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化学学困生的内因
1.1 化学基础薄弱。学习如同建高楼大厦,基础不牢,势必会影响整栋楼的建筑质量。同样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到了高中阶段便会觉得无从下手。因为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拓展和延伸,有些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学习的不够扎实,面对高中化学更为广阔的知识范围,当然就会感到困难了。例如对初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和元素化合价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定会成为高中化学学习的绊脚石。大部分学困生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由于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理解,面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就会觉得困难重重,越是这样,难点就会积累的越来越多,慢慢地,就会出现上课溜号,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直接影响高中化学的学习。的确,从高中化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基础薄弱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
1.2 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化学概念抽象不容易理解,也是造成学困生的内因之一。因为化学学科知识比较抽象,再有就是学生理解能力毕竟有限,面对分子、原子化学键等化学概念,教师若借助于其特征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到位,就会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时学生又会面对很多推理运算,无形之中学生的学习困难系数就增加了。
1.3 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若学生对一门课程有足够的兴趣,就会自发地去学习,去探究。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从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是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他们大都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因为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但当学生兴趣不够浓厚时,他们很少有主动去学习的动机,并且一旦遇到学习的“拦路虎”,就会退缩、产生懈怠情绪,学习上要么被动,要么敷衍,以致学习兴趣大大缩减。
2 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 立足于学生实际,对基础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刀切”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学生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课堂练习,甚至是化学实验,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不同。坚持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才能更好地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时,一定首先要将教学目标设定的简单一些,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然后逐步增加深度,进而达到让学生踮起脚尖够得着的效果。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有劲头儿,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相关知识。再有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就应立足学生实际,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的短板,以更好地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有的学生在给化学方程式配平时,老出错,这时教师就应给他们重新讲解配平的技巧,并让学生来做一定量的练习题……借助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当然,对基础稍微好一些,但又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教师就应通过测验来寻找他们的不足,对这些学生,教师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强化,让学生扎实每一个知识点,真正明白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限时训练,提高他们做题效率。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降低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最为关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2 加强学困生的学情分析,制订符合其个性的训练方案。学困生的产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转化学困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看看问题和症结出在哪里,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其个性的训练计划。转化学困生,类似于医生治病,只有发现病因,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才能治病救人。因此教师对转化高中化学学困生这一工作,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要急于求成,要通过测验、通过谈话,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学生的爱好等等,来了解学困生的内因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才能为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奠定基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化学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有的学生对化学学科了解不深入,有的学生是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有的学生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等。对于这些学困生,教师就应改变教学模式及方法,借助多媒体或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或建议学生和科任教师多进行沟通。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享受收获的甜蜜,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不同的学困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就是这个道理。相信,教师的付出,再加上学生的努力,学困生一定会得以转化。
2.3 加强化学实验的训练,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化学现象,总结出化学规律,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有经验的化学教师通常是运用实验来讲解知识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教师为了进一步增强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的训练中去。学生在实验中,边做,边观察,边体会,尤其是一些非常直观、非常奇妙的实验现象,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同时,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了解了化学学科的神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便会更加强烈,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厚。长此以往,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2.4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才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实现持续性的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实践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第二课堂中,教师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例,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并谈谈自己身边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这个问题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积极发言,并有信心用学到的知识去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分类标准,为创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这样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第二课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为顺利地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J].高考,2022-02-20
[2]张凌云,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J].高考,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