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核心素养是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中的一个全新的育人导向和教学育人的总体目标,是教育与经济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当前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物理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改革正在逐渐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
一、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一)物理观念和应用
对于本学科而言,物理观念和应用是认识物理科学的最基本的素养。在学习物理知识和参与一定的物理实践探究以后,要求学生要站在物理学的视角,科学客观地去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要逐步拥有一定的物理认知和物理文化基础,可以站在物理学的认知关系上来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经过多次的探究与论证以后,对物理科学的各种现象和物理经典案例综合分析和解析,最后得出站得住脚的核心物理成果,这一点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高中生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二)科学思维和创新
物理学科是在先辈科学家的努力下所探究出来的一门综合处理物理现象的综合科学。在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高中老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向着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靠近,具体的内涵是:“在认识科学技术和科学本质上,要用科学唯物辩证的理念来处理社会、科学、技术与环境生活之间的有机关系。”要在科学技术应用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责任感。
(三)科学态度和责任
根据核心素养的总纲要求,高中阶段的任何一个课程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物理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在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老师要明确物理学科是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的教学要求是要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要激发他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感。只有带着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去学习和探索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物理人才。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路径
(一)优化导入,培养文化观念
在物理授课与实施期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文化观念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端正态度并掌握丰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能够规范自身的学习态度,以及具体的行为表现,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搜集丰富的学习素材,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
比如,在具体围绕《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授课期间,则可以合理设置课程导入,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精神,教师需要将伽利略在课程中的具体研究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呈现。如展示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并以此为依据端正学生的物理观念,让其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
(二)合理设问,启发独立思考
对于高中生来讲,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意识,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设问,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并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内化和吸收基础的物理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设疑导思的学习环境,让其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效地内化和吸收物理知识,并能够在课堂上,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掌握教学的侧重点。
比如,在围绕《圆周运动》进行教学期间,则可以列举生活中所具有的圆周运动案例,如火车转弯、汽车过拱形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圆周运动具有的特点,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参与到物理课程的学习当中。
(三)合作讨论,提高探究意识
在进行物理授课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关注核心素养有效渗透,并在教法上进行有效创新。积极践行合作思想,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科学分配,并合理设置具体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物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散物理思维,并有效掌握和内化基础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夯实学生在物理课领域的学习技能基础。
比如,在高中阶段全面开展物理授课的过程中,“力的合成”是重要的授课内容,为了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就“力的合成”进行物理模型有效构建,利用木框和橡皮筋的方式模拟力的合成,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探讨,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内化基础的物理知识。
(四)实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在物理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核心素养深入贯彻,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实验模块提高思想重视,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验思维,并在实验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内化学生在物理实验领域的综合学习和分析能力。在组织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并产生较强的探究欲望,教师需要积极设置分组探究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之后,合理设置实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比如,在就《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则需要向学生渗透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探究操作,固定小车和斜板的坡度,然后按照规定操作将电磁打点计时器进行通电,小车从斜板上向下行驶,由电磁打点计时器记录,贯彻纸带上的点的变化,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实验探究规律,全面提高学生在物理实验领域的综合领悟能力。
(五)生活拓展,培养责任意识
核心素养针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在责任意识有效培育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在实际授课期间,需要将物理与现实生活两者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性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内涵,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有效地内化和吸收相关的物理知识内涵。教师需要重点强调生活实践拓展活动规范组织,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空间,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进一步夯实其在物理实践方面的技能基础。
比如,在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则可以积极组织生活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针对生活的具体物理现象进行调研,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目标是要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这也是在高中教学中体现物理学科价值和意义的必经之路。物理课堂教学在传授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起着育人的重要功能。文章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分析,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迎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推动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荣宣.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讨[J].文理导航,2018:38.
[2]左运锋.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2019:326.
[3]王添华.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讨[J].文理导航,2017.
[4]韩美娟.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学苑教育,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