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产物,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微课是根据课本内容制定的小视频,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完成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下复习。微课的出现使学生能够更亲近生物学科,拉近与生物学科的距离,提升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随时对课程进行学习。微课的运用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来安排学习内容,因其多样化的特点和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微课的重要性
(一)微课教学内容精炼且时间设置合理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视频教学,视频制作以内容精炼、时间设置合理为主,主要分为课前预习、重点知识讲解和课后复习三个部分。对于高中生物学科这种综合性较强、知识较为抽象的学科来说,微课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文本知识转化为视频教学,降低了高中生物学科
知识的难度,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微课的教学形式更适合学生进行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
(二)结构情景化,资源容量小
相对于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来说,想要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需要教师多次反复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方式较为烦琐。但是微课中的视频教学以其容量小、保存途径便利的优势便于学生反复地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中的教学内容结构情景化,重点和难
点的知识内容突出,且可添加典型的例题进行深入讲解,能够让学生在反复观看和学习中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课,丰富预习资源
课前预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生物素养,对新课中的生物知识进行自主理解的过程,目的是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以往的生物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自学资源有限,无法让学生通过预习方式发现生物课程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所以,在微课技术走进生物课堂后,教师有必要利用微课为学生制作预习的资源,促使学生在灵动多变、内容丰富的微课视频中提高预习的效果。
比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课中,教师先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并对教材上的生物知识进行解读,明确地指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等。随后,围绕教育设计中的知识讲解顺序,教师安排微课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次序。同时,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情况和学生碎片化的生活节奏,教师对微课视频的时长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微课视频做好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浏览微课中初步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知识点,为之后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以看出,将微课技术引入课前的预习环节,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预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生物知识的事先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强化自身的生物素养。
(二)利用微课,做好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教师讲解生物知识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试想,如果导入的形式平淡无奇,那么学生也很难产生情绪的波动、主动生成学习新课内容的动力。所以,为了让学生对新课中的生物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要积极地在导入环节使用微课技术,以便在打造生动形象的导入情境中,使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强化学习新课的欲望。
以“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使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形象地展现猫叫综合征的症状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冲击自身认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并对染色体变异带给人的影响有明确的认识。随后,以猫叫综合征患者的图片为背景,教师在微课上展现“染色体变异主要有哪些类型呢?”“什么因素会导致染色体的变异呢?”等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在微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一个小猫咪的动画形象,借由小猫咪说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来解决这些问题吧”的话语,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之中。
通过上述案例可见,导入的形式会对学生学习生物新课中内容的心情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将微课技术与导入环节进行整合后,能够有效改良以往枯燥的导入模式,使学生通过导入环节对生物知识产生好奇心,从而更主动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利用微课,实现分层教学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当教师为全体学生设定同样的生物学习内容时,有些学生会出现掉队的现象,以至于学生之间的差距被拉大。所以,为了彰显生物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素养,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制作分层学习的工具,以便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与自身生物素养发展水平相当的学习资源,从而在个性化的学习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一课的教学中,根据以往的生物课程教育经验,教师可以大致将学生划分为“提升层”和“基础层”,随后,针对“提升层”的学生,教师设定内容较为笼统的微课视频,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后可以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生物素养对“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等知识进行自学和自主理解;而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所设定的微课视频则偏向于详细讲述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糖类、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等知识,以便
学生可以在观看微课后,实现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有效学习。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减小彼此差距的同时,增强认识本节课内容的能力,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显然,教师以学生的不同生物素养为参照,为学生设定内容不同的微课视频,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以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生物课堂上获得成长,在增强对基础生物知识认知的同时,发展自学能力。
三、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虽然走进课堂的时间不长,却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它以短视频的方式,将知识简短精悍的呈现出来,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精炼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实验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在新颖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汲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生平,也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庞翠云. 浅析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研论丛 ,2019(8):96.
[2]杨建容. 巧用微课助力高中生物教学[J]. 名师在线 ,2019(24):85-86.
[3]赵明. 关于新课改下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5):26.
[4]扎彦彩.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讨[J]. 当代家庭教育,2019(14):89.
[5]潘爱芹. 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信,2019(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