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导向,成为羌族音乐文化传承重要场域。学校音乐教育,以系统性、普及性与育人属性,天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纽带,肩负着守护文化根脉、培育传承力量的重要使命。从震后北川中学以音乐重建精神家园的实践,到茂县凤仪小学的传承人进校模式,再到高校情景音乐舞剧的创排推广,四川各级学校已在羌族音乐传承中进行了多元探索,形成了兼具实践活力与地域特色的传承基础,以助力民族文化基因的校园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羌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价值与传承基础
(一)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
羌族音乐文化是“云朵上的民族”在多年生存实践中积淀的精神结晶,涵盖民歌、器乐、歌舞三大形态,且各形态均蕴含独特的教育基因。羌族民歌按功能可分为呜嘟惹木(山歌)、直布勒惹木(劳动歌)等五类,其中北部松潘地区的二声部民歌以你高我低的声部配合习惯形成独特韵律,这种即兴协作特征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与团队配合能力;劳动歌《撕玉米歌》《大麦歌》将劳作节奏与旋律的融合,可让学生直观体会音乐源于生活的艺术本质。
羌族器乐中,羌笛以2000余年的历史传承与鼓腮换气法的特殊技艺,成为器乐教学的重要载体。学习羌笛演乐意提升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通过《羌山恋曲》等曲目传递羌族人民的迁徙记忆与故土情怀;羊皮鼓作为释比仪式的乐器,浑厚音色与祭祀舞蹈的结合,可帮助学生理解羌族万物有灵的文化信仰。萨朗舞以逆时针围圈的表演形态与顶胯、甩胯的动作特征,在集体参与中强化学生的族群认同与协作意识,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
(二)四川学校传承的现实基础
四川羌区学校依托地域与政策优势,已构建起多维度的传承实践基础。震后北川中学的传承实践最具代表性,自2008年首都师大音乐治疗团队入驻后,该校逐步形成心理疗愈和文化传承的双轨模式,不仅组建轮椅吉他队融入羌族音乐元素,更通过《北川中学之歌》的创作传唱,让学生在音乐中重建精神家园,北川中学合唱团与管乐团多次在国际赛事中斩获佳绩,印证了传承实践的成效。
基础教育阶段,茂县凤仪小学作为羌文化核心区的代表性学校,已形成传承人进校、校本教材开发、社团活动支撑的立体模式。学校聘请省级羌笛传承人何王全每周授课,400余名学生掌握基础演奏技巧;开发《羌族少儿合唱训练手册》校本教材,收录《松勒》等经典曲目;组建羌笛班、萨朗舞团等社团,每周开展2次专项训练。成都列五中学的萨朗课间操、汶川县龙溪乡小学的童声合唱项目等,共同构成四川学校传承的实践矩阵,但学段间资源割裂、城乡实践不均衡等问题仍未解决。
阿坝师范学院是羌区高校代表,在传承中也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师生排演情景音乐舞剧《云朵・萨朗姐》再现了瓦尔俄足节庆文化,整理出版《羌族释比经典》等专著,为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学术基础。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精心打造的《羌山妙音》,在国内音乐舞台上熠熠生辉,展现了羌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川西羌族民间音乐元素。羌族音乐历史悠久,与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创作者们深入挖掘羌族音乐素材,将其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巧妙融合,创作出了《羌山妙音》。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注重保留羌族音乐的原始韵味,同时运用细腻空灵的和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生动展现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二、四川学校音乐教育中羌族音乐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一)多元的传承实践探索
中小学阶段形成兴趣启蒙、技能培养、实践展示的渐进模式。低年级以感性体验为主,理县薛城小学通过羌语童谣诵读和羊皮鼓节奏游戏结合开展教学,选用《月亮婆婆》等简易曲目,搭配彩色节奏图谱帮助学生建立感知;中高年级侧重技能训练,北川永昌中学开设《羌笛演奏》《多声部合唱》等校本课程,配备专业乐器与传承人师资,学生作品《羌年颂》在市级艺术节展演中获奖。课外实践层面,九寨沟县第一小学打造羌族文化节品牌活动,通过民歌传唱、乐器展演、服饰展示等形式,实现全员参与传承。
