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是蛋白质这节内容中的重难点,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采用构建物理模型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主动思考多个氨基酸是如何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在课前教师应准备好以下用于构建物理模型的材料:化学键、碳原子、肽键以及氨基、羟基、酮基基团等塑料模型若干。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观察课本上思考与讨论下的几个氨基酸结构后,总结氨基酸结构的特点,并协作构建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下一步,各小组再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并详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使用塑料模型演示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请两个小组在讲台上展示用模型构建的二肽化合物,接着演示构建三肽化合物的过程。最后,学生思考总结出多肽化合物都是一个氨基酸氨基脱去氢,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羟基之后缩合,以此类推合成的。
在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后学习效果较好,能够小组合作完成物理模型的构建,并且能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2.构建物理模型有利于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来表达所认识的对象的特征,是几种模型中较为直观的一种。高中生物教材中会出现很多生物专业术语,就算后面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概念仍然较为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模型。例如必修一细胞的结构这一章,细胞的结构较为复杂,包括细胞膜、8个细胞器、细胞核,每一结构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如果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并且学习效果较差。教师可将所有学生分成各兴趣小组,开展一次“创意细胞物理模型构建大赛”。每个兴趣小组先讨论构建哪一种细胞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将以实物还是图画的形式呈现、选择什么样的实物作为构建模型的材料,准备好材料之后各兴趣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构建,这些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可用一节课的时间给每一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展示时组长先对该作品的构思作简单介绍,然后每一位组员对各个结构的特点和功能作详细介绍。所有小组都展示完之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投票,选出最具创意物理模型,进行颁奖。
学生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将各细胞结构具体的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各细胞结构的特点掌握得更牢固,加强了学生对各细胞结构的识别能力。另外,学生还能脱离课本说出各结构的功能,使学生更容易完成该部分教学的知识目标。
图1:学生构建的细胞结构物理模型
3.构建物理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依旧占据主体地位,教师更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同时包含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充分展现自我的外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1]。
物理模型构建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然后多位同学合作完成物理模型构建。在构建物理模型过程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在提升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有丝分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课件来演示和讲解有丝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的特点,包括细胞结构变化、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染色体数目变化。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将课前准备的多边形拼条(用于模拟染色体)和代表不同时期的细胞平面纸板分发到各个小组,教师讲解后,各小组先在台下构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模型,最后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构建完成的物理模型,各小组分别讲述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的特点。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物理模型构建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还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不再只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死记硬背状态;另外,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比较活跃,学生可以将对知识的领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翠芬.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