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 下载:25 浏览:305

王劲松1 戎龚停2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从历史、现状、理论研究以及保护途径几方面入手,全方位探讨徽州民歌在全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在不失传统与特色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保护、传承与传播。以期在"音乐类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做一有益、积极的探索。

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下载:66 浏览:403

单南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久远、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形成了大量以民族为单位的独特音乐风格。这些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音乐瑰宝,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塑造学生的精神道德。因此,对我国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就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同民族民间音乐有机融合的路径进行研究与梳理,从而构建出更为完善合理的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模式,实现我国高校学生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熟知中华历史、强化民族认同的目的。

澧水船工号子的艺术研究 下载:65 浏览:403

吴帆1,2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澧水船工号子传承至今,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喜爱,作为湖南澧水流域民间音乐的瑰宝,其富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色彩,审美价值可谓独具一格。其是在船工们的劳作活动中形成的,为船工日常生活及工作所催生出来的产物,澧水船工号子是艺术与生活体验高度结合的产物。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下载:93 浏览:502

姜德芬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游戏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体现。它不仅蕴含着教育的动因,同时也蕴含着教育的契机,因而游戏与儿童早期的教育及其身心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游戏作为儿童早期特色的一种学习方式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是最核心的人际互动,构成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善,师幼互动关系逐渐形成,但是在师幼互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民歌种类及特征研究 下载:98 浏览:497

孙凌霖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腊尔山台地的苗族民歌是当地苗族人民除语言之外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千百年来,苗歌记录了苗族人民的迁徙史、发展史、奋斗史,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苗族民歌也逐渐走出大山,走进大众的视野。本文将从腊尔山台地苗族民歌的内容、结构、润腔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展现苗族民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下载:91 浏览:501

李庭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如今,竹笛的书籍主要由竹笛曲谱、入门教材和考级教材为主,仅有较少的竹笛理论教材。本文将以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为主要探究内容,系统性综合论述此作品的演奏要点、总体风格特征及其价值。可以给学习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者们有一定的实际指导,同时可以为竹笛教师教学此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舞剧创作述评 下载:31 浏览:310

于平1 张月龙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岭南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纵观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意蕴,大致可分为:一是区域的古代历史文化;二是区域的民俗风情文化;三是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四是区域的红色革命文化;五是区域的当代都市文化。广东的舞剧创作已然确立了"表意优先"的理念;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多部舞剧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而这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奋起中最需培植的民族精神;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开放性";广东舞剧创作体现出创编的"前沿意识"和"精品意识"。广东舞剧创编在全国舞剧创作中继续处于"领跑"的第一方阵。

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 下载:90 浏览:502

罗婉红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视角对传统舞蹈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把握其动态特征,研判其发展趋势,可为当前的保护实践提供思想基础。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以昆曲进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标志性事件,可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进程分为"申遗"前、中、后三个阶段,对传统舞蹈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分析。在国家文化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的推动下,传统舞蹈的学术成果体现出如下特点:研究定位从边缘走向中心;研究视野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研究思路从采集体认走向田野实证;研究范式从国家话语走向乡土语境。未来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应加强对保护过程的关注,加强以舞蹈为核心物的扩展性研究;更需要关注的是作为舞蹈文化主体的人,他们的舞蹈行为以及背后的思维逻辑。增强传统舞蹈主体保护和传承它的文化自觉,才是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永续之源。

探析高校音乐与舞蹈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下载:41 浏览:622

刘宁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10期

摘要:
新时代下高校音乐舞蹈的融合,是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基于新型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明确音乐与舞蹈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要求,重新定位音乐教学,优化音乐教学目标,引入新的教学人才,从而实现音乐教学与音乐文化市场的接轨,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高中音乐舞蹈教育中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下载:321 浏览:3227

刘智萍 《中国音乐学报》 2023年5期

摘要: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民间舞 蹈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能反映许多风俗文 化、价值和思想,是我国的一种艺术载体。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舞蹈 的继承和发展,积极研究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新的民 族舞蹈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民间舞蹈的教学工作。本文从自身的实 践出发,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于提高幼儿音乐舞蹈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下载:347 浏览:3257

马燕 《中国音乐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音乐舞蹈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道德意识和核心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是备受推崇的一种幼儿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基础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等各种因素影响,幼儿音乐舞蹈教学还存在问题和不足。针对这种情況,以下将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对音乐舞蹈教学的相关概念、教学现状、改进策略展开分析探讨,希望能为广大同人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管乐教学的改革——以寸金学院为例 下载:86 浏览:475

陕海峰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深入化,各大中专院校艺术院系也加快了管乐课程的建设步伐。本文就寸金学院管乐教学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授对象为研究切入点,通过调整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安排、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授课质量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进一步提升管乐教学水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于流行声乐高等教育的新思考 下载:79 浏览:394

曾丽蓉 向遵红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流行声乐进入高等教育专业行列已有20多年,但我们的教育却更像一个事件的旁观者,并未真正融入到流行声乐的发展中来,就声乐的表演与创作两大主体来看,在当前一线歌手及创作行列中很难找出一批专业学院出身的职业表演与创作者。作为高等教育声乐专业学科的建设者和文化引领者,却常常被商业化大众式娱乐所吸引而左右,这样的结果非常值得所有从事和关心流行声乐高等教育者们深思。

东北鲁艺文(音)工团的民间音乐活动研究 下载:67 浏览:411

冯喜超1 计晓华2,1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东北鲁艺文(音)工团始建于1947年,是延安鲁艺到东北后成立的文艺团体。为配合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斗争形式与人民的文化需求,鲁艺进行了一系列的民间音乐活动,并且在组织上进行调整,各团创立城运科(后更名"文运科")负责管理、收纳民间艺人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民间音乐调查组,对东北的民间艺术进行记录整理,以团员自主学习、聘请民间艺人传授和实地采风等方式,吸收、学习并记录了东北民间艺术。创作出歌颂人民群众、抒发人民情感,并具有东北特色的经典作品。为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为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战火中传承民族文化。

江苏“海门山歌”艺术形态与人文价值探析 下载:83 浏览:449

夏毅和1,2,3,4,5 马琰5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海门山歌是在江南吴歌的基础上,在世代传唱的过程中糅合了海门地方音乐元素的歌谣。地道的方言土语、丰富的题材与内容、鲜明的文学色彩、优美的音乐旋律,共同构成了海门山歌独特的艺术形态,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海门地区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传统,细腻而深刻地彰显着海门人民淳朴直率、乐观向上的生存态度,真实而朴素地反映了海门人民崇尚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意愿。

电视传播推动云南民族音乐发展的路径探析 下载:85 浏览:405

陈艺蕾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来宣传和推广民族民间音乐将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对云南民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探讨,旨在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来推动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乐器重奏教学 下载:225 浏览:3029

王飞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音乐学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中国民族乐器重奏不断地创新、进步,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形态。伴随其飞速地发展,中国民族器乐重奏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与体系,在社会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部分高校民族乐器的教学中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种种因素导致了民族乐器重奏教学的低效性,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乐器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通过对中国民族乐器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简要探讨,以期能拓展和提高中国民族乐器的整体教学水平。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