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aking the introduc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olecular biology, stimulate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cultural confidence, patriotic feelings and sense of mission, and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goal of shaping souls and nurturing talents.
Keywords: Molecular Bi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Education Materi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不可割裂地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如何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润物细无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是所有专业课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是普通院校生物工程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学科课程之一,其理论和技术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生物医药等人才培养各方面都有着主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当前世界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潮流,要求对课程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变革,因此,分子生物学课程必须顺应课程改革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落实高校教育“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方位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绪论作为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起始章节,抓好绪论的课程思政对于整门学科的课程思政尤显突出。
一、分子生物学绪论课堂简介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本课程系统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包括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组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疾病的鉴定、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分子生物学进展迅速,新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方法层出不从,分子生物学已广泛渗透并应用于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肿瘤学、法医学等有关的研究领域,正日新月异地促进这些学科向分子水平发展。分子生物学绪论主要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主要研究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分子生物学的现状和展望。分子生物学绪论蕴含了许多思政课程教育元素,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
二、分子生物学绪论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分子生物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2)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3)了解分子生物学的现状和展望。
2.能力目标:
1)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阅读英文教材,结合双语PPT,不断提高自己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3)学会追踪分子生物学科学前沿,让学生从国际视角来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子生物学常用软件的运用能力。
3.价值目标:
1)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相关的生物制药和发酵产品等生物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三、分子生物学绪论蕴含的思政元素与素材分析
分子生物学绪论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信念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了在教学中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紧跟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教学采用Phil Turner 等编著的Molecular Biology英文原版教材为课本进行双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分子生物学绪论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诸多课程思政素材。
素材一: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后[3],1968年随即启动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在聂荣臻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组织数个研究所开始工作。1978年初开始进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历经无数次试验,利用化学和酶促相结合的方法,于1981年11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个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化学结构与天然分子完全相同,并具有生物活性的核酸大分子——tRNA,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素材二:1999年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4],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l%,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它代表着中国科学家在未来的基因工程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上,已经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通过参与这一计划,可以分享数据、资源、技术与发言权,最终来开发我国自己的基因资源。
素材三:2001年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的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供全球无偿共享[5]。这是一项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世界水平的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它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有独立完成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能力的国家。
素材四:2003年向仲怀院士领衔的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为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回应国际竞争,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拼搏,于2004年在世界上率先绘制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其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6]。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高质量的鳞翅目类昆虫全基因“工作框架图”,标志着中国在鳞翅目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该“框架图”的完成为世界鳞翅目昆虫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化信息,进一步展示了我国的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测序技术,以及高性能计算的能力和软件编写上的综合实力。
素材五:生命科学领域的袁隆平院士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7] 。
素材六: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她创制的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的生命[8]。
素材七: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2020年3月领先美国率先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9]。陈薇院士从研制出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到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再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他们对科学研究的默默投入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最好汇报。从军29载,陈薇院士潜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带领团队不懈冲击、奋力前进,不仅为人民构筑起一道道生物安全防护坚盾,更是彰显了我们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大国的形象。
以上一系列的思政元素与素材都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崇高信仰,对青年学生来说也是至上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典范,必将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四、思政课程教学成效与反思
分子生物学绪论课堂教学介绍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时,结合国内外在生物学领域的重大成就开展课程思政。在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时期,鲜少有中国的参与。169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菌;1839年,德国学者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结构被提出。到了现代生命科学时期,我国生命科学得到了长远发展。从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到2020年率先研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些卓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个普通科学工作者的辛苦付出。通过课程思政,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正视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但也要看到我们国家的进步与飞跃,更要明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落实如何,从绪论开始教师就要有高度的思政育人意识,在日常备课时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付诸实践并贯穿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定能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教高〔2020〕3 号.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06- 01.
[3]杜涉. 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的那一刻[J]. 百科知识,2019(07): 16-17.
[4] 王宏伟. 破译人类的生命密码——访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先生[J]. 中国科技奖励. 2004 (01): 5-5 .
[5] 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10) : 3-3.
[6] 文凯丽, 孔令湫文. 为人类贡献家蚕基因组——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J]. 当代党员. 2024 (17): 50-53.
[7] 88 岁生日,袁隆平这样度过[N].新华社,2020-08-27.
[8] 中国有 1600 多位院士,却只有一个屠呦呦![N] . 北京:中国网医疗频道,2020-03-11.
[9] 潘锋, 张浩臣. 致敬抗疫先锋 礼赞人民英雄[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 (28)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