3476

杨茂兴 《国学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本文以雾霾污染问题为切入点,以人类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将雾霾污染问题聚焦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围绕雾霾污染涉及的伦理关系,整理出雾霾污染背后多维度利益关系通过研究分析雾霾污染的形成机理。并从各方面讨论了解决雾霾问题的路径选择。

人工增雨对雾霾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下载:81 浏览:889

​赵华文 杨黎黎 柴晓玲 《中国环境保护》 2024年12期

摘要:
由于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工业事业快速发展,人们忽视了对环境的维护,不加限制的向空气中排放尾气、化学物质与燃料的燃烧废气体,在这一情况下,各区域城市空气环境因受到气象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空气环境质量,使得空气能见度较差,不仅阻碍了正常交通,妨碍了农业实现优质高产,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这就需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活动以有效改善空气环境。据此,本文探讨了人工增雨对雾霾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人工增雨效果的策略。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