高校层面分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条路径。专业音乐教育中,四川音乐学院形成田野调查、作品创编、实践推广的闭环模式。萧常纬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三十年采集羌族民歌千余首,黄万品教授据此改编的混声合唱《羌族锅庄舞曲》,成为高校与中小学通用的经典教材;西南民族大学开设《羌族音乐研究》课程,系统讲授多声部民歌分析、羌笛制作等专业内容,学生毕业设计多聚焦羌族音乐创新改编。通识教育领域,西南交通大学在《魅力器乐》课程中设置羌笛专题,通过史料解读、视频观赏、简易演奏的模式,年均覆盖非音乐专业学生2000余人次;阿坝师范学院举办羌族音乐文化周,邀请民间艺人与高校学者联合授课,形成了学术和实践双向结合的通识教育体系。
(二)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是语言断裂与文化隔膜,羌族无文字的特性使民歌传承高度依赖语言载体。在茂县、北川等核心区中小学中,48.68%的羌族学生完全不会羌语,仅0.96%能流利使用,导致歌词理解成为传承最大障碍。凤仪小学学生在学唱《松勒》时,对纳禄叶西禄叶等羌语衬词的含义一无所知,只能机械模仿旋律;北川中学学生虽能演唱多首羌族民歌,但对羊角花等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缺乏认知,文化传承流于形式。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断裂,直接削弱了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是师资短缺与教材缺陷,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是传承的瓶颈。羌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中,仅少数教师接受过羌族音乐专项培训,且多为短期集训;非羌族教师占比较高,对羌族音乐的文化背景与演奏技巧掌握不足。汶川县克枯乡小学仅有1名教师掌握羌笛演奏,无法满足全校教学需求;而高校专业师资同样匮乏,仅四川音乐学院、阿坝师范学院等少数院校拥有羌族音乐专职教师。教材建设存在量少质弱问题,统编教材中羌族音乐内容占比不足1%,人教版1-6年级教材仅收录《吹起羌笛跳锅庄》一首作品;校本教材虽数量增多,但普遍存在梯度缺失,如凤仪小学《羌族少儿合唱训练手册》未按年级划分难度,低年级学生难以适应;部分教材缺乏文化解读,仅收录曲谱与歌词,未能传递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是评价失衡与协同不足,现行评价体系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中小学多以演唱准确性、演奏熟练度为核心评价指标,列五中学对萨朗舞的评价仅关注动作标准度,忽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高校专业评价虽包含学术论文,但对田野调查、实践传承的权重不足。协同方式的缺失更制约传承效能,家校层面,35%的家长认为羌族音乐学习影响主科成绩,对社团活动支持度低,凤仪小学羌笛班学生流失率达20%;校社层面,羌族古羌城、非遗传习所等资源未与学校形成联动,仅15%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学段衔接层面,中小学的技能培养与高校的学术研究脱节,未形成人才培养梯队。
三、羌族音乐文化在四川学校音乐教育中分层递进的传承与创新
(一)中小学以文化浸润与实践赋能
中小学低年级应该以构建感知与体验的传承模块,以语言启蒙、文化情景为核心。语言教学采用衬词先行与语境构建的模式,在教授《花儿纳吉》时,先通过“纳吉纳鲁”(吉祥如意)等问候语建立羌语感知,再结合岷江风光图片讲解歌词中“大河小河”的地理意象。活动设计强化沉浸式体验与实践创新,汶川绵虒小学打造的“羌族音乐工坊”,将音乐与美术,音乐和手工深度融合,学生在制作简易竹制羌笛、绘制羊皮鼓纹饰的过程中,既掌握手工技能,又感受乐器文化内涵;每周开展的萨朗小舞会,以集体舞蹈强化文化感知,实现技能体验与文化浸润的双重目标。同时依托数字化资源补充教学,通过羌族音乐慕课平台的基础课程板块,观看羌语发音、简易舞步等视频教程,丰富感知渠道。
中高年级打造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承模块,技能培养实行分级达标制度,初级掌握羌笛基本音阶与萨朗基础动作,中级能演唱3首以上多声部民歌,高级可参与曲目创编。北川曲山小学据此制定《羌族音乐技能达标手册》,定期开展等级考核。实践平台采用校内和校外的双线模式,在课程内容上,采用“音乐+X”跨学科模块,如音乐+科学探究羌笛竹材厚度与音高的关系、羊皮鼓鼓面张力与音色的关联;在教学方法上,推行“双师协同”模式,校内教师负责乐理讲解与课堂组织,非遗传承人传授羌笛演奏技巧与民歌民俗故事,茂县凤仪小学“王老师+何王全”组合使学生演奏合格率提升40%。校内组建少儿羌乐团,配备专业乐器与传承人师资,每周训练3次;校外对接羌年、瓦尔俄足节等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表演,茂县河西小学学生每年羌年期间在古羌城进行专场演出,实现教室课堂与田野课堂的衔接。
