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加强了对学生知识应用和学习能力提升的关注度。思维导图能以较为直观的模式模拟思考的流程,能对学习中难度较高的知识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高中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应用此方法,在促进知识高效传播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学习效果。因此,本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维导图与高中化学教学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方式的本质就是记笔记,但与记笔记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将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记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导图能够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纯文字性的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以图形加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展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通常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发挥集体智慧。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中比较活跃的学生身上,从而忽略了一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在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死板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进行总结和整合,构建出自身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整体地对知识体系有所把握。由此可见,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积极沟通,搭建思维框架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质上就是建立一个知识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状态,进行相应的教学,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导图。例如,化学教师在开展有关“弱电解质电离”的拓展活动时,应注意使用思维导图。通过对弱电解质类型、弱电解质电离模式等方面的归纳,并结合教材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并建立起思维框架和思维导图。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某些基本概念进行反思,通过比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微弱电离”的概念,进而得出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以逆转的。教师要强化思想导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可以动态地分析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态。学生在感受“逆、等、动、定、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离子化的判断准则和基础。同时,在构建思想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教师们可以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来讨论关于弱电解质的概念知识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脉络,将不同的概念和知识点连接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找到这些知识的联系,更好的建立起自己学习路径。
(二)加强实践,强化学生思维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知识时,需要结合自身对化学实验和原理的理解,整合学习思维中的矛盾意识,使个人的学习成果得到统一,避免在习题中出现过分依赖学习经验的基本情况。其中,部分学生在作答选择填空题时,容易因答案相似度过高出现盲选、错选、少选等行为。例如,“请问以下容器,哪个可以用酒精灯进行加热?A.烧杯B.试管C.棕色瓶D.石棉网上的酒精溶液。”多数学生的答案为A或B,有的还会选择D。选择C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对教材知识不够理解,棕色瓶可以隔热,利于保存一些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化学物质,但其本身并不具备可以被加热的特性,容易产生爆炸和化学物品的散落,导致一些实验室内的危险情景。选择D的学生主要是对酒精溶液这个概念不够理解,在他们的印象中,溶液一般是用容器进行储存,却不了解酒精因其具有强大的挥发性,而不能被直接用于任何的化学实验中,也不能被人们徒手拿取。酒精溶液是需要放在玻璃瓶中储存的特殊化学物质,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加热,但不能使用酒精灯这种聚集热量的实验工具进行加热。据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习题中选项存在的条件,加强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三)课前预习,梳理知识脉络
利用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预习阶段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并且了解自身在该章节知识内容存在的疑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我国的教学中,对学生该项能力较弱,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把控力较强,这就导致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导图过于格式化。因为预习的方向大致相同,学生可能是专注于采用模板形式的思维导图进行预习。
以化学教材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该章节的主要内容是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首先,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课程预习时,可以以课堂的教学进度为主要内容,也可以以整个章节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是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反馈加快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学生在检查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专注于课堂学习。以该章节中的金属化学性质为例,因为其主要内容是置换反应,教师可以率先举例,以置换反应为中心,由此延伸出对不同金属之间的反应。最后,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试着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其中,应该以学生预习完成之后对该章节知识的总体理解为目的进行知识体系总结。
(四)加强互动,发现学习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化学教材中的知识是认知实验原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学习阶段。当学生的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上的区分,然后再利用其中包含的公式及物质原理完成一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理论分析。这让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总是跟随教学思路记录教材知识,在理解教材理念的方向上容易出现学习难点。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这种特殊记忆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判断和分析所学的内容,使他们的学习难点能够体现在与教师的沟通互动中,有利于教师及时帮他们处理和消化一部分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良好的便利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党岚,杨钢.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20(8):17-19.
[2]何明华.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4):223.
[3]张月然,翟宏菊.思维导图在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应用——以元素化合物为例[J].山东化工,2020,49(3):17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