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本科高质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研究
周昌
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611433

复制成功

摘要:

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本科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融合是新时代艺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探讨了在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本科声乐表演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路径,提出了三维培养模式,包括文化根脉、技艺融合和产业赋能,以及基于民族音乐基因解码的课程重构和以“非遗工坊+产业学院”为支撑的双元实践策略。为职业本科声乐表演专业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范式,以实现技艺精进和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承职业本科声乐表演人才培养
DOI: 10.12428/zgjyyj2025.09.116
基金资助:本文系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音乐学院2024年院级科研课题《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本科高质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研究》(YYXY-JG-2024-13)的最终成果。

一、职业本科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一)培养现状的分析

全国职业本科院校中,开设声乐表演专业的高校非常少,难以满足民族地区文化传承需求。现有声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性融入,导致学生对本土音乐传统的认知较为薄弱。核心课程中,民族音乐类课程如《民族声乐剧目赏析》《地方戏曲唱腔》且多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实践课时中,民族题材作品排练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民族音乐传承能力的老师指导,导致从文化认知到技艺训练的系统性设计不足。

另外,职业本科高校声乐专业教师中具备民族音乐传承能力和民族音乐表演经验的老师较少,拥有非遗传承人身份的仅更是凤毛麟角;“双师型”教师中,能胜任民族音乐教学的也只是比较少的部分,师资的文化传承能力明显薄弱,难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实践资源与平台来说,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尤其是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演出机会和文化活动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同时,与地方文化机构、非遗传承单位的合作深度不足,导致学生参与民族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匮乏。由于资金和政策支持有限,学校在搭建民族音乐实践平台方面进展缓慢,进一步制约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深入体验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结构性矛盾

首先,培养方案中虽然有“舞台表演技术”指标,而“民族文化诠释能力”指标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学生能演唱民族歌曲却不解其文化内涵。学生在表演民族音乐时,对其中的文化寓意理解不足,仅停留在和声技巧层面。其次,课程体系存在文化断层。民族音乐文化要素碎片化嵌入,未形成文化认知、技艺训练、舞台实践的递进式课程链。声乐课程仍以西方美声唱法训练的技术技巧为主,缺乏针对不同民族嗓音条件的专项训练体系。第三,实践场域的文化疏离。校外实践基地多为城市剧院和市区舞台,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原生场域,诸如少数民族村寨、草原牧区对接不足。而且声乐表演学生对于开展民族地区田野调查的活动几乎没有,导致表演呈现“技术达标而文化失真”的现象。最后,评价体系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考核侧重音准、气息等技术指标,对民族音乐风格把握、文化叙事能力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尚未建立文化传承成效的追踪机制。

(三)困境成因的多维剖析

从制度层面来说,职业本科教育尚未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的专项政策,缺乏如“非遗传承基地”等制度化载体,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协同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在认知层面上,院校对职业本科声乐表演的“文化属性”认识不足,将民族文化传承简单等同于“唱民歌、跳民族舞”,未能理解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符号系统的深层内涵,教学停留在形式模仿层面。在资源层面,民族音乐传承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滞后,院校获取优质传承资源的渠道有限。职业本科院校缺乏民族音乐数据库,缺乏“唱腔-文化-语境”的多维标注,难以支撑教学需求。

二、民族文化传承导向的培养模式构建

(一)三维培养模式的理论架构

基于协同治理与文化资本理论,构建“文化根脉-技艺融合-产业赋能”的三维培养模式,以民族文化基因解码为逻辑起点,以声乐技艺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服务民族文化产业为价值归宿,形成“传承-创新-服务”的闭环系统。

建立“民族音乐基因库”,通过田野调查与声学分析,对各个民族的声乐唱腔、表演程式、文化语境进行系统解构,提炼出核心文化元素,作为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

创新“声-乐-舞-文”四位一体训练体系。“声”指民族语言发音与嗓音控制,“乐”指传统乐器伴奏配合,“舞”指肢体语言与表演程式,“文”指文化语境与叙事能力,四者融合于声乐教学全过程,打破传统声乐教育重“声”轻“文”的局限。

构建“非遗工坊+产业学院”双元实践平台。非遗工坊聚焦传统技艺传承,由非遗传承人驻校指导;产业学院对接民族文化产业需求,开展民族音乐剧创作、非遗音乐IP开发等实战项目,实现从文化传承到文化价值转化的贯通。

(二)模式运行的关键机制

制定民族文化传承融入声乐教学指南,将文化传承成效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求每个声乐剧目排练必须包含“文化语境分析-技艺适配训练-舞台文化表达”三个环节。成立由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声乐教育家、民族文化企业代表组成的“导师委员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评价培养质量,形成跨领域的协同育人格局。建立民族文化产业需求监测数据库,每两年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民族音乐剧目库和实践项目库,确保培养体系与文化传承需求动态匹配。

