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行业数字化转型倒逼教学资源升级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推动物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2024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物流企业对“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决策”人才需求年增速达35%。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如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教学资源需紧密对接智慧物流技术(如RFID、无人机配送、大数据供应链),但调研显示,68%的高校品牌课程仍以“传统教材+静态PPT”为主,资源与行业实践脱节。
2. 品牌课程建设对数字化资源的刚性需求
教育部“金课”建设要求品牌课程需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动态案例库等资源,可将抽象的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协同等理论转化为具象实践,解决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操”的痛点。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的跟踪数据显示,引入数字化资源后,学生课程参与度从55%提升至92%,实践类课程考核通过率从62%提升至89%。
3.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丰富物流教育与数字化融合的研究体系,完善品牌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框架;实践意义: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可落地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案,助力培养适配智慧物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欧美高校聚焦物流数字化资源的“行业协同”与“场景沉浸”: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发“供应链数字孪生实训平台”,对接宝马、西门子等企业真实供应链数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将“物流仿真软件(AnyLogic)”纳入品牌课程核心资源,实现物流系统优化的可视化教学。研究多强调资源与行业的实时联动,但对不同层次院校的资源适配性研究不足。
2. 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集中于资源形式创新(如MOOC、微课开发)与单一技术应用(如仓储仿真实验),但存在三大局限:一是资源体系零散,未形成“理论-实践-评价”的闭环;二是行业参与度低,75%的资源由教师独立开发,缺乏企业真实案例与数据;三是评价机制缺失,仅以资源点击量衡量效果,未关联学生能力提升。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梳理技术接受模型、ADDIE模型及物流教育相关文献;
调研法:对20所高校(含9所“双一流”、7所省属本科、4所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负责人开展深度访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
案例分析法:选取某高校《供应链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分析法:采用SPSS 26.0对调研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2. 数据来源
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24-2025)》、高校品牌课程教学大纲及资源建设报告、企业调研数据(如顺丰、京东物流人才需求白皮书)。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
指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且能体现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的优质课程,需满足“三个聚焦”:聚焦智慧物流技术应用、聚焦供应链系统思维培养、聚焦行业真实问题解决(如《供应链管理》《智慧仓储与配送》等典型品牌课程)。
2. 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
指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发,适配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目标的复合型资源,核心包括四类:
知识类资源:智慧物流微课、交互式课件(如RFID技术原理动画);
实践类资源:物流虚拟仿真实验(如仓储布局优化仿真、跨境电商供应链模拟);
案例类资源:动态行业案例库(含企业真实供应链数据、解决方案);
工具类资源:物流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物流建模模板、Tableau物流可视化工具)。
(二)理论基础
1. 技术接受模型(TAM)
用于分析师生对数字化资源的接受度,核心变量为“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在物流品牌课程中,资源需同时满足“对提升物流实践能力有用”(如虚拟仿真能模拟真实仓储操作)与“操作简单易上手”(如仿真软件界面贴合学生认知),才能提高师生使用意愿。
2. ADDIE教学系统设计模型
