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教育手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课后作业,围绕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和知识结构,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使课堂学习能够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突破重难点的过程。微课是一种针对性强、精炼简便的教学方式,再加上直观、生动的特点,也是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将微课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式。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实情况及问题
(一)物理课时较少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许多学校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而物理所占课时相对较少,整体课程进度相对较慢。初中物理开始涉及一些复杂的概念和各种各样的实验和公式,学生很难理解,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二)实验教学薄弱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和内涵。物理实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如相关设备缺乏、实验室建设不完善等,学生很难参与物理实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习进度也止步不前。
二、微课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微、导结合,促进高效预习
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生预习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物理教学的进度及教师的授课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引起足够的重视。借助教材内容科学地设计微课,有效结合导学案,为促进学生课下预习给予充足的素材保障,最终实现学生的预习方向更为精准,更全面地接受新知识。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具体方向和相对重要的知识点,微课则是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准备直观的视频教材,便于学生在课下预习时,能对物理知识重点、难点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光的折射”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光折射对应的物理模型,或者是生活中的小案例,比如说筷子在水中弯曲折射的现象。再借助导学案的科学使用,辅助学生精准掌握这一单元的物理知识的重点,便于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有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消化、理解相应的物理学概念。
(二)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研究的是自然现象,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但是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似乎并没有对物理世界感到好奇,甚至会将初中物理当作一门文理结合的科目,依靠背诵和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导入环节中,在讲授新知识前,向学生展示生活情境并设置问题,打下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这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
(三)利用微课开展物理实验研究
物理实验是对自然规律和变化再还原的过程,教师可在教学中将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和变化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变化从而内化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物理实验教学硬件设备的缺乏,导致很多时候物理实验无法正常开展,课堂上教师只能通过口头或者探究问题的方式来讲解实验。微课是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当前应用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物理实验教学软件,教师可以选择一款适合学生的实验软件,结合录屏的形式将整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可以在器材选择、组装、操作、现象分析中掌握实验及其相关知识。
(四)微课开展情境化物理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会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会阻碍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能以微课为载体,以“情境教学法”为钥匙,为学生打开一扇快乐学习的大门,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又能使学生对探索物理知识产生兴趣。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利用微课讲解物理知识,为学生营造合适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快乐学习物理知识。例如:进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时。首先,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是杠杆的平衡条件,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照片。”接着,我播放了微课,给学生们看了“塔吊、锤子、水压机、小车、托盘天平”等动图,并对学生们说:“请观察图片中显示的这些工具,并思考这些工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有学生说:“我发现这些工具会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旋转。”有学生说,“这些工具具有相同的力效应。”有学生说,“这些看起来都很沉。”接下来,我继续播放微课,讲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并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杠杆的五要素。最后,引导学生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简言之,微课创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推广微课教学,大大促进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改善了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视结合微、导,引导学生提高其预习的有效性,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谢小丽.略论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新课程研究,2019(16):29-30.
[2]陈少科.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9(20):43-44.
[3]王宜晖.微课情境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19(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