三、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文化重构

开设《民族音乐文化概论》《非遗声乐传承史》《民族语言与音乐表达》等课程,系统讲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引导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升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开发《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多民族唱腔对比训练》《传统乐器与声乐配合》等特色课程,将各民族的特殊发声技巧融入日常训练强化学生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以及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专项训练。并且设置《民族声乐剧目创排》《非遗音乐活态传承实践》《民族音乐数字化传播》等项目化课程,学生需完成从传统剧目复排到现代改编的全过程。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化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创新路径,并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学生可以探索民族音乐在多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方式,提升其对文化传播新趋势的敏感度和适应力。这种实践创新层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还为其未来在民族音乐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四川曲艺》课程改革,将川剧技巧训练与川渝文化解读结合,通过“声学分析+文化叙事”双轨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川剧的演唱技法,更理解川剧是川渝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从技术层面提升演唱能力,还能深入体会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通过引入声学分析工具,学生可以更科学地掌握发声技巧的细节,而文化叙事的融入则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川剧艺术的情感共鸣与认同感。此外,课程还设计了实地采风环节,组织学生走访川剧老艺人和传统戏台,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表演氛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川剧艺术的理解与热爱。这种多维度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打破专业壁垒,实施跨艺术门类的综合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民族音乐的文化整体性,避免“技艺碎片化”带来的文化理解偏差。

(二)师资队伍的双元建设

一是要打造“双师双能”教学团队,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民族音乐学家担任兼职教授,负责指导民族音乐文化认知与语境理解。培养具备民族音乐表演能力的专业教师,教师到民族地区开展采风实践,参与民族音乐研究课题,掌握民族声乐表演技艺,将采风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二要建立传承大师工作室,在院校内设立民族音乐传承大师工作室,由非遗传承人领衔,开展工作坊、剧目创排、文化研讨论坛等活动,形成“大师带团队、团队带学生”的传承链条。

(三)实践教学的场域拓展

一是建设校内工坊,建设数字化民族音乐实训中心,通过数字媒体等现代化设施观看原生表演场景,配备民族乐器训练室、声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训练环境。二是在民族聚居区建立“田野实践基地”,学生完成驻村采风,运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整理民族声乐口述史,撰写采风记录,将田野调查成果转化为舞台表演素材。三是文化产业上与民族文化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参与民族音乐剧创作、非遗音乐短视频制作、民族音乐直播演出等实战项目,如与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开发“非遗音乐数字专辑”,学生参与从选曲、编曲到录制的全流程,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开展各种民族声乐传承创演活动,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传统剧目复排+现代创新改编两项任务,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进行双维度评价,培养“守正创新”的传承能力。

(四)评价体系的多元构建

1.建立三维评价指标

考核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掌握度、非遗剧目诠释准确度,以及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考试、非遗剧目表演评分和文化解读报告等,全面衡量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专业素养。同时,注重考察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辨识能力及其在实际表演中的应用水平,确保文化维度的评价既具有学术严谨性,又贴合实践需求。

评估声乐技巧的民族风格适配性,舞台表演的文化表现力。以及演唱技巧的精准度和艺术感染力。评价内容涵盖音准、节奏、气息控制等基本功,同时注重民族唱法特有的润腔、装饰音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舞台实践、录音作品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特别关注学生在不同民族音乐风格中的声音塑造能力和表演张力,确保技艺维度的评价既能反映专业水准,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考察服务民族文化岗位的能力,参与非遗传承项目的成效。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在民族文化相关岗位中的适应性和贡献度,重点关注其参与非遗传承项目的实际成果和影响力。通过项目报告、实践成果展示以及合作单位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职业维度上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考察学生在民族文化推广中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确保其在未来岗位中既能胜任专业要求,又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2.引入传承成效追踪评价

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库,对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参与民族文化传承项目情况进行追踪调查。设置"民族文化传承贡献度"指标,统计毕业生在非遗保护、民族文化创新等领域的成果,将评价结果用于优化培养方案,形成“培养-就业-反馈”的质量闭环。通过定期回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收集其在民族文化岗位上的实际表现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评价档案。同时,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对传承成效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此外,将传承成效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优化相结合,推动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民族文化领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论:职业本科声乐表演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必须超越技术本位教育范式,确立文化传承与技艺精进双主线,构建融合民族文化基因的新型培养体系。通过文化根脉-技艺融合-产业赋能三维模式基因解码、课程重构、实践创新与评价革新,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为解决技艺与文化脱节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多元主体协同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需建立政府、院校、行业、传承人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打破教育与文化系统的体制壁垒,形成资源整合的合力。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职业本科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专业建设问题,更是关系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战略命题。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职业本科教育将成为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朱峻逸.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04(2023):154.

[2]辛翠.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探索——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探索研究》.科技管理研究[J]43.05(2023):263.

[3]陈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37(2021):82.

[4]胡晓杰.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评《高校音乐文化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03(2021):125.

[5]常超.民族地区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01(2021):121.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8X (Online)
ISSN:3008-0134 (Print)
所属期次: 202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