指导资源建设全流程:Analysis(需求分析)、Design(资源设计)、Development(资源开发)、Implementation(资源应用)、Evaluation(效果评价),确保资源从开发到应用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3. 协同创新理论
强调高校、物流企业、技术服务商三方协同,共同参与资源开发——高校提供教学目标导向,企业提供真实场景与数据,技术服务商提供开发技术支撑,实现“教学-行业-技术”的深度融合。
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困境
(一)建设现状
1. 资源类型分布
调研显示,当前品牌课程数字化资源中,知识类资源占比最高(58%),主要为微课(平均每门课程25-30个)、PPT课件;实践类资源占比22%,以简单仓储仿真实验为主;案例类资源占比15%,多为3年以上的陈旧案例;工具类资源占比仅5%,且多为通用软件(如Excel),缺乏物流专用工具。
2. 建设主体与机制
72%的资源由高校教师独立开发,18%为校企合作开发,10%采购第三方资源。仅23%的高校建立了“资源更新机制”,其余均为“一次性开发,长期使用”。
3. 应用效果
学生对资源的“行业适配性”满意度仅为45%,认为“资源未体现智慧物流技术(如AI路径优化、区块链溯源)”;企业对毕业生的“数字化操作能力”满意度为52%,低于对“理论知识”的满意度(78%)。
(二)核心困境
1. 资源行业适配性不足:脱离智慧物流实践
资源内容仍聚焦传统物流环节(如运输路线规划、仓储管理),对智慧物流核心技术(如数字孪生、无人仓、供应链金融科技)的覆盖不足。某高校《智慧物流》品牌课程中,仅12%的资源涉及无人机配送、智能分拣等前沿内容,且多为理论讲解,缺乏实操环节。
2. 实践资源开发难度大:仿真度与成本双重制约
物流系统涉及“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全链条,虚拟仿真实验需高保真场景与实时数据支撑,但单套“供应链数字孪生实训系统”开发成本超50万元,多数高校难以承担;同时,企业真实数据(如订单波动、库存周转率)因商业保密不愿共享,导致实践资源“仿真不真实”。
3. 建设机制不完善:校企协同深度不足
现有校企合作多为“企业捐赠软件”“专家讲座”等浅层合作,未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调研显示,仅9%的企业参与品牌课程资源的“需求分析”与“效果评价”,导致资源开发与行业需求错位。
4. 评价体系缺失:重数量轻能力提升
资源评价多以“数量指标”(如微课数量、点击量)为主,未建立与“学生能力提升”挂钩的量化评价体系。例如,某高校将“资源点击量≥10万次”作为品牌课程验收标准,但未跟踪学生使用资源后的“物流方案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变化。
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一)第一阶:需求导向的资源开发(Analysis-Design)
1. 三维需求分析
课程目标需求:拆解品牌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如《供应链管理》需开发“供应链协同仿真”资源(能力目标)、“绿色供应链案例”资源(素养目标);
学生认知需求:通过问卷调研学生对资源形式的偏好,如高职学生偏好“动画+实操视频”,本科学生偏好“仿真实验+数据分析工具”;
行业岗位需求:对接物流企业岗位说明书(如京东物流“供应链分析师”岗位要求),开发“物流数据可视化”“库存优化模型”等针对性资源。
2. 资源类型差异化设计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块特性,匹配不同资源类型:
理论类课程(如《物流学概论》):以“交互式微课+动态思维导图”为主,融入智慧物流技术演进史;
实践类课程(如《仓储与配送管理》):以“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视频”为主,开发“无人仓分拣仿真”“AGV路径规划”等实操资源;
综合类课程(如《物流系统设计》):以“动态案例库+协作工具包”为主,收录顺丰“鄂州机场供应链布局”、菜鸟“全球智能分仓”等最新案例。
(二)第二阶:校企协同的资源共建(Development)
1. 构建“高校-企业-技术商”三方协同机制
高校:主导教学目标对接,提供课程大纲与教学需求;
企业:提供真实场景、数据与专家团队,如共建“物流企业案例中心”,定期更新企业运营数据(脱敏后);
技术商:负责资源技术开发,如将企业真实供应链数据转化为仿真实验场景。某高校与顺丰物流、某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冷链供应链仿真平台”,企业提供冷链订单数据与温控标准,技术商实现场景可视化,高校负责教学适配,开发成本降低40%。
2. 分层次实践资源开发
基础实践层:开发“虚拟物流园区”等低成本仿真资源(利用开源软件Unity3D),满足基础操作训练;
综合实践层:校企共建“共享型实训资源库”,如长三角地区10所高校联合顺丰、苏宁物流,共建“区域供应链仿真资源平台”,实现资源跨校共享;
创新实践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让学生基于京东物流“618订单数据”设计库存优化方案,优秀方案可落地企业应用。
(三)第三阶:场景化的资源应用(Implementation)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设计资源应用场景:
1. 课前:精准预习
推送“轻量化知识资源”,如《智慧仓储》课程课前推送“AGV工作原理微课”+“预习问卷”,学生完成问卷后,系统自动生成“薄弱点报告”(如80%学生对“AGV调度算法”理解不足),教师据此调整课堂重点。
2. 课中:深度互动
理论讲解:用“动态案例”替代静态文本,如讲解“供应链牛鞭效应”时,播放某企业真实订单波动仿真动画;
实践操作:分组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如《跨境电商物流》课程中,学生通过仿真平台完成“海外仓选址-报关-配送”全流程操作,教师实时查看各组操作数据(如配送时效、成本控制)并点评;
