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正是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年龄段,生物课程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然界生物的神奇演变,同时也能根据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科学眼界,随着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生物教学也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形势,注重学生的全面素养提升。在教学中运用实验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知识点,同时实验还具有一定的教学趣味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1]。
一、生物传统的实验教学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理念有待创新
现代初中生物教育的核心重点是素质教育理念,初中生正处于头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还缺少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因此教育的方式要紧跟时代发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创新和探索。为了有效地打造初中生物高效实验课堂,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针对目前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制定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忽视实验教学
在初中阶段,很多教师极力追求全面的教学理论,对全班同学的关注较为均衡,个别出现问题的同学,教师也能做到及时辅导,但是由于学业负担重,教学要求多,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应对更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关注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遇到问题也能够积极应对。但是有些学生由于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自律性,在初中生物实验学习中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既可以主动向教师求助,也可以和家长沟通,但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受到打击的时候极易自我放弃,最终导致学习自主性的缺失[2]。
(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在面对新的初中生物学习环境和知识时,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内化所学的内容,但是由于刚刚接触难度较大的知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学习的节奏,在选择学习方法时也不甚恰当。虽然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也会适当地教授一些学习方法,但是每个同学都因其特殊性而需要掌握不同的方式,这也成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一大难题。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必然会导致学生兴趣的降低,在学习中只有耕耘,不见收获。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和心理,难以实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衔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采用积极的措施,避免问题的扩大化和复杂化。在生物实验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快、更好的进步。生物实验体现在学习中,则需要学生在实验环节上认真听讲,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积极地思考,能都主动回答问题。
(四)教师缺乏个性化创新
个别初中生物教师一直认为,在生物实验学习中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学生的习惯千差万别,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教师无法采用恒定的标准来辨别学生的好坏,只能在教学中进行检验,但是习惯却是一眼就能见得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满足新的学习要求,自然难以实现初中教育的顺利过渡[3]。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点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物是一项具有抽象性和推理性的学科,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生物知识,还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对于实验过程要让学生进行自省和反思,注重多元化教学策略的运用。很多时候学生对于生物并不感兴趣,在实验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不能很好地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尤其对于技巧性问题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探索,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自行思考,不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验结果上,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自制一杯可口的酸奶》,教师可以利用简单实验将食物物质分为几个类别,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也能跟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对学生的深入思考具有促进作用。
(二)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
初中生物教师认为学生的年纪较小,需要采用硬性的灌输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其实这种想法片面却错误,初中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有着缜密的思维和细致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巧妙运用赏识教育,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政策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实验体验感。另外,很多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等,会在生物方面有着明显性的学习差异性,教师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化实验教学方法,而是要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运用,在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前提下,发挥激励教育的正确导向,找到符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生物的方式与方法,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4]。比如说,在讲解《生物种类》知识中,可以引导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生物,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强调生物实验教学目标细化
生物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时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质量,教师要秉承“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能将教学当成是“一蹴而就”而完成的工作任务,注重长期的教育计划制定,以此实现学生的知识累积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要根据教育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将初中的生物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目标制定,将目标细化为多个单元,比如说在《生物种类》观察实验中,就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生物的观察要点,并逐一学习逐个击破,这样不会让学生感觉过于吃力,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也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在完成目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教学总结,以动态的方式制定中期目标,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学习计划,每上升一个台阶都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嘉奖,让学生逐渐对生物的实验学习过程产生自信心。
(二)构建全面的生物实验教育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衔接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教师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同时,还要守住教学的原则,让初中初始阶段的教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汇聚多方力量,实现教学的顺利、高效。所谓的全面既包括知识本身,还包括知识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技能。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能够将过往的知识与现在的知识进行对比,探究其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勾连,用已有的经验来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技能的培养,我们也要求有全面性。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针对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实验标准都已经提成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
(三)构建系统性初中生物实验教育体系
生物实验知识体系庞杂,日益更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应接不暇。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的系统性,以此来提升教学的效率。为了达到教学的系统性,教师需要从学生、教材、自身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究实验的编排体例和原则,明确自身的教学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与学习研究相结合,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通过日志和总结的形式,对不同阶段的教学提出可行性计划。这对教师是一种考验,但是只要将这样的做法延续下去,就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快的进步。很多教师会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甚至以牺牲教学进度的方式换取学生的适应。这种方式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在教实验学中还是要多关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师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关键是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发展,预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使学生可以在初中伊始阶段找到学习的方向。
四、结语
以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构建知识体系框架的重要阶段,生物本身具有逻辑性和推理性,这与初中生的具象思维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分析实验内容,为学生制定其符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实验教学方案,正视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生的实验学习效率以及质量为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初中生物实验的高效课堂教。
参考文献:
[1]卢秀玲.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思考[J]. 科学咨询,2020(10):175.
[2]陈昂.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J]. 华夏教师,2020(1):27-28.
[3]张海丽.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探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33):90.
[4]陈亚丽.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分析[J]. 读与写,2020,17(3):193.