(二)高校注重学术引领与创新转化
专业音乐教育构建研究、创作、推广传承链条。课程体系增设羌族音乐专项模块,本科阶段开设《羌族多声部民歌分析》《羌笛演奏与制作》等课程,研究生阶段设置羌族音乐文化研究方向;四川音乐学院要求音乐学专业学生完成不少于2次羌区田野调查,提交包含录音、访谈记录的调查报告。创作转化注重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西南民族大学师生将羌族民歌《咂酒歌》改编为流行合唱版本,融入电子音乐元素,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百万;阿坝师范学院将释比史诗唱经与现代舞美结合,推出舞台作品《羌戈大战》,实现学术成果的艺术转化。
高校通识教育构建普及、深化、参与的传承体系。基础普及层面,开设《羌族音乐文化导论》公选课,采用史料、影像、体验的教学模式,讲解羌笛历史、萨朗文化等核心内容;深化提升层面,举办羌族音乐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演唱、演奏技巧,非音乐专业学生可掌握基础技能;实践参与层面,组建高校和中小学帮扶团队,如西南交通大学音乐系学生每周赴彭州羌区小学开展支教,既推广传承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三)学段衔接的一体化传承体系搭建
纵向贯通构建中小学基地、高校实验室、非遗中心的传承链条,阿坝师范学院在茂县、北川设立5个“羌族音乐传承实践基地”,定期派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学与实践;中小学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校“羌族音乐夏令营”,接受专业训练,实现技能与文化认知的衔接升级。同时依托数字化平台打破学段壁垒,“羌族音乐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按难度分级,满足从小学到高校的不同需求。横向联动由四川省教育厅牵头,建立“羌族音乐教育资源库”,整合高校研究成果、中小学教案、传承人视频等资源,供全省学校免费使用;每两年举办“四川羌族音乐传承论坛”,搭建中小学教师与高校学者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经验与学术成果的共享。推动跨学段的项目合作,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开展“羌族节日音乐创编”项目,形成调研、创作、展示的跨学段协作模式。
结语:羌族音乐文化在四川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是文化保护与教育创新的协同。不仅守护了羌族的文化根脉,更培育了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与文化自信。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跨界融合的不断深化,羌族音乐将在教育场域中实现活态传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生动实践,让“羊角花”的芬芳在校园中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刘萍.羌族萨朗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路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
[2]孙巧莉.震后北川新城羌族音乐文化融入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2.
[3]蒋亚轩.少数民族音乐在小学中的教育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20):23-24.
[4]杜定然.羌族民间音乐走进高校专业音乐教育课堂的思考与探索[J].四川戏剧,2020,(09):154-157.
[5]李珊.羌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J].艺术评鉴,2020,(14):109-111.
[6]吴兆培.羌族音乐文化沿革[D].西南民族大学,2019.
[7]师立军,李成秀.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课的转型发展研究——以建构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训练体系为例[J].大观(论坛),2018,(08):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