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刘颖婕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复制成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用好红色资源,上好“大思政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红色场馆以可体验、可共情的现场教学资源成为红色文化最具沉浸感和叙事力的载体,契合高职学生“重技能、重场景、重体验”的学习特征。因此,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本文深入剖析了融合的价值意蕴,并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关键词: 大思政课红色场馆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DOI: 10.12428/kcjyyyy2025.09.052
基金资助:

一、引言

“大思政课”强调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展思政教育。红色场馆作为承载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开展“大思政课”的优质资源。高职院校将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2.1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场馆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通过展示革命文物、历史影像等实物资源,结合VR/AR等技术手段,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例如,“飞夺泸定桥”等VR体验项目,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参观此类红色场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奋斗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2 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教学资源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红色场馆文化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素材。如通过烈士家书等实物展品与工业遗存等现代物证的对照展示建立历史精神与当代价值的联系、运用动态时间轴将“特区精神”等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历史进程等方式。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相结合,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红色场馆提供红色文化讲解员、红色文化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观红色场馆、参与志愿服务、开展调研活动等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4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发展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将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通过与红色场馆合作,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创作红色文化作品等活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和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场馆特色开发数字化展览资源、设计文创产品等,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一些学校仅仅将参观红色场馆作为一种简单的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对红色场馆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合,尚未将红色场馆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红色场馆文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2 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红色场馆以及社会各方的协同合作。但当前,学校与红色场馆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顺畅,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双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同时,社会对红色场馆文化与学校思政课结合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3.3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场馆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红色场馆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场馆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红色场馆文化的育人功能。此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一些教师缺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不高。

3.4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尽管红色场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一些学生则认为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兴趣不高。此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路径

4.1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4.1.1 强化馆校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应与当地红色场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红色场馆文化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根据教学需求,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场馆开展参观学习、实践调研等活动;红色场馆则为学校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教学资源支持以及实践教学场地。

4.1.2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

应积极引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参与到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来,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为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4.2 开发特色场馆思政课程

4.2.1 挖掘红色场馆文化资源

高职院校应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红色场馆,开展文化资源调研活动。教师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挖掘红色场馆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文化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和筛选,为开发特色课程提供素材。

4.2.2 编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

根据挖掘到的红色场馆文化资源,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编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式呈现红色文化内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可以包括红色文化概论、当地红色历史、革命先辈事迹、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等方面。

4.2.3 开展红色文化专题教学

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置红色文化专题教学模块,将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的内容融入到专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创新教学形式

4.3.1 开展沉浸式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学习体验。通过构建虚拟红色场馆、重现历史场景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走进”红色场馆所在地,亲身体验革命先辈们的战斗生活;也可以利用AR技术,在手机上观看红色历史故事的动画演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3.2 组织实践活动

除了参观红色场馆,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红色场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参与场馆维护等工作;举办红色文化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开展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3.3 加强线上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红色文化线上教学资源库,包括红色文化课程视频、教学课件、电子书籍、案例库等。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开展线上互动教学活动,如在线讨论、答疑解惑、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4 提升教师能力

4.4.1 加强教师教学培训

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红色文化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红色场馆工作人员为教师进行授课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红色文化知识、红色场馆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红色场馆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将红色场馆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

4.4.2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关于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研究工作,鼓励教师申报相关课题,撰写教学论文。通过教学研究,探索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推动红色场馆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4.5 完善评价体系

4.5.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包括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情况、学习成果等方面。例如,学生在参观红色场馆后的心得体会、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调研活动的成果报告、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

4.5.2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红色场馆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掌握、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红色场馆评价则从学生在红色场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传播等方面进行评价,为学校教学提供反馈意见。

五、结论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红色场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和广阔的实践前景。通过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以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学形式等实践路径的探索,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融合程度不深、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学校、红色场馆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红色场馆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育人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Z].2022-07-25.

[3] 王树荫,王燕燕.“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2):112-116.

[4] 黄蓉生,白显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3):86-94.

[5] 刘书林.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23-27.

[6] 吴潜涛,张新桥.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必然与实践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2(15):42-44.

[7] 周利生,李梦云.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64-68.

[8] 韩振峰.红色场馆: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J].人民论坛,2022(28):118-12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