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快速发展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学业、人际等多重压力,心理韧性对其应对逆境至关重要。传统心理学侧重问题修复,积极心理学则关注积极品质培育。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心理韧性现存问题,探索培养路径,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韧性现状
(一)消极认知模式固化
部分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其认知往往会陷入“灾难化”与“绝对化”的误区。这种认知倾向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他们会不自觉地将局部的困境放大为全局的失败,将暂时的阻碍解读为永恒的绝境,仿佛任何一点不顺利都会引发连锁式的崩塌。同时,他们对自身与外界的判断也容易走向非黑即白的极端,要么全盘否定自己的努力与潜能,要么彻底质疑环境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与发展的多种可能。这种消极的认知模式如同滤镜,会扭曲对逆境的真实感知,不断强化负面体验的冲击力,从而削弱个体冷静分析、理性应对困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会阻碍个体从挫折中识别积极信号、汲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使得每一次挑战都难以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最终让心理韧性的提升失去了重要的实践根基。
(二)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当学业压力、情感困扰等逆境袭来时,许多大学生往往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他们在负面情绪面前常常显得手足无措,要么选择将那些不安、沮丧、愤怒强行压制在心底,任由这些情绪在内心不断堆积、发酵,直至超出自身所能承载的极限,最终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要么则试图通过各种逃避式的行为来暂时摆脱情绪的困扰,却始终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难以从根本上疏导那些淤积的负面情绪。这种被动的情绪应对状态,会让个体长期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所裹挟,这些情绪如同无形的枷锁,不断消耗着个体的心理能量,使其在面对逆境时逐渐失去反抗的力量和前行的动力,进而严重影响心理韧性的构建与提升。
(三)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体现在个体求助意愿与外部支持供给的双重断层上。部分大学生在陷入困境、亟需帮助时,往往被内心深处的顾虑所束缚,担心主动倾诉会被贴上“脆弱”“无能”的标签,害怕暴露自身的困境会招致他人的否定或轻视,于是选择将自己包裹在封闭的心理壁垒中,独自承受压力,拒绝向外界伸出求援之手,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1]。与此同时,家庭、学校等本应成为坚实后盾的支持主体,其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家庭层面,对学生的关注常局限于可见的学业表现与物质需求,却对其内心的困惑、情绪的波动等深层心理需求缺乏足够的敏感度与回应力;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在配置上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支持网络,难以全面、及时地覆盖不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需求。这种“个体不愿求助”与“外界支持不足”相互交织的双重困境,使得大学生在遭遇逆境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外部支撑力量,进而削弱了其抵御风险、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
(四)应对方式单一且消极
在困境面前,不少大学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往往显得单一而消极。他们习惯于在问题出现时选择退缩与回避,试图通过逃离现实的方式来规避眼前的难题,或是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自身,在自我否定的情绪中难以自拔。这种应对策略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与建设性,既不能从根本上触及问题的核心并加以解决,反而会在一次次的逃避与自责中,不断强化个体内心的无力感。当这种消极的应对模式反复出现,个体在面对逆境时,会逐渐失去主动尝试突破的勇气,曾经拥有的信心与动力也会被不断消磨,最终在困境的循环中难以挣脱,严重制约着心理韧性的发展与提升。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路径
(一)塑造积极认知模式,重构逆境解读框架
积极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个体心理状态的“过滤器”,对逆境的解读方式直接决定了心理韧性的强弱,因此培养大学生心理韧性需从根源上重塑认知模式。高校可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干预,为学生提供认知升级的路径:一方面,将积极心理学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剖析,帮助学生理解“思维决定情绪”的内在逻辑,掌握“认知重构”的具体方法——比如区分“事实”与“想法”,识别隐藏在负面情绪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用更客观、灵活的视角替代固有的偏执认知。另一方面,开展常态化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以小组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逆境体验,在导师的引导下相互启发,学会从发展性视角审视困境:不再将挫折等同于“个人价值的否定”,而是视作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能力试金石”;不再被“我做不到”的绝对化思维困住,而是主动聚焦困境中“我能控制的部分”,从问题中提炼经验、发现机遇,逐步打破“灾难化”思维的桎梏[2]。
与此同时,通过“成功叙事”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肯定的平台:鼓励学生梳理过往人生中克服困难的经历,无论是攻克一道复杂的难题,还是走出一段低落的情绪,都以文字、分享会等形式进行记录与表达。在叙事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当时我采取了哪些行动”“从中获得了哪些成长”等积极细节,强化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构建“我具备应对挑战的潜力”的自我认知。这种持续的积极心理暗示,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挫折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成长是永恒的、全面的”理性认知框架,让每一次逆境体验都成为加固心理韧性的“砖石”,为应对未来的挑战筑牢认知根基。
(二)培育积极情绪体验,提升情绪自主调节能力
积极情绪如同心理韧性的“能量蓄电池”,能为个体应对逆境提供持久的心理动力。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培育积极情绪并非简单的“快乐至上”,而是通过系统性干预帮助大学生建立稳定的积极情绪储备库,并掌握自主调节情绪的核心技能,让情绪成为支撑韧性的“可控变量”[3]。
