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文化教育实践策略探析
龙进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303

复制成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三农”工作落实的关键,而文化教育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肩负传承乡村文脉、培育新型农民、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高校文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育与时代发展所契合的三农人才成为了高校文化教育所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专门针对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文化教育实践困境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优化高校文化教育实践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振兴乡村战略培育适合的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目标落实。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校文化教育实践策略
DOI: 10.12428/zgjyyj2025.09.105
基金资助:

引言:高校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主要阵地,将文化教育资源下沉乡村,既是履行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路径。当前,高校在参与乡村文化教育实践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供需错位、模式固化、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文化教育职能,切实提高农业人才技术水平,需要高校能够立足于振兴乡村背景,积极探索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与可持续性的文化教育策略,这对推动三农工作落实,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对标需求,制定教育内容体系

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乡村文化教育时,存在课程设置与乡村文化脱节的问题,过于关注理论知识讲授,却并未将其与实际乡村产业特色结合,导致文化知识传授与实际乡村文化脱节,丧失了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价值。对此,高校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座谈访谈”,全面掌握乡村的文化现状、产业需求与农民诉求,再以此为基础分层分类设计教育内容,保证文化教育供给与乡村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例如,可以结合新型职业农民,聚焦“文化赋能产业”核心需求,开设“文化+技能”融合课程。如,在云南大理周边的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白族扎染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开设“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与旅游产品开发”课程,既教授扎染纹样设计、制作等传统技艺,又讲解旅游产品定价、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搭建、游客接待礼仪等内容,帮助农民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商品盈利点;而在山东植核心区的高校,则可以围绕农产品品牌化需求,开设“蔬菜文化IP打造与电商营销”课程,指导农民挖掘蔬菜种植历史、农耕文化内涵,设计“蔬菜博”主题包装,并教学抖音短视频带货、拼多多店铺运营技巧,助力当地蔬菜从“论斤卖”向“按品牌销”转变[1]

二、创新实践模式,搭建校地协同机制

当前高校所组织的乡村文化教育多以短期活动为主,并未组织持续性的项目,且在实际活动组织中各部门之间存在协作不畅,各自为政的问题,因此导致资源分散、目标不一,使得教育效果难以沉淀。为有效打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践局限,应基于文化教育构建“长期项目+多方协同”的模式。首先,建立高校、地方政府、村集体”合作平台,明确各方职责,高校主要负责内容设计与人才输出,例如,在临近水产地区的高校,组建水产+农学专家团队,水产学院结合地域特点,负责研发“稻虾生态养殖优化技术”;农学院则结合土壤特点,筛选适合小龙虾共生的优质稻种,并负责“技术骨干村民”培育。地方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如结合高校文化项目开展,提出“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计划”,出台农机购置补贴、养殖保险减免等优惠;村集体则负责组织农民参与以及场地协调,通过三方紧密合作,形成“各司其职、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其次,加强院系联动,例如,推进地方人文学院与商学院合作,共同开展“乡村文化产业赋能”项目,人文学院负责文化资源挖掘,并根据当地文化特色编写《民俗文化手册》;商学院负责产业规划与市场对接,制定文旅品牌运营方案,推进“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转化。最后,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渠道,在线下设立“乡村文化教育工作站”,配备专业农业技术员,提供专业农业技术示范与解答,针对农户开展常态化培训;线上搭建“乡村文化教育云平台”,上传课程视频、文化资源库,如《果实品质提升技巧》《种植案例库》等,为农民观看学习提供便利[2]。通过上述方式实现高校、政府与地方乡村的通力合作,促进文化教育实践项目科学化开展。

三、完善保障机制,推进实践持续开展

    在当前大部分高校乡村文化教育实践中并未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在实际文化教育活动实践中,主要将活动次数、参与人数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农民文化素养提升以及乡村文化优化等方面的评估。同时,也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反馈渠道,导致农民的建议无法及时的反馈到高校,因此所设计的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与实践形式无法满足农民需求。针对此,需要高校能够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进一步完善高校文化教育活动评估与反馈机制。首先,将“农民满意度、文化成效转化率”纳入核心评估指标,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针对问文化项目内容、实践方式、取得成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其次,设立线上线下反馈通道,及时收集农民对文化实践活动开展的意见与建议,结合农民的反馈调整教育内容与实践策略,不断提升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针对性。最后,加强资源保障,针对文化教育活动组织,设立“乡村文化教育专项基金”,将政府资助、企业捐赠与学校自筹资金进行全面整合,为文化教育项目长期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基于文化教育实践项目开展,组建“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吸纳非遗传承人、乡村企业家、优秀村干部等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此外,还应将乡村文化教育实践纳入学生实践学分体系,鼓励学生长期参与,为实践项目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结束语: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教育赋能,而高校是开展文化教育主力军,组织文化教育活动是高校践行社会责任与使命的重要途径,这对于高校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当前高校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为有效突破高校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困境,可以从“精准对接需求、创新协同模式、完善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推动乡村文化教育模式改革,使其从传统的形式化走向实效化,从短期帮扶走向长效共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微微. 高校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探索——以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 (52): 20-23.

[2]李晓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校手工艺非物质文化教育实践项目研究 [J]. 天工, 2023, (31): 94-96.

作者简介:

龙进,1981.1,男,汉,重庆市,博士,中山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是美育。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8X (Online)
ISSN:3008-0134 (Print)
所属期次: 202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