协作讨论:利用“物流数据协作平台”(如腾讯文档+Tableau),学生共同分析行业案例数据(如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小组报告。
3. 课后:个性化巩固
针对性推送:学生某知识点答题正确率低于70%时,系统自动推送“补充微课+拓展习题”;
创新任务:布置“基于真实数据的物流方案设计”作业,如利用国家统计局物流数据,设计“城市配送路线优化方案”,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四)第四阶:数据化的评价迭代(Evaluation)
1. 构建“三维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质量指标:行业适配度(企业专家评分)、内容准确性(教师团队审核)、技术稳定性(系统故障率≤1%);
应用效果指标:学生参与度(资源完成率≥85%)、知识掌握度(相关知识点测试平均分≥80分)、能力提升度(实践报告优良率≥70%);
行业反馈指标:企业对毕业生“数字化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满意度。
2. 动态迭代机制
短期迭代(每学期):根据学生评价与教师反馈,优化资源形式(如将冗长微课拆分为3-5分钟短视频);
中期迭代(每年):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如物流AI大模型应用),更新资源内容;
长期迭代(每3年):对接品牌课程验收标准与行业需求变化,重构资源体系。
五、实践案例:某高校《供应链管理》品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一)案例背景
该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面向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此前存在“资源陈旧(案例多为2019年前)、实践环节缺失”问题,学生供应链系统设计能力考核通过率仅65%,企业满意度58%。2022年启动数字化资源建设,采用“校企协同”模式,合作企业为某上市物流企业,技术商为某教育科技公司。
(二)建设过程
1. 需求分析:通过企业访谈明确“供应链协同、库存优化、绿色供应链”为核心能力目标;学生调研显示82%偏好“仿真实验+案例分析”资源。
2. 资源开发:共建三类核心资源——
实践资源:“供应链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含生产-仓储-配送全链条,接入企业脱敏订单数据);
案例资源:“2023-2024物流企业供应链案例库”(含该企业“双11”供应链应急方案);
工具资源:“供应链优化Excel模板”(含EOQ模型、运输路线规划算法)。
3. 应用场景:课前推送案例预习,课中开展仿真实验分组竞赛,课后布置“基于企业数据的库存优化方案”作业。
4. 评价迭代:每学期收集企业专家对学生方案的评价,2023年根据反馈新增“供应链金融科技”案例资源。
(三)建设成效
1. 学生能力提升:供应链系统设计能力考核通过率从65%提升至93%,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奖数量同比增加2倍;
2. 教学效果优化:课程学生满意度从72%提升至95%,课堂互动次数增加3倍;
3. 行业认可度提高:合作企业录用该课程毕业生的比例从18%提升至42%,对毕业生“数字化能力”满意度从58%提升至90%。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需以“需求导向、校企协同、场景应用、数据评价”为核心,紧扣智慧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2. 资源建设需差异化设计,理论类课程侧重知识可视化,实践类课程侧重仿真实操,综合类课程侧重案例与工具融合;
3. 校企协同是突破资源开发瓶颈的关键,通过“三方共建”可降低开发成本、提升资源行业适配性。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 研究不足:案例选取集中于本科院校,对高职物流品牌课程的资源建设适配性研究不足;未涉及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2. 未来展望:
技术融合:探索AI在资源推荐中的应用,如根据学生学习数据自动推送个性化物流案例与习题;
区域协同:推动省域内高校共建“物流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降低单个院校建设成本;
终身学习:拓展资源服务场景,面向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微证书”培训资源,实现“教学-培训”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Z]. 202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24-2025)[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25.
[4] Davis F D.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1989, 13(3): 319-340.
[5] 李军,王艳. 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J]. 中国流通经济,2023,37(8):115-124.
[6] 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供应链数字化人才需求白皮书[R]. 2024.
[7] 张震,刘敏. 校企协同视角下物流品牌课程资源建设路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156-161.
全国品牌建设科研“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教改教研课题(编号:PPKT028):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