高校可从“体验—训练—强化”三个维度搭建积极情绪培育体系。在体验层面,需突破单一的娱乐活动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积极情绪触发平台:通过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利他行为中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借助艺术创作让学生在表达与创造中获得“心流体验”的愉悦感,依托户外拓展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收获“归属感与成就感”的双重满足。这些活动的设计需注重“过程性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参与中的细节感动——比如志愿服务中受助者的一句感谢、创作中灵感迸发的瞬间、拓展中同伴伸出的援手,让积极情绪在具体场景中自然生长,而非刻意制造的“表面快乐”。在技能训练层面,需将情绪调节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实践。引入正念冥想课程,通过每日10分钟的呼吸专注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情绪觉察力”,学会在情绪出现时“暂停反应”,而非被本能驱使;教授积极心理暗示技巧,引导学生用“我可以慢慢处理”“这次经历会让我更从容”等建设性语言替代自我否定;推广“情绪日记”工具,鼓励学生记录情绪发生的场景、触发点及身体感受,在书写中梳理情绪逻辑,找到疏导出口。同时,将“呼吸放松法”“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实用技巧融入新生入学教育、考前心理辅导等关键节点,让学生在需要时能快速调用,将被动压抑的情绪转化为主动可控的调节过程。
(三)构建积极社会支持网络,强化多维支撑体系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网络如同心理韧性的“缓冲垫”,能在逆境中为个体提供情感滋养与行动支撑。构建积极社会支持网络需突破单一的“给予—接受”模式,从个体主观能动性与外部环境协同性两个维度发力,打造“愿意求助、懂得求助、有处可求”的闭环体系[4]。
在个体层面,核心是破除“求助即软弱”的认知壁垒,将主动寻求支持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智慧。高校可通过主题团体辅导,创设“暴露脆弱”的安全场景,让学生在分享“曾因求助而获益”的故事中,重新解读求助行为的价值——它不是能力的缺陷,而是对资源的合理调用,更是人际连接的重要纽带。同时,开展针对性的社交技能培训,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教会学生清晰表达自身需求(如“我现在感到压力很大,需要有人听我倾诉”),而非用沉默、抱怨等被动方式传递信号。此外,借助“互助成长小组”等载体,让学生在交替扮演“求助者”与“支持者”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给予与接受的双向价值,逐步建立“求助是勇气,支持是善意”的群体共识。在环境层面,需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支持合力,让支持资源如空气般可感可得。对于家庭,通过开设“家长心理课堂”、组织亲子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家长跳出“唯成绩论”的惯性思维,学习识别孩子情绪异常的信号(如睡眠变化、社交退缩等),用“我看到你最近状态不好,愿意和我聊聊吗”等开放式表达替代“别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就行”的否定式回应,构建“倾听—理解—鼓励”的情感沟通模式。对于学校,需打破心理健康资源“碎片化”困境:以心理健康中心为枢纽,将辅导员的日常关怀、学生组织的朋辈陪伴、专业咨询师的深度干预串联成线,形成“朋辈互助(日常情绪疏导)—专业咨询(中度心理困扰)—危机干预(严重心理危机)”的三级响应网络,确保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匹配的支持渠道。对于社会,则需激活更广泛的支持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职场心理适应”赋能项目,邀请行业前辈分享“如何在压力中寻求支持”的经验;联合公益组织搭建线上心理支持平台,提供24小时匿名倾诉渠道;甚至联动社区开设“大学生心理驿站”,让社会力量成为校园支持系统的有效延伸。
(四)培养积极应对能力,形成问题解决导向的行动模式
积极应对能力是心理韧性在行为层面的直接体现,其核心在于将“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破局”的思维与行动惯性。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实践训练逐步塑造,让学生在面对困境时既能保持冷静的判断,又能采取有效的行动[5]。
高校可构建“模拟—实践—复盘”的三阶训练体系,让积极应对成为可习得的技能。在模拟训练阶段,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逆境情境库”,涵盖学业瓶颈(如科研项目受阻)、人际冲突(如团队合作分歧)、目标挫折(如竞赛失利)等典型场景。通过案例研讨引导学生拆解问题本质,用“这一困境的核心是什么?”“哪些因素是我能控制的?”等提问替代情绪化反应;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轮流体验“困境承受者”与“解决方案提供者”,在换位思考中掌握“问题解决五步法”的实操逻辑——精准定义问题时避免模糊表述(如将“团队不合”细化为“沟通频率不足导致的信息偏差”),列出方案时鼓励发散思维(包括常规做法与创新尝试),评估选择时结合自身资源与实施成本,执行计划时设置阶段性节点,复盘总结时既关注结果也提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这种安全环境中的预演,能帮助学生在真实困境来临时减少慌乱,快速启动理性应对程序。在实践强化层面,需为学生提供“挑战性任务池”,让他们在真实行动中积累“可控感”。鼓励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时,引导学生从“完成课题”转向“主动解决研究中的突发问题”,如实验数据异常时,尝试自主排查变量、咨询导师或跨专业求助;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设计包含“预设障碍”的任务(如在公益活动中临时调整服务对象),让学生在应对变数中锻炼灵活调整策略的能力。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心理韧性存在认知、情绪、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等多方面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塑造积极认知、培育积极情绪、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培养积极应对能力等路径,可系统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这不仅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践方向,更能助力大学生在复杂环境中主动化解困境,将成长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为其终身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需持续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模式,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唐莉,晏福宝.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研究[J].品位·经典,2024,(23):83-85.
[2]周肃军,常扩,周详.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革新及体系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11):120-128.
[3]王心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干预策略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4,29(04):115-118.
[4]王纳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8):134-137.
[5]万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西部学刊,2023,(06):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